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14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

图录号:1041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14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
图录号:
1041
年代:
艺术家: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高25.5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广州华艺国际
拍卖会名称:
2017春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静观—历代造像专场
拍卖时间:
2017年05月26日-27日
备注:
声 明:
此尊释迦牟尼头饰螺发,发髻高耸,宝珠顶严。面相端庄,弯眉细目,双目俯视前方,神态慈祥亲切。宽肩束腰,躯体挺直,体态匀称。手脚刻划细腻写实,柔和而富有弹性。上身着袒右肩式福田袈裟,袈裟轻薄贴身,用联珠线表示田相纹,工艺精湛。莲座为束腰仰覆式,莲瓣饱满舒展。整像制作考究,通体鎏金,体量较大,展现出雄壮的雕塑之美,为十四世纪前后西藏地区造像的上乘之作,应出自于西藏大型寺院之手。
佛陀菩提伽耶成道像,是佛教图像学中最为重要的造像之一,佛陀此像既是信徒证悟佛教义理的形象瞬间,又是众生顶礼佛陀八相成道传记的浓缩版。藏区在十二世纪前后开始流行释迦牟尼成道像,十三世纪以后,尼泊尔纽瓦尔风格渗入,此类造像的风格有了较大变化:佛像螺髻由后稍前,前额宽大,胸臂健硕有力,腰肢比十二世纪稍短但比例变化更为流畅自然。这种样式随着萨迦派的教法和政治势力的扩张传播到藏区内外,演变至十四至十五世纪,造像各处得到柔化,佛陀后笈多样式的贴体袈裟搭于左肩如同鱼尾,装饰意味更加浓郁。此尊释迦牟尼成道像即为这种风格的代表,为这一类型中体量大且工艺精湛之典范。

来源:国营文物商店旧藏

清净圆满至高至正的人间佛陀
——永乐早期宫廷释迦牟尼像赏析
这尊释迦牟尼像明显具有永乐宫廷金铜佛像的特征,包括精致的做工,自左肩垂落而下的衣袍,宽松写实的衣褶,还有莲瓣尖的卷草纹,以及配置均衡的圆形连珠等等,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明代宫廷造像的特点。仔细观察,又有其独特之处,比如鎏金色泽偏暖,造型线条相比成熟时期永乐造像的柔和流畅,显得更加饱满有力。在该像的内膛中发现的一段铭文清晰记录了造像的铸造年代和产地信息,并且为我们提供了罕见的历史数据,得以揭示明代一位著名太监鲜为人知的经历,同时填补了永乐造像的空白。
铭文提到此像的施造者是一位名叫李兴的太监。对于这位太监,我们查阅历史资料,梳理出以下几点相关的背景资料:
1.李兴是明代派太监出使外国的首例
李兴出生于戊申年,即洪武元年(1368),是云南大理府泰和县人。永乐元年(1403),李兴奉命出使暹罗国,是明代派太监出使外国的首例。据《明史》“卷七四、职官三”云:“顾中官四出,实始永乐时。元年,李兴等赍敕劳暹罗国王,此奉使外国之始也”;“卷三零四、宦官一”云:“永乐元年,内官李兴奉敕往劳暹罗国王。三年遣太监郑和帅舟师下西洋。……盖明世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中官,明代位列正四品。永乐元年,李兴作为正四品正使被派到暹罗替大明进行赏赐,是永乐初年最早出使的中官太监。而且,李兴至少参加了第二、三、五、六、七次下西洋,在福建长乐南山寺《天妃之神灵应记》立碑者中,李兴排名仅次于郑和、王景弘,可见他在下西洋航海事业中的贡献和地位。
2.李兴与郑和均笃信佛教,受观音戒
明初帝后崇信佛教,影响所及,宦官也多信佛。明人刘若愚的《酌中记》云:中官最信因果,好佛者众,其坟必僧寺也。李兴与郑和年龄相当(郑和出生于1371年),均是云南人,且同为太监出身,都信奉藏传佛教,又多次一同下西洋,所以我们可以从郑和的资料中推及李兴与佛教的渊源。
郑和留下了不少实物可证,而这尊造像却是目前所见唯一的一件证明李兴身份和信仰的文物资料。2001年9月在浙江平湖县报本塔内出土了一个木钵,内藏有一部郑和让人手书的巨幅经卷《妙法莲华经》,跋文(如图)云:“大明国奉佛信官郑和、法名福吉祥,发心铸造镀金舍利宝塔一座,永远长生供养。”此外,郑和还于永乐五年至宣德七年间分别施造大藏经十卷,均有类似的题记,与此像内膛铭文的表述方式一致。在纽约苏富比2015年3月春季拍卖会上,一件署名“郑和”的明代佛经抄本以1402.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8690万元)被上海藏家刘益谦购得,佛经题款为永乐十二年(1414)三月吉日,与此像铸造时间相近,款识的表述方式也一致。
中国佛教由于教派、宗派繁多,同一位菩萨往往有许多不同的称号。在密教中,文殊菩萨称“妙吉祥”、普贤菩萨称“偏吉祥”、观音菩萨称“福吉祥”。还有直接以菩萨、佛号入人名者,是云南古代密教独有的特点。如史籍上载“高供养”、“赵迦罗”、“董吉祥”……者比比皆是。
铭文中李兴自称“大明国奉佛信官太监”,法名“吉祥成就”,查“观音菩萨心咒持诵功德表”,其中“能得各种成就”中正有“吉祥成就”这一项,说明郑和和李兴同受菩萨戒,而且是观音戒。观音是南诏的开国神和保护神,在云南享有极高地位,郑和和李兴以之为法名,表现了滇人对观音的特殊礼遇和推崇。
3.铸造佛像与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有关
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以“累蒙圣恩,前往西洋等处公干,率领官军宝船,经由海洋,拖赖佛天护持,经置无虞。常怀报答之心,于是施财,陆续印造大藏尊经,舍入名山,流通诵读。”出于同样动机,郑和还曾“出已缗,命工铸金铜像一十二躯,雕妆罗汉一十八位,并古铜炉瓶及钟声乐师、灯供具等”,“俱送小碧峰(寺)退居供奉。”(《非幻庵香火圣像记》)。
也就是,郑和屡次下西洋,赖得佛祖保佑,均平安归国,感激之余,铸造佛像,印造佛经,这既是虔诚的宗教信仰在起作用,也是抱着感恩的心态。
永乐丁酉为永乐十五年(1417),正值李兴的五十岁生辰。中国人称五十为“知天命”之年,李兴又一次跟随郑和下西洋。海上旅行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如“永乐二十三年(1425)”,明朝舰队就曾“经乌龟洋中,忽暴风浪”,所以李兴在“五十岁”这一人生关卡上,发心铸造这五尊佛像,应该与“第五次下西洋”有关,一方面,他笃信佛教,为了报答佛祖对之前多次“出使西洋”的“护持”,另一方面,也祈求佛祖保佑这一次的航行,同样能平安渡过。幸运的是,郑和和李兴率领的舰队在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顺利回国。
梳理了这尊造像的历史背景之后,我们再来欣赏这尊造像本身。释迦牟尼结金刚跏趺坐,左手施禅定印,右手施降魔触地印,乃标准的成道像。此像整体造型端庄大气,线条流畅,身型饱满匀称,特别是衣纹的表现流畅自然,手脚的刻划柔软生动,富有写实性和生命力。以黄铜合金制作并鎏金,金色饱满悦目,富丽堂皇,表面略有自然的磨蚀痕迹,显示出岁月的沧桑。造像细部处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品相一流,尽显皇家风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此尊释迦牟尼像的材质与工艺均明显具有宫廷造像的特征,通过对比故宫博物院所藏永乐造像,该像的造型线条更加饱满有力,将尼藏汉艺术的完美融合作了精彩呈现。此像铸造于永乐十五年,而永乐帝迁都北京是十九年,所以此像为永乐早期造像,很有可能是李兴在南京所造,这就解释了该像所反映出来的元明宫廷造像过渡时期的特征。
造像的铭文刻于内膛后壁,这是目前所见唯一的案例,如果装藏完整,这段铭文是看不见的,足见施造者重在发心祈愿,并非想彰扬自己的敬佛功德。铭文字体抑扬顿挫,笔力遒劲,笔画流畅从容,极具章法。再对比故宫博物院所藏永乐造像的款识,可见其字体、笔画与笔力的相同之处。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罗文华先生曾针对这尊珍贵的造像撰文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看法:“此像也提醒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明代永宣造像出现在艺术品市场和个人收藏品中,其中有一些造型和风格特点极为独特的造像争议颇多,我们不妨拓展思路,从太监施造、王府施造和宫廷在外地施造等角度来解读,或许更有益于我们认知明代永乐和宣德时期造像的丰富性和广泛性。此像的出现是难得的一个例子,从艺术史上,它填补了明代永乐造像的空白,从历史研究上,它丰富了我们对于明代一位杰出的太监的历史背景的知识。由此可见此像所承载的艺术、历史和文物价值。”
永宣宫廷造像创造了佛造像艺术史中的一座巅峰,历来受到国内外藏家的追捧,在拍卖市场上屡创高价。早在2006年秋季,香港苏富比便组织了一场永宣造像专场拍卖,包含14件拍品,总成交额逾3.2亿元港币,其中的一尊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以超过人民币1.2亿元的价格成交。7年后的香港苏富比2013年秋拍,一尊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又以逾1.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刷新了记录。
本专场中的这尊释迦牟尼像题材尊贵,造型端庄大气,比例完美,材质与工艺顶级,并且带有珍贵的铭文,填补了永乐宫廷造像的空白,其艺术风格反映了明代永乐早期造像的过渡性特征。造像来源清晰,传承有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及收藏价值,值得藏家重点关注。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