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苏天赐 山水梦境 纸本

图录号:242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苏天赐 山水梦境 纸本
图录号:
242
年代:
艺术家:
苏天赐
材质:
纸本 水墨
作品分类:
尺寸:
45×69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6378
USD:84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荣宝
拍卖会名称:
北京荣宝 2010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油画雕塑·普洱茶专场 成交额:1,065.68 万元成交率:86.36%
拍卖时间:
2010年5月30日
备注:
声 明:
签名:苏天赐
面对山山水水,极目所及,人人所见略同,但心境各异,如果作画只是遵视觉,就如隔窗窥室,毕竟隔了一层,不如纵情写去,寻迹于物我神交。一旦进入状态,什么东方、西方、古典、现代……全都隐退,只让心灵游,入此胜境,唯一所求,是勿扰我清梦。
“梦境”,是一种状态,是在审美世界里的一种美丽的存在。
—《山水梦境》序言 苏天赐
苏天赐(1922—2006)
1922年 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
1943年 在重庆就读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先生。
1946年 毕业后到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
1948年 在国立杭州艺专林风眠画室任助教。
1950年 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讲师。
1951年 以来先后任教于青岛山东大学艺术系、无锡华东艺术专科学校。
1964年 《油画小辑》、《苏天赐专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3年 作品《沉醉》参加“江苏省人物画展”获一等奖。
展览:
1987年 曾赴巴黎考察并举办在巴黎国际艺术城《苏天赐油画展》。
1989年 油画作品《早春》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 获铜奖后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1年 在台湾台北举办展览。
1993年 应德国TTT艺术协会邀请访问德国,参加海姆巴赫夏季国际艺术节。
1994年 作品《太湖中的小屋》特邀参加“第二届中国油画展”。
1994年 应邀赴新加坡举办画展。
1995年 赴日本爱知县艺术大学访问讲学,并举办画展。
1996年 作品《不冻的溪流》参加庆祝香港回归中国艺术大展。
1997年 应美国巴尔的摩淘森大学的邀请出访讲学,并在该校艺术中心举办画展”。同年赴美讲学并举办画展。
2001年 作品《黑衣女像》、《秋云》参加“20世纪中国油画展”,北京、上海、台湾、香港。
2002年 举办“信步与回眸——苏天赐油画艺术回顾展”(南京博物院、广东美术馆)。
2003年 作品《霜晨》、《谷底春风》参加“中国当代艺术五十家画展”;作品《又是一年春草绿》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2005年 参加“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湖上春风——苏天赐艺术回顾展”浙江省博物馆、浙江西湖美术馆。
2008年“东方意韵”——苏天赐艺术回顾展,中国美术馆。
苏天赐—沈寂的天才
中国文人作画自古讲究抒写心意,所谓瞻外形以得神理,无非是为了表达胸中块垒,让内的感受畅抒于笔端。那么,客体形象在这些文人看来,乃是一种中介物,它被画家选入,须参载画家之意,而意则存于心,心之意乃缘物而起,于是在写之不足,往往欲借助于于诗,故文人画素来与诗不解之缘。只有两者相通,才能使画之意境深远,寓画意于象外,使艺术具有畅神、寓意、自娱、和摄情的功能。
苏天赐是我国当代油画大师中一位沈寂的天才,何以说他“沈寂”?据他的学生说:苏老一向甘于寂寞,不尚在艺术界抛头露面,大半辈子仅以惊人的勤奋,探索着中国油画单纯而富有诗意的特殊风格。几十年来,从他早年接受林风眠的艺术思想起,没有被各种一时风光的艺术潮流所蛊惑,潜心地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钻研摩崖石刻,勾临周秦铜器纹饰,搜集民间年画,摹写宋元山水,尤其对明清以来的写意山水与人物花卉,心驰神往,孜孜揣摩,并从汉代壁画中颖悟其象征的寓意。长此以往,经年累月,苏天赐的个人油画风格渐变得更富华夏意趣,诗情满溢,油画色彩雅而不俗,颇含抒情性。他善于运用传统的线条笔触,人物略加变形,形象修长而恬淡,所绘少女,脉脉多情,略带一丝愁绪,展现出一种典型的东方女性的情愫,抒写的山水风景,视线开阔,疏朗淡泊,别有一股东方人情怀,让人感到亲切。在苏天赐大量展出和发表的作品中,你几乎找不到一点激励的帅气,它们都显得那么平实,简朴,油色浓而不艳,读来使人心境旷达而不郁闷,当年林风眠与赵无极参观他的油画作品后,给了他一个恰当不过的英语词:Delicate(纤细而精美的感觉)。
—朱伯雄
我们来欢迎苏天赐,我们来告别苏天赐。吴大羽老师在毕业同学纪念册上写到:怀有同样心愿的人,无别离。有人走了,没有留下脚印,有人走了,留下了脚印。苏天赐留下了深深的脚印,抒情的脚印。苏天赐的作品抒情,脉脉温情,那是真诚、善良人的真性情。善良而目光犀利的林风眠老师看清了苏天赐,一度聘他任自己的助教,这太令同学们羡慕了。亲近的同学都称呼他阿苏阿苏!江南江北,天上地下,艺术的心灵如流星,谁知去向,面对苏天赐的作品,我们寻找与他相遇的机缘!苏天赐,你听见我们的声音吗?
—吴冠中 “东方意韵——苏天赐艺术回顾展”
我们来欢迎苏天赐,我们来告别苏天赐。吴大羽老师在毕业同学纪念册上写到:怀有同样心愿的人,无别离。有人走了,没有留下脚印,有人走了,留下了脚印。苏天赐留下了深深的脚印,抒情的脚印。苏天赐的作品抒情,脉脉温情,那是真诚、善良人的真性情。善良而目光犀利的林风眠老师看清了苏天赐,一度聘他任自己的助教,这太令同学们羡慕了。亲近的同学都称呼他阿苏阿苏!江南江北,天上地下,艺术的心灵如流星,谁知去向,面对苏天赐的作品,我们寻找与他相遇的机缘!苏天赐,你听见我们的声音吗?
—吴冠中 “东方意韵——苏天赐艺术回顾展”
面对苏天赐作品的感触
有时候,回顾历史会感到一丝凄凉,当不久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苏天赐回顾展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这种因为回顾而生发的感叹,自然会联想到画史中的种种不平。1982年,苏天赐60岁时才得以晋升为正教授,这是一个在我们的体制中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才得到的待遇。5年之后的1987年,苏天赐第一次到法国,这也是他第一次出国,而他的恩师林风眠则在1919年19岁时就去了法国,与他的同门学长吴冠中1947年赴法国留学,则相距40年。苏天赐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具有特殊经历的著名画家之一,如果不是有着艺术上的成就,那他就会被历史的尘埃所遮蔽,因为在这一个时代中,具有相同经历的画家有很多很多,不幸是普遍的。苏天赐万幸的是还算高寿,如果他像徐悲鸿那样只活了60岁不到,那他终生只是一个副教授,那他也不可能亲自到卢浮宫欣赏那些梦寐已久的世界名作。
林风眠的学生有很多,但是,林风眠自认为最得意的学生只有两位,一是后来到了台湾的席德进(1923-1981),另外一位就是苏天赐(1922—2006)。苏天赐1948年在杭州艺专林风眠画室任助教,这决定了他与林风眠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谈论苏天赐的时候也自然会说到林风眠。在林风眠的影响下,苏天赐早期的《黑衣女青年像》、《蓝衣女像》就已经表现出了他的艺术的取向,他像林风眠一样,将东方艺术的精神融入到外来的油画之中,使被称为“西画”的外来画种充满了东方的神韵。
苏天赐的油画,无论是人物、静物,还是风景,都表现出了一以贯之的对于东方艺术精神和自我风格的追求。他的《早春》(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用色彩诠释了王维的诗有画、画中有诗,其优雅、委婉和耐人寻味,有着中国水墨的气韵。他给与人的优雅和诗情,是一种难以预见的得心应手。可以说以《早春》为标志的苏天赐艺术风格的建立,为当代中国油画另立新标,而他的这种后期风格承传了中国绘画“写”的特质,让人们联想到富有盛名的八大山人。他胸有成竹的自信将笔触的灵动演绎成音乐的节奏,让人们感受到神来之笔的美妙。他给与人的不是那种细腻的观赏,而是气韵的玩味。他的作品给人以优雅的质量与充沛的诗情。以写意、写神为标志的苏天赐艺术风格的建立,为当代中国油画另立新标,不仅传达了江南田园风景的诗情画意,而且具有鲜明的东方美学特性。
苏天赐出生于广东阳江市,家乡的秀丽山川铭记在他的记忆之中,后来,长期生活在河水明丽的江南,又触动了他的艺术情思,因此,江南河岸边的四季变幻与文人写意的语境,则为他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参照。由繁趋简,由简而透露出需要慢慢品赏的诗情画意,用另一种方式在破解中国哲学的深奥,像太极,又像功夫茶。在他的笔下,题材和语言处理上的契合,所表现出的那种兴致所致,那种激越的高昂与委婉的沉寂,让人们共享了他的绘画乐趣。
—陈履生
出版:《山水梦境—中国著名油画家油画作品集》封面,2004年。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