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重塑图像与现实:邢彦超的视觉实验

日期:2025-04-01 10:52:36 来源:角一

评论 >评论丨重塑图像与现实:邢彦超的视觉实验

图片 1

重塑图像与现实:邢彦超的视觉实验

Reshaping Image and Reality: 

Xing Yanchao's Visual Experiments


艺术家 | 邢彦超

Artist | Xing Yanchao 

学术支持 | 邱敏

Academic Advisor | Qiu Min

策展人 | 向世奎

Curator | Xiang Shikui

展览时间 | Duration 

2025.03.24 - 04.28

地址 | Venue

深圳罗湖区东昌路9号粤海城金啤坊D1栋2F罗湖馆

Jinpi Fang LuoHu Pavilion Building D1-2F, 

No.9 Dongchang Road, Luohu District, Shenzhen



图片 2

纸上虎图 Tiger On Paper

2022

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30×40cm





重塑图像与现实:邢彦超的视觉实验



文 / 邱敏





当代绘画中的图像不仅仅是一种承载叙事的视觉语言,更是一种由观看方式的改变带来的认知方式的转变。早在1938年的一次讲演中,哲学家海德格尔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世界图像的时代”,他指出“世界被图像把握了”,这种把握方式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视觉感知,更借助技术和科学手段对世界进行改造。



海德格尔不无批判地指出,图像化的世界导致人的主体性的膨胀和客体世界被暴力的肢解,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和滥用,使得人们逐渐失去了对世界的敬畏和尊重。这种图像化转变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原初体验,也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W.J.T.米歇尔的图像转向理论强调了图像的建构性和实践性。他指出图像是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图像不仅限于模仿物理现实,还能通过创造出“活的”形象影响并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图片 3

君主论 The Prince

2022 

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30×40cm




而邢彦超捕捉到了当代人的图像化生存方式是一个复而多维的现象,人们对生活的交流、记录、分享和感知越来越依赖于图像,正如米歇尔指出,图像是当代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基本方式,图像远远不止视觉艺术,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图片等转化为一系列可视化的符号,并且每个人都裹挟其中,无法避免。


对艺术创作而言,虽然本来就是用视觉图像的方式在观察和捕捉世界,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创作的视觉图像观念结果是有区别的。在邢彦超的创作中,如何使用图像,而不是使用什么图像,是其创作观念的出发点。他或者对经典绘画名作、名人等图像素材进行解构和重构,去探讨身份、历史、社会等复杂议题;或者描绘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化生存场景,触发观者的深思与共鸣,引导他们反思当代社会中图像与个体生存之间的复杂关系。邢彦超的艺术创作将两种不同的美学理念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深入到艺术理念与表达方式的层面:





一是具备的深厚学院功底并对

媒介材质有充分的理解与控制




邢彦超自幼练习书法,大学进入油画专业学习,研究生期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具备扎实的学院派绘画基础,这使他能够精准地把握绘画造型。邢彦超运用墨色的深浅变化来营造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不再局限于水墨画的传统色彩范畴,而是注重色彩与水墨的和谐共生,尝试将油画的明亮、饱满的色彩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色彩层次和质感。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水墨画的色彩表现,也赋予了其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同时,无论是水墨还是丙烯,邢彦超都能精准地控制材料的流动性,使其在画面上呈现出既自然又富有表现力的效果。这种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与运用,使得他的作品在技艺层面无可挑剔。





二是超越技艺描摹的浅层表象

借助图像透视深层的社会问题






01

通过对经典艺术作品的挪用和篡图

建构一个充满深层哲学意味的叙事逻辑



典型的作品如《是不是兔子不重要,解不解释无所谓》,他将艺术史上德国艺术家博伊斯那件《如何对一只死兔子解释图画》的经典行为,用镜像图像的方式描绘,一个是抱着兔子的无头人(象征作者已死);一个是怀中没有了死兔子(象征读者已死)。这对镜像不仅是对博伊斯原作的视觉化再现,更是对其背后深刻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具备一点哲学基础知识的公众看了这件作品自然会心一笑。“作者已死”的观点源自法国理论家罗兰·巴特的著名论断,他指出,作品一旦完成就是一个独立于作者的存在,文本的解释权不再完全掌握在作者手中,其意义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行构建。而“读者已死”强调在复杂而多元的后现代文本的解读中,传统的、统一的读者身份已经不复存在。每个读者都根据自己的背景、经验和期待来解读文本,每个读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死”或重构文本的意义。




图片 4

是不是兔子不重要,解不解释无所谓 

Whether it's a rabbit or not doesn't matter. It doesn't need to be explained.

2018

纸本水墨综合材料 Ink on Paper with Mixed Media

154x135cm




02

用一种调侃而幽默方式

对经典图像进行语义篡改与重新诠释



经典的如《共浴系列之一》将博伊斯、杜尚、沃霍尔、白南准放在一个画面之中沐浴,这四位艺术家代表了不同艺术流派和时期的重要人物,很可能也是对邢彦超自身产生重要启示的前辈艺术大师。他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建构了一个艺术史的缩影,尝试用图像虚构的方式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在《共浴组画序列二》中,他把达·芬奇著名的绘画作品《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耶稣和十二门徒剥光了衣服,放到中国北方的公共澡堂中沐浴。衣服是人在社会中身份地位的物质象征,剥去衣物,相当于去除了社会和文化强加于人的外在标签,把每个人打回原形,回到人的共同属性。邢彦超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打破了宗教绘画中的神圣感和仪式感,对身份和地位用最简单却最有效的方式进行了解构,强调了文化共浴中的多元与包容精神。



图片 5

浴组画序列一 Bath Painting Series I

2015

纸本水墨综合材料 Ink on Paper with Mixed Media

326x150cm



图片 7
共浴组画序列二 Bath Painting Series II
2015
纸本水墨综合材料 Ink on Paper with Mixed Media
116x91cm




再如《世界的起源2017》这一作品,来自对库尔贝的经典作品的解构,库尔贝这件作品即便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让观者的目光难以从双腿间那象征“世界起源”的部位移开。邢彦超巧妙地对这一部位进行了打码处理,但他采用的方式别具一格——利用九宫格拼图的方式,将这一区域分割成若干小块,并故意打乱了这些小块的顺序。观者可以进行格式塔的完形脑补,将一个枯燥的色情打码变成一个有趣的游戏行为。




图片 6

世界的起源2017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2017

2017

纸本水墨综合材料 Ink on Paper with Mixed Media

160x66cm





又比如他将南宋画家李嵩的《骷髅幻戏图》与法国卢浮宫所藏的《加布莉埃尔与她的一位姐妹》并置,探讨了关于跨文化的艺术比较以及符号学的解读。李嵩的《骷髅幻戏图》描绘了一个骷髅在操纵傀儡戏的场景,并在这一幅画中,出现了女性乳房的裸露,在中国古典绘画中是非常罕见的;《加布莉埃尔与她的一位姐妹》展示了西方古典艺术中对于女性身体的直接描绘,尤其是乳房的裸露,这在西方艺术史中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在被邢彦超重新描绘的并置图像中,《骷髅幻戏图》只剩下了两具提线骷髅,而《加布莉埃尔与她的一位姐妹》背景被置换为“电视台节目结束或停播”的图案,他通过跨文化的图像并置和符号学的解读,让我们进一步去思考东西方文化对于生命、死亡、欲望以及文化认同等深刻问题的差异。




图片 8

幻戏图 Fantasy Drama

2018

纸本水墨综合材料 Ink on Paper with Mixed Media

148x60cm




03

保持媒介材料的开放性

将传统技艺融入并转化为符合当代艺术观念与实践的创新形式




邢彦超的绘画作品观念性最集中的表现在《日暮乡关》这件作品中,此作不仅是其图像观念的集大成者,更是其后续绘画作品精神内核的滥觞。



图片 9

日暮乡关 Dusk and Hometown

2013 - 2016 

装置 Installation

尺寸可变 Variable Dimensions

 



首先,邢彦超大胆尝试了媒介材料的开放性运用,巧妙地将影像、砖雕、拓印与纸本艺术融为一体,从而巧妙地融入了当代社会的观察视角。这一创新手法,在他后续的架上绘画作品中亦屡见不鲜,他对水墨、油画、丙烯等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无疑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视觉层次与表现力。


其次,邢彦超作品中的具象元素并非仅仅是对物理现实的简单描绘,而是通过形象间的并置与交织,衍生出更为深邃的意义。他捕捉到了全球化背景下,故乡概念逐渐模糊、消失的社会现象。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逐渐被抹平,城市建设越来越倾向于同质化,人的肉身体验被水泥森林的冷漠、高效替代,对故乡的情感依恋与传统地域性文化特征被削弱。邢彦超认为如今的故乡是“心中回不去的故乡”,故乡在物理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呈现出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




图片 10

日暮乡关 Dusk and Hometown

局部 Sectional




《日暮乡关》这件作品前后进行了三年多,邢彦超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究生期间,每次回济南家乡,就会从拆迁的废墟中捡拾五、六块砖头,然后放在行李箱里拖回北京。砖头对他来说,并不是几块冰冷的建筑材料,更是对家乡记忆的珍贵收集与保存。砖头作为建筑材料,构成了一个人安稳的生活场所,但现代化进程伴随着各种工业性的拆迁,这些废弃的砖头,成为了艺术家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也是他对逝去时光的哀悼与追忆。在展览现场,他将60块雕刻过的砖头以圆圈的方式围绕着影像进行放置,圆圈往往象征着完满、循环与永恒,但在这里,它暗示着一种无法回归的圆满——即家乡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而艺术家的情感与记忆却永远定格在那些砖头所代表的时光里。




图片 11

日暮乡关拓片集桃花源册 局部二 

Dust and Hometown Rubbings Collection Peach Blossom Spring Book Section II

2016

纸本册页综合材料 Paper Album Mixed Media

840cmx45cm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邢彦超通过在传统材质——砖头上雕刻图像和文字,并制成拓片,他的作品在形式上借鉴了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的传统,保留了传统艺术的韵味,如书法入笔的雕刻方式、拓片阴阳凹凸的视觉效果,然而,这些传统元素并非仅仅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是作为一种载体,用来承载和传达更为现代、更为当下的内容。仔细阅读的话,上面的内容并非狩猎、捕鱼、宴乐等传统图像,而是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引入了对当下社会新闻事件的描绘。


而选择什么样的社会新闻事件,邢彦超则用类似“达达主义”取名的随机方式:哪一天开始进行雕刻,就从哪一天的新闻事件中随机选择一条新闻作为内容题材。这种随机性并不意味着缺乏意义,相反,它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事件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每个被选中的事件,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状况或情绪无论是登革热、车祸还是意外爆炸,这些事件可能是悲剧性的,也可能是引人深思的,但无论如何,都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通过砖刻的形式,艺术家将这些事件定格,使之成为了一种永恒的记忆。图像能够直观地展示事件的场景和氛围,而文字则提供了更详细的信息和背景。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叙事。将社会敏锐事件以砖刻的形式记录下来,有效地将传统技艺进行了一种当代艺术观念的转化。这种转化使得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了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




04

通过象征性的符号来讽喻知识大生产


邢彦超2024年的新作回归纸本综合媒材创作,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媒介的选择上,更深刻地反映在他对当代社会信息环境与文化状态的深刻洞察与反思中。通过其作品反复出现的“无头人”与“无字之书”的意象,邢彦超巧妙地触及了信息时代知识获取、消化与个人身份构建的核心议题。在这些作品中,几乎每一幅都出现了没有具体面部特征的人物形象,即“无头人”。





图片 12

少年梦 Dreams of Youth

2024

纸本水墨丙烯 Ink and Acrylic on Paper

115x90cm




这一形象并非偶然为之,而是艺术家对信息时代个体身份模糊与缺失的深刻隐喻。信息时代,人们在海量的信息中可以随意攫取各种知识,但短、平、快的快销生活方式也侵蚀到了对知识领域。知识生产的洪流把每个人变得匆忙、浮躁、急功近利,变得没有耐心和精力去深入思考并消化这些知识信息。但越是追求知识生产的效率,个体就越是容易被信息洪流所淹没,失去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的能力,进而导致自我认知的模糊乃至缺失。无头人的形象,正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直观呈现。无头之人必无心,对艺术家而言,重要的是心、脑、手三者的协同并作,才能真正保持独立思考、自我表达和情感体验的能力。





图片 13

英雄传说 Legends of Heroes

2024

纸本水墨丙烯 Ink and Acrylic on Paper

115x90cm




与此同时,邢彦超的作品中还频繁出现没有文字所指的书籍图像,即“无字之书”。这些书籍故意取消了题目,抹去了意义所指,实则蕴含深意。知识大生产就如同丧失故乡的全球化城市建设进程一样,在高速运转中,一切地方特色和差异被均质化,知识的价值被知识生产所扭曲,系统的知识体系变得多元化和碎片化,人们满足于快速获取、即时满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再重要,知识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也似乎无关紧要。无字之书直指知识功利化现象,引发了人们对知识价值与个人身份构建的深刻反思。


邢彦超的艺术创作通过篡改经典、幽默调侃、媒介材料的开放性及象征讽喻等视觉实验,融合深厚的技艺功底,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深刻的象征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信息时代图像景观和社会现状的视角,引发我们对信息时代社会现象、知识价值及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图像的本质和意义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期待他未来带来更多惊喜。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海涵艺术空间

Image Credits to the Artist and Haihan Art Space






关于艺术家

ABOUT ARTIST


图片 14


邢彦超 Xing Yanchao


邢彦超,1987年8月生于山东济南,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壁画系获得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学士学位。2017年至今任教于郑州轻工业大学绘画系,中国壁画学会会员。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个人项目及展览:河图•新陆: 水墨的破界与超越,至空间,上海,2025;镜像:跨越观看的边界——邢彦超个展,河南省文化馆,郑州,2024;南京当代青年水墨艺术家邀请展,南京美术馆,南京,2024;无界共生——深圳首届地铁艺术节,海涵艺术空间,深圳,2024;静穆与妙趣,yougallery,南昌,2024;摩登当代艺术博览会,海涵艺术空间,深圳,2023;崩解——邢彦超个展,苏画廊,郑州,2023;随霓虹千盏风里人独站,石佛艺术公社,郑州,2023;耦合, Luan Gallery,北京,2023;丰盈街当代艺术作品展,印之星美术馆,郑州,2023;边线——当代艺术邀请展,苏画廊,郑州,2023;2022-2020;北仓北里——当代艺术邀请展,听风艺术空间,郑州;你的礼物——当代艺术跨年展,101艺术空间,郑州;自然光——轻美艺术空间开馆邀请展,轻美艺术空间,郑州;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巡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反作用力·拒绝打卡Ⅲ,33KN美术馆,郑州;返景入深林,雅昌艺术中心,深圳;十三:有为艺术首展,798艺术中心,北京;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作品展,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物象的提喻:黄启佑、王伊楚、邢彦超、曾志钦四人展,海涵艺术空间,深圳,等


获实验·绘画:2016INTER-YOUY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创作奖,2016;获中央美术学院“E.LAND优秀毕业创作奖学金”,2016;获“此时虚造”INTER-YOUY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实验奖(最高奖)2015;作品被南京美术馆、韩国衣恋集团、INTER-YOUY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组委会及私人收藏。


编辑: 朱梦雅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卓克艺术APP下载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皖ICP备2023016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