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傅抱石 1943年作 夏山雨后图 立轴

图录号:1165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傅抱石 1943年作 夏山雨后图 立轴
图录号:
1165
年代:
1943年作
艺术家:
傅抱石
材质:
设色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142×31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
拍卖会名称:
北京保利十周年秋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十全——中国近代绘画
拍卖时间:
备注:
声 明:
款识:夏山雨后图。癸未夏日,新喻傅抱石东川製。印文:抱石大利、抱石斋 傅抱石作此图时到四川已将近五年,所写山水常以水为主题,盖因四川省夏季多雨水之故也。傅氏画水,尤其是山中瀑布,形态富于变化,常有传统山水中所未曾见者,成为傅氏作画之特点之一。此图下半部份写密林中一老者携童游览。整幅画主体突出,确实画出了巴山蜀水多雨季节雨后之景象矣!——傅二石—此幅作于1943年夏日,抗日战争时期,从1938年至1946年,傅抱石在重庆西郊的金刚坡下居住了八年,他当时在中央大学教书,几乎每天翻山越岭,渡江跨河,日行数十里,金刚坡“烟笼雾锁,苍茫雄奇”的地理环境对其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因此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画语言。他在1942年9月时举行了“壬午重庆个展”,1943年,39岁的傅抱石又在重庆和成都举行了第二次个展,此后画名大振。此画便作于傅抱石的第二次个展期间,正值其山水画的成熟期和高峰期,展示出其强烈的个人特色。—画面取全景式构图,可以看出傅抱石继承了北宋山水的宏伟章法,但又将山水空间进行重新组合,打破了“三远”所造成的局限,在此画中,所有的景物挤压在过于细长的空间内,忽视了深远和平远的设置,使诸景物仿佛扑面而来,给观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远远地限制在一个取景框内,与观者拉开距离,这种可远可近,亦远亦近的视点选择在傅抱石的金刚坡系列作品中十分常见,这种构景之法从宋元章法中而来,也得益于30年代时傅抱石对于日本版画的研习,但主要还是依托于金刚坡的真实环境。—画中山峦崔巍壮阔,苍松高大葱郁,飞瀑奔流直下,响彻山谷,林荫小道上,一高士携童子执杖而行,后面山路上有两位高士相随,众人共同步入深山幽谷。虽然空间狭长,但是山、石、树、水、人等物象安排自然有序,层次分明,既在彼此之间有空间距离,又巧妙衔接,和谐共生。画法上,以硬毫散锋画石壁,以淡赭石晕染。这种独特的“抱石皴”是画家“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勾皴灵活多变,一气呵成,看似漫无规律,随心所欲,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山石的机理与质感。瀑布以留白呈现,以长线条勾出水纹,再以淡赭石与湿润的淡墨稍加晕染,这种烘托表现出磅礴的气势和急遽的速度感。高士与童子以细笔为之,安静的神情与奔腾的瀑布形成对比。整幅布局巧妙,疏密有致,动静相宜,展示出宏大的空间与幽静的情怀,展示出画家内心澎湃的激情,又隐含着归于淡泊的愿望。—中国山水画对空间的认识,不局限于客观空间,同时还存在“胸中丘壑”的主观空间的问题。中国画的远近关系非常强调感觉、强调虚实以取得空间效果。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画面上常运用把远景拉近或者把近景推远等各种表现空间的手法,加强景深的变化,强化虚实对比变化,达到空间的塑造。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中有一段精确的阐述:“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物,我们的(中国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通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这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中国画家应该确立这样独特的空间意识。——傅抱石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