图录号/艺术家:

陈子壮 伊秉绶 陈文忠公十四札册 册页(31页)

图录号:0410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陈子壮 伊秉绶 陈文忠公十四札册 册页(31页)
图录号:
0410
年代:
--
艺术家:
陈子壮 陈子壮 陈子壮 伊秉绶
材质:
水墨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尺寸不一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
拍卖会名称:
北京保利拍卖202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仰之弥高—古代书画夜场
拍卖时间:
备注:
声 明:
出版:《21世纪江苏美术藏品档案》(第一卷),第163页,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题签:明陈文忠公十四札。伊汀州补写三札附末,钟氏澂绮园藏。钤印:器甫题识:1.弟陈子壮顿首,清壶翁老社长足下。贞伯纸扇烦转之。钤印:子壮2.壶翁老社长,弟子壮顿首。钤印:集生3.弟陈子壮顿首,清壶老社长足下。钤印:集生4.弟子壮顿首。钤印:子壮5.弟子壮顿首,(壶)翁老社长足下。钤印:子壮6.弟子壮顿首。钤印:集生7.弟陈子壮顿首,清壶词兄足下。钤印:子壮8.子壮再拜,□词兄足下。钤印:集生9.子壮再拜。钤印:子壮10.弟陈子壮顿首。钤印:集生11.陈子壮。12.清壶词兄足下,子壮顿首。钤印:集生13.陈子壮顿首。钤印:集生14.弟子壮顿首。15.子壮顿首。钤印:伊秉绶印16.弟子壮顿首。钤印:伊秉绶印17.子壮顿首。钤印:伊秉绶印18.弟子壮顿首。钤印:伊秉绶印19.子壮顿首。钤印:伊秉绶印20.弟子壮顿首。钤印:伊秉绶印题跋:1.□陈文忠真迹。晴圃二兄示我而慨然分惠三页,自留其十四札。愧何敢当,因将所分临附册末。虽然,晴圃之名亦与此书共传矣。(嘉庆)八年(1803)十月朔,汀州伊秉绶记。钤印:伊秉绶印2.右吾邑陈文忠公手札十四通,又汀州伊墨卿太守补临三叶,向为端州吴秋舫年丈所藏,不知如何遗失。喆嗣幼舫同年,眷怀手泽,日望珠还,搜访积年,迄不可得。壬戌(1922)之春,谭瑑青同年觞余于京邸,纵观其所藏,弆骤覩兹册,失声叹曰,此吾友幼舫家故物也,追寻弗获至不成寐。瑑青因述辗转购得之由,并许原物归赵,余告幼舫,则距跃三百亟备价赎归。乃叹,诚之所通,物为之应,幼舫思保其先人之手泽,瑑青能割爱以成其美,足为兹册添一故事,是乌可以不记耶。癸亥(1923)孟秋,南海黎湛枝识。钤印:臣黎湛枝、潞盦小印、颇示己志3.陈文忠母族为南海九江朱氏,朱烈愍实莲其中表兄弟也。朱氏有文忠书札数通藏祖祠孔安堂内,从其索观不得,今观此册顿慰,仰止之怀何快如之。考练要堂集与黄逢永书最多,又有与陈会斌书逢永者。黄圣年孝廉,会斌则陈忠烈邦彦也。二公皆吾里中先哲,今两家后人零落殆尽,能否如朱氏之宝藏,不可问矣。然展转流落,安知不在人间。万一物色得之,与此册同为吾粤至宝矣。屠门大嚼不禁怦怦也。幼舫道长同年属题。丁卯(1927)冬,顺德温肃。钤印:温肃4.光绪戊戌(1898),余游京师,主吴秋舫年丈,得遍览其所藏书画。此陈文忠公手札一册,年丈所珍。余对之亦辄肃然起敬,盖忠纯义烈如文忠者代不数人。工书实其余事也,然墨迹不多,手札尤罕。余求之廿年,仅得两札。在年丈已归道山之后,未及乞其审定,恒欲得此,比而观之。顷者幼舫同年出此索题,细观笔法,果堪互证,而余所藏剥蚀过半,则此册洵足珍矣。朱汝珍。钤印:聘三鉴藏印:墨卿鉴赏、南海李氏古欢阁藏、椒堂鉴定、瑞符审定、器甫眼福、若瑚过眼 《陈文忠公十四札册》,涵括陈子壮致欧主遇札14通(20页),及伊秉绶临陈子壮札6通(6页)。另有伊秉绶、黎湛枝、温肃、朱汝珍题跋。陈子壮,世称“岭南三忠”之首、“广东古八贤”之一,抗清兵败被执,以其忠纯义烈留有盛名。信札书写于晚明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背景下,陈子壮以其正直不阿遭黜,返回广东故里,与好友欧主遇(即受札者)、黎遂球等十二位文坛巨子复修南园诗社,重振沉寂近百年的岭南诗坛,文化贡献斐然,影响深远,史称“南园十二子”。尤其令人肃然起敬的是,清军南下入粤,包括陈子壮在内的诸多文人几乎均死难于抗清斗争中,可歌可泣,名垂青史。信札内容丰富,凡诗词酬唱、书画往来、访客覆信、雅集燕饮、京口归舟,不可一一,涉及张居正、诸邦宪、何洛文等,均为明代嘉靖时期政治人物。此册经由徐炘、吴桂丹、钟葆珩、潘宝鐄、苏若瑚、谭祖任、吴远基递藏。据诸家题跋,此册流传有绪,原为伊秉绶同门徐炘所藏。伊秉绶得徐氏“慨然分惠三页,自留其十四札”,将所得三页(按照今日惯例,实为六页)临摹回馈徐氏,附于册末,并于另纸作跋,记述受赠与回赠之原委。此册自徐炘流出后,经吴桂丹庋藏。后“不知如何遗失”,吴桂丹长子吴远基“日望珠还,搜访积年,迄不可得”,实际上已由谭祖任辗转购藏。1922年春,谭氏在京宴客,席间以所藏示诸宾客,黎湛枝识得此册系“幼舫(吴远基)家故物”,谭氏遂“许原物归赵”。吴远基闻讯,亟登谭门“备价赎归”。至此完璧归赵,足称佳话。说明:1.晚明诗人欧主遇上款。2.全册涵括陈子壮致欧主遇札14通(20页),及伊秉绶临陈子壮札6通(6页)。另有伊秉绶、黎湛枝、温肃、朱汝珍题跋。苏若瑚题签。①陈子壮(1596-1647),字集生,号秋涛,广东南海人,明末抗清英雄,“岭南三忠”之首,诗人,“南园十二子”之一,书法家。万历四十七年(1619)成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南明任东阁大学士,总督四省军务。隆武二年(1646),清兵入粤,广州城陷,陈子壮与弟陈子升捐资募兵,谋求收复广州。兵败殉国。谥好文忠,称“岭南三忠”之首。曾于崇祯十年(1637)在广州白云山辟云淙书院,次年修禊南园,与弟陈子升、欧主遇、黎遂球、区怀瑞、曾道唯等十二人修复南园诗社,称“南园十二子”。工书,尤精擅行草,有米芾笔意。②欧主遇(晚明),字嘉可,号壶公,广东顺德人,明末诗人,“南园十二子”之一。质敏博学,笃孝友,天启七年(1627)中副榜,贡太学,祭酒孔贞运赏异之。欧主遇乐善好施,人戴其德。晚年荐秘书,以病辞免,优游林壑,绝迹公门。曾与陈子壮、黎遂球等复修南园诗社,为“南园十二子”之一。著有《自耕轩集》《西游草》《北游草》及《醉吟草》。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有传。③黎湛枝(1870-1928),字露苑,亦作露庵、璐庵,广东南海人,清末政治人物,人称“广东宰相”,曾为溥仪帝师。光绪十二年(1886)考取秀才,光绪十九年(1893)中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会考中进士,殿试二甲第一名,钦点金殿传胪,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后成为溥仪帝师。宣统元年(1909)“奉圣赏加侍讲衔、太子少保”,同年五月任出使俄国参赞。后获“钦赐礼部尚书一品衔”。溥仪迁出紫禁城后,黎湛枝也同到天津。传统学养深厚,精擅书法。④温肃(1878-1939),原名联璋、一作联玮,字毅夫,号檗庵,又号秀南,室名杜鹃盦,广东顺德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散馆授编修。继任国史馆、实录馆协修官。后补授掌湖北道监察御史。1912年初,清室“逊位”,百官星散。温肃与几个臣子自愿留下效忠王室。曾为溥仪帝师。辛亥革命后,寓居天津,时至青岛,为复辟清室而四处奔忙,可谓竭智尽忠。晚年归里隐居,筑新屋取名“杜鹃庵”,以示不忘故主。以后数年所做的文字功夫,如辑《陈独漉年谱》《陈独漉诗文集》,纂《广东通志人物传》《龙山乡志人物传》等,大多寄寓了“遗民”的心迹。⑤朱汝珍(1870-1943),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广东清远人。光绪三十年(1904)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候补知府。民国期间主要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创办香港隘园学院、香港孔教学院,任院长。曾受聘于香港大学,任哲学文词教习。曾任香港孔圣会会长。抗日战争初期,朱汝珍在香港主持清远公会,从事慈善事业。1942年到北京,不久病逝。撰有《阳山县志》《词林辑略》等。文史学养精深,以书法名世,楷书尤称精绝。3.徐炘、吴桂丹、钟葆珩、潘宝鐄、苏若瑚、谭祖任、吴远基递藏。①徐炘(1770-1834),字吟香,号晴圃,天津人,祖籍浙江宁波。王昶门人,伊秉绶同门。乾隆六十年(1795)会试,以荐卷特赏内阁中书,嘉庆四年(1799)赞尚书那彦成陕西军幕,嘉庆九年(1804)升内阁侍读,后累官山西巡抚,迁光禄寺卿。著有《吟香室诗集》。为徐世昌远祖。②吴桂丹(1855-1902),字万程,号秋舫,广东高要县(今属肇庆)人。晚清官员。光绪五年(1879)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六年(1890)四月,散馆,由二甲庶吉士升补翰林院编修,记名御史。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北京病卒,由长子吴远基扶柩回籍,葬于宋隆岭脚村虎山之原。2012年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发现其墓仍然保存完好。③钟葆珩(清同治-光绪间),字仁阶,号瑞符,又号坚寿石主、吉安,广东南海人,金石书画收藏大家,西关巨富集雅园主人钟辅廷之孙。工诗词,善楷书。“瑞符审定”系其鉴藏印。④潘宝鐄(清同治-光绪间),字椒堂,广东番禺人,清代政治人物。光绪二年(1876)进士二甲第32名,同年五月改庶吉士。光绪三年(1877)散馆,授翰林院编修。擅画墨梅及牡丹,师法汤贻汾。“椒堂鉴定”系其鉴藏印。⑤苏若瑚(1856-1917),字器甫,号简园,广东顺德人。光绪五年(1879)举人,官咸安宫教习。受业于大学者、咸丰探花李文田,乃师赞其“绝大聪明人”。苏若瑚对西北历史,特别是蒙古历史的起源、发展、文化特色都有精深而广博的研究,后协助李文田编著《元秘史注》等著作,惜著作被洪水冲掉。苏若瑚系文学家苏文擢之祖父。苏若瑚为本件《陈文忠公十四札册》题签,“器甫眼福”“若瑚过眼”系其鉴藏印。⑥谭祖任(1880-?),字篆青,一作篆卿、瑑卿,斋号聊园,广东南海人,久居北京。清末著名学者,独创“谭家菜”享誉京师。家学渊源,著名鉴赏家、词章家,好书画,擅颜欧书法。⑦吴远基(1877-1958),字幼舫,广东高要(今属肇庆)人,吴桂丹(1855-1902)长子。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选为府学拔贡,官内阁中书,署直隶曲周知县,辛亥革命后从事工商业。1921年受邀任旅津广东学校首任校长,勤奋敬业,脚踏实地,处处以知名的南开中学为蓝本,亲自到南开中学向张伯苓校长求教、取经,令旅津广东学校发展蓬勃稳健。1923年底,吴远基辞去校长职务,离津返乡。回到肇庆后,长期从事高要县志的修纂工作。1944年出任高要县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6年任参议会首任议长。这时高要县成立“七星岩、鼎湖山名胜建设委员会”,吴远基任副主任委员,为保护该名胜作了重要工作。1955年,在南开大学担任教授的次子吴大任把老父亲接到天津。1958年,吴远基因心脏病在津去世,享年82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远基的几位晚辈学业出类拔萃,成年后成为造诣斐然的物理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等等。最著者吴大猷(1907-2000),有“中国物理学之父”之称,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获奖者。4.“南海李氏古欢阁”印尚不知归属,该印亦见诸大英博物馆藏明代范景文《行草书宝剑行诗卷》,知南海李氏为当时书画碑帖收藏大家。5.全册信札内容丰富,凡诗词酬唱、书画往来、访客覆信、雅集燕饮、京口归舟,不可一一,涉及张居正、诸邦宪、何洛文等,均为明代嘉靖时期政治人物。①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人称张江陵,湖广江陵人,祖籍直隶凤阳县,明代万历初年的政治家、改革家,权臣。期间官至太师、吏部尚书兼中极殿大学士,为内阁首辅长达十年,其间成为实际最高领导人,掌握最高权力。他知人善任,重用名将李成梁、戚继光等,镇守北部边防,为改革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卓有成效。任内推行一条鞭法与考成法,改革赋税与官吏考核制度,影响深远。②诸邦宪(1494-?),字贞伯,直隶苏州府昆山人,明代政治人物。官翰林院庶吉士,升刑部主事。③何洛文(1536-?),字启图,号震川,河南汝宁人,明代政治人物。事迹详见《信阳州志》政事传。有《何震川先生集》二十八卷,其中诗集八卷。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