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李可染 1965年作 昆仑雪山图 立轴

图录号:1166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李可染 1965年作 昆仑雪山图 立轴
图录号:
1166
年代:
1965年作
艺术家:
李可染
材质:
设色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70.2×46.5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
拍卖会名称:
北京保利十周年秋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十全——中国近代绘画
拍卖时间:
备注:
声 明:
著录:《嘉德20周年精品录•近现代书画卷四》图1146,故宫出版社,2014年5月版。 题识: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一九六五年第一次试写毛主席念奴娇·昆仑词意。可染于北京。印文:在精微、可染、传统今朝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李可染的《昆仑雪山图》是1965年第一次试写毛主席《念奴娇•昆仑》词意的创作,雪山是李可染极其少有的题材,可染一生所作雪景,不会超过三件。图中绘横空出世的莽莽昆仑,以高超的逆光手法表现白雪飞舞,银装素裹,玉龙动天的浪漫雄浑气势,是李可染先生之精品。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向的凝聚,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于单纯。20世纪40年代李可染比较崇拜学习朱耷、石涛的艺术风格,特别是石涛的思想和主张对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所以他在40年代的山水画中还保留着朱耷、石涛的影子,清疏简淡,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但自李可染1946年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后,他的山水画风就开始转变了。齐白石是力主创造新格“删去临摹的一双手”,黄宾虹也是化古出新的巨匠。这对于李可染具有不可低估的转折作用。在齐、黄的影响下,一心要“为祖国山河立传”的李可染懂得,只有反复聆听大自然的心音,不断在它的怀抱里发现讯早那些美的感受,才可能得到山川的供养启示。石涛将这种人与客体的关系描述为“故山川万物之荐灵于人,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李可染深解于此,着力于此,所以在5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批迥异于时代的新山水画。这个时期的山水画作品是借助写生来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墨结构转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容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为此,独具特色的“李家山”中得到了高估的发挥。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李可染的山水艺术达到成熟期,在这一创作发疯,他提出“采一炼十”的主张,意在强调锤炼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显然,此前画家深入生活是“采”,而此后的创作经营就更需要攻坚的“炼”了。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一九三五年冬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即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活不起来、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毛主席的诗句,也是意境很深的。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李可染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昆仑山由于其高耸挺拔,成为古代中国和西部之间的天然屏障,被古代中国人认为是世界的边缘,加上昆仑山的终年积雪令中国古代以白色象征西方。李可染从1962年以后尝试以毛泽东词意作画, 用饱满的笔墨表现豪放浪漫的诗情。《念奴娇•昆仑》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借古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咏飞雪之意, 勾画磅礴的昆仑雪景。此幅《昆仑雪山图》构图严谨, 以李可染独有的“逆光”手法, 体现山石的厚重, 山峰的高耸以及云霞的缭绕。光线从左侧而来, 笔笔有痕,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似空气在流动, 似山村在鸣响酣畅的笔墨, 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个雄浑的昆仑,与早前已有尝试《万山红遍》可相媲美。这是极为难得一见的作品。1965年,中国大陆的政治气候严峻,北京尤甚,文革前夕,风雨欲来……在这种形势气氛下,向来主张“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可染师,他还是要画画,唯一可能画的只是革命题材,画毛泽东的诗词。不过,我看这件作品最难得的是,可染师抄录的毛泽东《念奴娇•昆仑》,以极工整的小楷所书,前所未有,后也罕见——万青力《李可染的世界》在李可染的山水画中,毛主席诗意图是一类富有时代特色和个性笔墨的作品。从20世纪50至70年代,随着毛泽东诗词的陆续发表,众多画家纷纷选为画题,成为一个特殊时代的文化现象。当时的社会语境是破旧立新,画家们大多顺应时代,改造旧题材,选取新题材,描写新时代的风景,艺术品的功能侧重于宣传性和政治性,在如此背景下,毛主席诗意图便成为一项不错的选择,以这种方式表达对于伟人的敬仰,既具有政治上的安全性,又可以尽情描绘壮丽的景观。傅抱石、李可染、钱松岩、陆俨少、何海霞等画家均有过同类题材的作品。画毛主席诗意者在当时非常多,但是真正接近毛主席气质情怀的却不多,李可染便是其中之一。李可染曾经说过:“在毛主席那些写景抒情、壮阔激越的诗词里,有许多动人的山水画。”此即为其选择这一题材的初衷《昆仑雪山图》作于1965年,题跋中称是李可染第一次试写毛主席《念奴娇•昆仑》诗意,同类题材作品据考视在不超过三件,因而此画十分珍贵,既是历史图像的记录,又是李可染作品序列中的一个重要补充。画面的格式与《万山红遍》和《娄山关词意》相似,宏伟的构图,饱满厚重的风格是李可染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基本特征。60年代是李可染山水画的成熟期,他在50年代所形成的“李家山水”范式已经确立,他提出“采一炼十”的主张,在写生中寻找视觉素材,提炼生活本质美,将理性控制和直觉感受相结合,摒除公式化和程序化,千方百计地进行意匠加工,以使观者感受到强烈真挚的感情。此幅便见证了李可染在创作上的革新与突破,见证了其在时代藩篱中受到的制约和感染,见证了其洋溢的激情和隐含的无奈,见证了其如何在政治意味浓厚的题材内开辟出山水画的新格局《念奴娇•昆仑》是一首备受欢迎的词,陆俨少也有同一题材的作品,所不同的陆俨少运用了粗犷的写意画风,而李可染则注重于写实性和隐喻含义。这首词作于1935年10月,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此词节奏跌宕,气势磅礴,既描写了昆仑山的巍峨壮阔,又有丰富的想象和夸张,诗人借助昆仑山的形象,表达了世界大同的理想。此画即致力于表现昆仑山“横空出世”之状貌画面取北宋山水式的高远构图,但是又与传统的全景式山水有所不同,画家进行了大胆裁剪和意匠加工,拉近中景,去掉了前景的一部分坡石,虚化了远山,这使透视效果减弱,亦强化了平面构成的意味,使人感觉到高大的山峦迎面而来,直逼眼前,凸显出群山之气势撼人,这种丰碑式的满幅构图是“李家山水”的典型特征,意在将景物压缩到一个平面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营造整体效果的同时,空间层次的架构依然丰富清晰。画中主峰峭拔耸峙,山间有裂缝,一道白色的雾气涌出,蜿蜒流转,汇入山脚,山下植物茂密,河水穿过树丛,流淌远去昆仑山地形复杂,南北两侧的自然条件不尽相同,北侧往往被冰雪覆盖,南侧则岩石表露,山下有湖泊林木此画显然描绘了昆仑山富有自然生机的一侧,山石轮廓清晰,棱角分明,画法甚为写实,以斧劈皴和横皴为之,再以石青和淡赭石渲染,墨色融合,表现出了方正的山石和刃形山脊等种种地形,以及坚硬寒凉的质感,符合昆仑山脉特殊的地貌特征。山脚下的松树以重墨写出,其矮小衬托出山川的高大。山间的白雾和左侧的河流以留白呈现,在饱满的画面和浓重的墨气之中,云气、水流这些狭小的空白显得愈发明亮夺目,这种逆光效果的营造使浑厚中顿生空灵之意。李可染在山水画中引进了一种西画中的光影效果,借鉴了素描和油画的技巧,将光影变化与中国画中的虚实相应、阴阳向背相结合,将山水画中的积墨法与西画中的逆光法相结合,形成了这种黑白对比强烈,光影变幻莫测的画风。整幅空间设置巧妙,笔墨浑厚凝重中不乏空灵隽永,气象静穆辽阔,表现出一种“阅尽人间春色”的霸气,抒发了画家对于诗人的敬仰,以及对于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雄阔的昆仑山象征了诗人与画家想象中的“太平世界”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