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郑板桥 石畔新竹

图录号:18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郑板桥 石畔新竹
图录号:
18
年代:
1756年作
艺术家:
郑板桥
材质:
立轴 水墨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167×105.5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广州华艺国际
拍卖会名称:
2016秋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惟精惟一—中国古代书画
拍卖时间:
2016年11月26日
备注:
声 明:
出版:
一、《中国画家丛书·郑板桥》图25,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
二、《郑板桥书画集(第一集)》P59,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2月。
三、《郑板桥书画编年图目(上)》P81,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6月。
著录:
一、《扬州八怪现存画目》P412,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6月。
二、《扬州八怪书画年表》P252,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12月。
三、《扬州八怪年谱(下)》P298,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5月。
四、《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郑板桥》P309,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5月。
五、《郑板桥年谱》P24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六、《郑板桥年谱编释》P192,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年1月。
七、《郑板桥全集(增补本)第一册》P334,卷——“题画一”编者注(二),凤凰(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八、《郑板桥年谱》P379,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年12月。
九、《郑板桥全集》P100,齐鲁书社,1985年6月。钤印:郑板桥、乾隆东封书画史
藏印:邓拓珍藏、苏画庐释文:客舍新晴,晨起看竹。露浮叶上,日在梢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运笔,又是一格。其实手中之竹,又不是意中之竹也。步步变相,莫可端倪,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独画云乎哉?乾隆丙子板桥郑燮画并题。

注:邓拓旧藏。邓拓(19121966),福建人,《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历史学家、杂文家、书画收藏家。其收藏《潇湘竹石图》为国内苏轼作品孤本。

按语:在清代扬州八怪中,郑板桥堪称佼佼者,艺术大师徐悲鸿曾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这一评语,极其中肯,绝非过誉。
郑板桥的最高成就是将书画与其诗文、印章完美结合一起,将中国文人画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特别是其笔下竹石,为世人津津乐道。
首先,郑板桥发展了文与可“胸有成竹”的理论,提出了“胸无成竹”的见解。文与可的“胸有成竹”是强调所描绘的对象要做到心中有数,即意在笔先、如在笔前;板桥的“胸无成竹”,注重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高度结合,然后随意挥写,“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莫知其然而然”,具有趣在法外、意外之妙的艺术效果。
其次,创造了前无古人的“郑竹”,亦可称之为“郑家样”。板桥的墨竹,笔、墨、水的巧妙运用,“忽焉而淡,忽焉而浓”,浓淡相宜,干湿并兼;其造型是“冗繁削尽留清瘦”,名曰“细竹”,竹竿之细,可谓是极致,但细而不弱,坚韧挺拔,富有弹性。“如抽碧玉,如削青琅玕”,极其雅脱;枝叶颇简,称之减枝减叶法,以突出竹子的劲节;将叶子画肥厚,加强竹子的青翠感。特别的是,板桥画风竹,则多为静止状,虽“任尔东西南北风”却“我自岿然不动”,赞颂其“千磨万击还坚劲”的伟大品格。
本幅创作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板桥年六十四,是他辞官二到扬州,重过“二十年前旧板桥”卖画生活期间的作品。湖石一尊,疏篁数枝,布局疏朗,清气袭人。正侧、高下、浓淡、干湿,聊聊数笔,写尽露竹新晴的动人风姿。左方长题“客舍新晴,晨起看竹,露浮叶上,日在梢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运笔,又是一格,其实手中之竹,又不是意中之竹也。步步变相,莫可端倪,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独画云乎哉?乾隆丙子板桥郑燮画并题”。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想见其笔飞墨舞,志得意满之状。值得说明的是,这段关于审美形象、创作构思的著名画论,曾被全文收录于《郑板桥年谱》。
此图系邓拓先生旧藏,画面下方钤有“邓拓珍藏”、“苏画庐”二印。青花瓷轴头,上有“北京市文物管理处”标签。尺幅巨大,品相完好,实为郑板桥晚年墨竹精品。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