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上墙”展出引质疑 观众:应用作品说话

艺术家“上墙”展出引质疑 观众:应用作品说话

艺术家“上墙”展出引质疑 观众:应用作品说话

时间:2007-03-19 15:18:00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评论 >艺术家“上墙”展出引质疑 观众:应用作品说话

以往的展览中都是只见作品,至于艺术家是怎样的人,其实并不知道。就在昨天,在美术馆开幕的一个名为“写影·写意·名家·名影·名作”的当代艺术(中国画)大展就打破了这种展览模式,将绘画、艺术家肖像、摄影以及记录了艺术家活动的影像相结合。对于有观众提出让艺术家也“抛头露面”是否合适,专家及策展人都给予了回应。   现场   艺术家风姿被定格   此次展览是中国文化报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平遥摄影大展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由绘画、摄影和影像组成。其中,第一部分是中国画绘画作品80件,所参展的画家当属我国较有影响的老一辈及中青年的实力派人物;第二部分是摄影师王淋在2005年至2006年度采用黑白胶片拍摄的中国较为重要的一批艺术家,先后走访了数个城市,记录了所有参展艺术家的肖像。摄影师在这批作品中没有像以往那样去更多表现艺术家工作的场景,而是在自然光线下运用光影的变化来表现处于常态的人物;第三部分是由艺术家提供自己从艺生涯中较为精彩的工作场景和生活中的人文化的个人影像文献资料,由摄影家筛选出近千张图像、采用多媒体的展示模式。   记者在现场看到,拿着烟斗的张仃、微笑的黄苗子、逗鸟的秦岭云……老艺术家们举手投足间的各种风姿都被定格,展览现场还别出心裁地摆放了一些艺术家们平常“童心”大发信手创作的小雕塑。   质疑   艺术家就该用作品说话   对于这一新鲜的展览方式,观众们大都非常感兴趣,但是也有一些观众提出,艺术家就应该是用作品说话的,过多“暴露”他们的形象,不太严肃,甚至有炒作之嫌。   回应   为了让观众更好了解他们   对此,策展人张魅力女士回应,在平常的接触中,她发现绝大部分的艺术家都缺乏像样的肖像,这次的展览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立体的展示方式,让更多的观众来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艺术。   中央美院教授薛永年认为,今天是一个读图时代,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中国自古就说人品和画品结合,了解艺术家的体态、个性、气质非常重要。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则通过历史上的一个趣事来进行阐释肖像照片对于艺术史的重要意义。近代画家任伯年有一次给吴昌硕画像,在他的鼻子下画了一个圈,很多人看了画作后以为是吴昌硕感冒了流鼻涕,后来因为有吴昌硕的肖像照片存世,一对照,才知道,原来吴昌硕那里长了一个瘊子。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