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粗略统计,兰州目前已有200多家画廊,规模大小不一,有以经营全国名家字画为主的,有主要经营当地书画家作品的,也有书画家开办的以经营自己作品为主的,同时,有些画廊还兼搞书画装裱和书画用品的零售。
据了解,这些画廊的销售渠道主要有4种:一是自己爱好收藏,而且还懂书画的人,但这些人大多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二是一些企业家,尤其是私营企业家,他们虽然大多不太懂画,但他们买画时一般会请懂画的行家来当参谋;三是送礼的,朋友亲戚同事之间谁家有了红白喜事,送一张书画作品,既高雅又时尚;四是餐馆、酒店的装饰,从小到一般的牛肉面馆,大到星级酒店,在大厅和包厢里挂上当代书画家的作品,就显得有了文化的氛围。但总体来看,兰州的画廊亏损的多、盈利的少;中低档的多,高档的少;经营性的多,艺术性的少。抑或用一个业内人士的话说:弄斧的多,鲁班家的少;叫不出名字的多,叫得出名字的少。
近日,记者来到兰州市雁滩古玩字画城,看到几十家店铺主要是画廊,但一家家走进去,看到的大多是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报、喝茶,或者写字画画,或者几个熟人在聊天,很少见到交易的情形。在“聚川书画展厅”看到,120多平方米的画廊里,挂满了我省著名书法家何裕先生的书法作品,每幅作品都标明价格,从两千元到1万多元不等,当时画廊里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何裕(聚川)先生,坐在宽大的画案前静静地抽着烟;他的爱人和记者谈起了画廊的经营情况,她说“聚川书画展厅”是2004年创办的,有时一个月会卖出两三幅作品,有时一个月却卖不出一张,一年的各种费用却要两万多元。但何裕先生说,他办这个画廊的主要目的是找个和书画界的朋友见面聊天的地方,挣钱多少不是最主要的,只要能维持下去就行了。
“糊涂阁”是以出售已故我省著名画家杨丁冬先生的作品为主的画廊,记者在这里也没有见到来买画的顾客。画廊的主人是杨丁冬先生的儿媳妇,她向记者谈起了她的困惑:她和爱人都是下岗职工,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这个画廊,可画廊的经营状况不太理想。而“养正轩”画廊的老板阎博说,他的画廊只有30多平方米,一年支出的各种费用是9000多元,但他和妻子在经营书画的同时,还搞着装裱,因此一个月下来也就挣个两三千元的工资,发财没希望,但可以维持生活。
据了解,兰州画廊生意不景气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兰州人的总体经济收入还比较低,购买力有限;二是赝品太多,使画廊在收藏者心中失去了足够的信誉;三是画家和画廊的“生态链”还没有形成,画家对画廊的信任度不高。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有些画廊邀请一些画家到画廊办展览,邀请当地书画爱好者、企业家购买一些,同时请媒体宣传一下,画家的回报是留一些画给画廊,画廊则将比较好的作品留下来,剩下的低价处理掉,但这类“走穴”的画家大多艺术成就不高,有些甚至用自封的所谓“院长”“大师”来招摇过市。因此,这种展览和笔会并不能真正使画廊走出困境,有些收藏者还是不愿在画廊买画,而是直接找自己看好的画家,即使直接到画家家里买画价格比在画廊里高,但是可以保真,因此有些收藏家为了心里踏实还是愿意去画家家里买画。但这种高价位与画家自己定价的做法与方式又和市场规律不符,也不符合兰州人当前的消费水平,这只能说是对画廊不规范的一种挑战。
那么,画廊到底还有没有发展前途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省著名画家阎仲雄说:目前书画的繁荣是史无前例的,这说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盛事书画嘛。比如通渭县,一个县就有不少画廊,当地老百姓手里有一点闲钱时,他们就要买画,家中宁可没有电视机,但墙上一定要挂画,而且一定要挂原作,有条件的人家每年都要换新画。还有一些民工,回家过年时总要买上一两幅书画作品带回家去,他们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买不起名家的,但可以买中低档的。这说明老百姓对书画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对艺术品的需求一定会不断增大,艺术产业会越来越充满生命力,书画的流通有着广阔的前景。而从艺术市场经营的角度讲,画廊经营才是一级市场。问题是目前兰州的画廊人才配备还不到位,很少有适合画廊的懂艺术,懂鉴定,懂经营,又有诚信之道的专业人才。
在谈到画廊的艺术品位时,阎仲雄说:画廊虽然介入了艺术市场的交易,但一个有品位的画廊不应该忽略画廊的一个基本功能,那就是介绍艺术家,推荐艺术家。画廊应该是推动艺术发展的最主要的“推手”,但兰州的画廊能做到这一点的还为数不多。因此,兰州的画廊要发展还需要做好人才和艺术等多方面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