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郑则评 坑头石 遥看瀑布挂前川摆件

图录号:15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郑则评 坑头石 遥看瀑布挂前川摆件
图录号:
15
年代:
艺术家: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16.5×9.3×5.2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福建东南
拍卖会名称:
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补天遗珍—寿山石珍品夜场
拍卖时间:
2018年06月09日-10日
备注:
声 明:
款识:遥看瀑布挂前川,郑明。此件为坑头石材质,色调丰富明艳,变幻多姿,有冻地感,材质清润凝结。坑头石因本身矿脉之缘故,故而色调多较深暗,白色清透者已属难得,此件这类鲜艳端丽的材质更为稀少。此件为“骨边肉”材质,即贴伏伴生岩处,故而石性较之其他同种更为稳定。作者善用俏色,以白色为水、红黄为暮光霞彩,下刻一诗人携童子遥望瀑布。此件曾于上世纪末屡获奖项并有多次著录,原题为“遥看瀑布挂前川”,两相印证,可说是诗意画意,跃然而出。郑则评(1968-),字郑明,福建福清人。师从林亨云,擅长钮雕、透雕、高浮雕。现为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寿山石雕刻名家、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市工艺美术一级名艺人。获奖记录:第四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郑则评:人间巧艺夺天工,妙造自然得心源—文/郭小丽中国人都是有山水情结的。回顾传统山水文化的起源和演变,有人曾如是说道:在山水中,人们第一次发现了自己,也是在山水中,人们第一次忘怀了自己。诗人借山水自白,画家代山川立言,这种对自然的特殊情愫,也同样反映在寿山石雕艺术中。寿山石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载体,如果说石材天然的美感,代表的是天地孕育的“第一重自然”,那么,雕刻家通过“外师造化”构筑心中山水,代表的便是足夺天工之巧的“第二重自然”。雕刻家郑则评,一向给人深刻印象的,是其刀笔下“筋力遒劲”的钮雕,然而他的浅浮雕山水也有独具一格的面目,在这次东南春拍的夜场中,恰有一件雕刻家郑则评的山水作品,为我们展现了“石材与工艺”的天作之合。这件作品取材于坑头晶的骨边肉,它的难得在于完整硕大,粘岩性的矿脉能取出这样完整的石材着实不易。而它的奇特之处在于质地和颜色。在质地的特性上融合了水坑的柔嫩通透、山坑的紧结凝灵,甚至从质感上还有堪比田黄的温润、老熟,可以说它将各系石中最优秀的特质集合于一身,这样的质感极其地罕有稀少。从色泽上看,石材主体为黄色,从核心部位醇厚沉稳的熟栗黄逐渐散发开去,至边缘清淡润雅的桂花黄,间有澄黄、橘黄等等,更绝妙处是,石材表面及边缘部分挂了一层薄如蛋清色如水雾的白色半透明直至透明的质地,色彩氤氲变化不得不让人感慨大自然的造化之美。这样一件融具丰富特性的石材无疑为雕刻者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面对这件难得的石材,郑则评以“浅浮雕”技法为主来进行创作。作品以“遥看瀑布挂前川”为题,意境取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作品右侧保留了大块粘岩,这部分石质坚硬粗涩,不易奏刀,作者用浮雕加薄意的手法进行写意式勾勒,线条硬朗且力度匀称,展现出山岩的浑厚质感。在瀑布的表现上,李白诗中以“挂”字来化动为静,作者则借用石材中比较润泽通透的质地,将之化为自岩壑倾泻而下的一条“白练”,激起的水花泛起迷蒙的水雾,水的运动、造型的变幻都在凝固的静态中生成,而诗人立于万顷瀑川之下远眺,以渺小对高远,念天地之悠悠,也难怪会生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叹了。作品虽以浅浮雕为主,而透雕、薄意等多样技法的融合应用也非常娴熟。在整体的刻画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石材质地、颜色渐进变化的特质,为我们重现了诗中的壮丽景观,比如整个画面由下往上的逐渐虚化,以及远山近水的起伏勾勒,不仅遵循了画面构造的逻辑,也顺应了石材本身的“流动”质感,由此暗合了传统山水画中“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格局,营造出整体意境的纵深感与宏阔感,而观者若是转换观看的视角,或仰视、或平视、或俯视,亦能体验到处处有景、变化迭出的意象之美。这件浅浮雕《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诞生,在当时寿山石雕工艺界反响热烈,且多次获奖,它展现了作者“相石”、“循石造型”的深厚功力,不仅是彰显作者本人雕刻特色与成就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寿山雕浮雕技法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其实相比薄意和圆雕,如今的审美潮流对于“浮雕”技法是有所忽视的,但这种技法在针对特定题材或某一类石材的创作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适合以浮雕表现的寿山石石材也越来越稀缺,像这件在质地、色彩拥有丰富的层次,在石材和工艺的配合上有如此绝妙呈现的,更是不可多得。这件作品在十余年前辉煌的亮相之后,一度在人们视野中消失,如今再度露面,能否推动浮雕工艺这种传统技法的应用和发展,让人十分期待。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