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的力量”研讨会上,张培力在谈到当代艺术的课程设置时就提出了基础部课程的这种状况,而且同样在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教学的邱志杰也写过文章谈到这个问题,而我的意见是,美术学院如果要谈当代艺术教学,不但要重新讨论是否取消基础部,而且还要讨论当代艺术的基础教学到底是什么?目前的基础部教学一定要取消的,否则的话,美术学院在课程设置上还不能说完全进入当代艺术教学,只能说是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教学之间的折衷.当然这是美术学院的教学改革的困难。
“无边界的美术学院”是我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不仅仅在美术理论教学,就像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与法学院的合作那样,应该说这种跨学科合作还有更多的可能性,与法学院的合作只是其中的一种,以至于美术学院可以包容所有的科系建设。事实上,当代艺术界已经是知识面最宽的领域了,相比较社科领域对当代艺术的隔阂,当代艺术界却很注意社科界的前沿信息.这是因为当代艺术的触角已经伸向了任何一个领域,所以当代艺术的教学也要与各领域的学科合作,就像做科学的艺术作品要到科学实验室与科学家一起合作那样(比如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举办过和一个澳大利亚的科学与艺术的展览就告诉我们艺术家与科学家合作的一些细节)。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要当代艺术教学,当代艺术的基础已经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这就是接着要讨论的问题,在当前以艺术家为主导的当代艺术教学中,如果取消基础部,而从一年级就开始进入当代艺术教学的话,更容易进入各种材料的接触和使用,并认为艺术就是如此,比如说综合艺术系按照前卫艺术的制作方式来从事教学,新媒体艺术系当然就是用新媒体技术的系,然后综合材料就是目的,新技术就是目的,我们看到美术学院的当代艺术教学也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比如综合材料创作,装置和行为,影像和图片等等都有,但到最后还是按照画种论思维设新媒体系,摄影系,综合绘画系等等的系,这些系导致的结果的,将艺术创作变成了恋物癖,就是这种教学容易将手段作为目的,而放弃了或者根本就不重视当代艺术的应该要思考的意义,而这个艺术的意义层面说说简单做做难,就是艺术家的立场、态度,观念和判断力,它直接来源于当代艺术的思想基础。
要建立当代艺术的思想基础还需要美术学院的教学转型,一年级的教学,即当代艺术的基础是社会科学及其它边缘学科的教学,这种社科教学也不是只教死知识,而是进入社会现场,用知识来讨论社会问题,它的作用是首先训练学生发现社会问题的能力,它的方针是越不像美术学院越好,当然也不能像现在的综合类大学的教学,而是用艺术的创造力和批判力进行社科及其它边缘学科的实验教学。美术学院的当代艺术教学,在一年级要学的恰恰是艺术之外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能够让艺术家形成观念的思维训练,只有有了思维训练的教学,才能有当代艺术的教学的基础,民主社会是一个时时都会出现新问题的社会,也时时会调整社会各种秩序的社会,而当代艺术用介入日常生活的方式克服上帝话语的宏大叙事,导致了整个学科基础的转向,社会调查已经被纳入到当代艺术的创作之中,就是这一时期艺术变化的一个例子.
艺术史需要当代艺术,那是因为传统艺术限制了艺术家的思想表达,而当代艺术通过拆除艺术的边界,根本上是为了有利于思想的表达,那么当代艺术的思想如何建立不仅是艺术家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代艺术教学要思考的问题,即让学生学会思考是当代艺术教学的基础,这是艺术的转向带来的结果,艺术教学也是思想在先,艺术在后,只有新的思想的产生才有新的艺术产生,而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思想的修辞,这个修辞不是传统的一种表达方式,而是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的那种有感染力的形式。
其实,综合艺术,新媒体等,只是当代艺术中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当代艺术课程设置的最好的方式是用选修课和专题课。一年级可以设选修课,选修课是要让学生自己选择要表达某个想法的手段,二年级以上可以选修专题课,专题课是讨论如何更有效地使用这些手段,即如何创作艺术,而这些课程都要以思维训练为基础。所以美术学院的这些创作课程不但要艺术家、评论家和策划人来讲,还要有各种学者专家来讲,并且规定所讲的课程都是用来讨论问题的。
已发表在《美术焦点》1月号下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