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元宫廷 铜鎏金观音

图录号:1140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元宫廷 铜鎏金观音
图录号:
1140
年代:
艺术家: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高22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广州华艺国际
拍卖会名称:
2016春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静观—历代造像专场
拍卖时间:
2016年5月26日
备注:
声 明:
参阅:
1.RobertR.Bigler,BEFOREYONGLE,2015,Plate19,Yuan,14thcentury,AVALOKITESHVARA.
2.故宫博物院藏元大德九年(1305年)铜镀金文殊菩萨像,高18厘米;
3.中国嘉德2003秋季拍卖会“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Lot1187;
4.北京保利2015春季拍卖会“自在菩提——中国金铜佛造像、唐卡”专场,Lot7459。

见证元明宫廷造像风格传承关系的艺术杰作
——元代宫廷铜镀金观音菩萨像欣赏
元代宫廷造像是近年颇受市场关注的一种重要造像风格。随着越来越多造像实物的现身,元代宫廷造像的神秘面纱已被一层一层地逐渐揭开,人们对元代宫廷造像的认识也不断全面和深入:不仅认识到元代宫廷造像主流风格的面貌与特征,还看到了元代宫廷造像时空上发展与演变的轨迹;不仅认识到元代宫廷造像在宫廷的地位和影响,还看到了元代宫廷造像在宫廷之外的广泛影响;不仅认识到元代宫廷造像在元代的重要地位,还看到了元代宫廷造像对后代的延续和深刻影响。每一尊元代宫廷造像都有其艺术特点,也都有其艺术地位,但它们的特点都与时代风格紧密相关,既展现着时代风格的共性特点,同时也展现着时代风格发展与变化的个性特点,从而共同揭示出元代宫廷造像整体的共性与个性风格样貌。此次广州华艺国际拍卖公司推出的这尊元代宫廷风格铜镀金观音菩萨像,是一尊元代晚期的宫廷风格造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展现了元代宫廷造像晚期风格面貌,对于研究元代宫廷造像晚期风格特点,特别是元代宫廷造像风格向明代宫廷造像风格的过渡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像头戴五花冠,中央花瓣上安有小化佛阿弥陀佛,表明造像的身份为观音菩萨;头顶束葫芦状高发髻,余发结成发辫垂于两肩,双耳垂圆环。面形方正,额部宽平,眉如弯月,眉间饰白毫,双目低垂,神态安详;眼泡肥大,如肿胀一般,鼻翼外张,凸显出明显的汉人审美特征。上身胸前饰项圈和长链,项圈下缀连珠式璎珞,双肩披帔帛,帔帛绕过手腕垂于两侧;下身着长裙,有几道阴刻的衣纹于小腿部对称分布;手和足部饰有钏镯,样式较一般明显独特;腰间束宝带,宝带下亦缀有连珠式璎珞;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背后帔帛下可见人字形的连珠线装饰,这一装饰细节常见于元代宫廷造像上。跏趺端坐于束腰式莲花宝座上,双手置脐下结定印,表明此像表现的是中原流行的正观音或称圣观音形象。莲座为半月形束腰式,造型规范美观,装饰与工艺极其讲究。其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莲瓣上下对称分布,且周匝环绕;莲瓣形制宽大肥实,头部显现如同三宝纹一样的卷草纹。莲座下部封底已开,装藏尽失,但从大开的内膛可清晰看到内膛的面貌,为造像时代、产地和工艺的判断提供了参考依据。整体造型完美,工艺精致,品相一流,给人以高贵华美、雍容大气的艺术美感,殊为难得。
作为一尊元代宫廷造像,其宫廷风格的特点体现在哪里,这自然是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细审之下,此像展现的宫廷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其一,整体造型挺拔,躯体硬朗,双肩耸起,双腿紧促,整体比例看似有些失调,实则恰好体现了元代宫廷造像承上启下的过渡性特点。其二,衣纹写实,衣褶密集于胸前和小腿部,但表现手法不如其后明代宫廷风格造像流畅自然。其三,背后有人字形连珠线装饰,元代许多菩萨装造像都有这样的装饰样式。其四,造像材质为合金铜,这是判定元代宫廷造像最为关键的因素,所有元代宫廷造像都必须符合这一条件。其五,发髻为葫芦式,由两个圆形体上下相叠,上小下大,形同葫芦,表面光素无纹,不见发丝,亦为元代宫廷造像常见的发髻样式。其六,面形方正,尤其额部宽平,十分突出,明代宫廷佛像面部素以“国”字形著称,但额部之宽广明显不如此像突出。以上六点是我们判定其为元代宫廷风格造像的重要依据。
然而,在看到此像所具备的元代宫廷造像基本特点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它与元代早期宫廷造像的区别。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对汉地艺术元素的大量吸收上。如它的面部宽平,完全是一副中原人士的面相;胸前缀饰繁复的网状璎珞,也完全是中原宋代开始形成的装饰风尚;双肩所披的帔帛也是中原造像常见的衣着形式;腿部出现的写实性衣纹更是中原造像习惯的表现手法。对于如此多的中原艺术元素的植入,在元代宫廷造像风格未被发现的过去,我们很难对其时代和风格作出准确的判断。现在发现了元代宫廷造像,也认识了元代宫廷造像,我们就不难对其时代和风格作出准确的判断。通过对元代宫廷造像的初步研究,我们已清楚认识到,元代宫廷造像经历了吸收、融合到不断汉化的演进过程,可以分为前中后或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其最初吸收的艺术粉本是尼泊尔或尼藏艺术形式;通过一段时间在中原的流行,不断融入汉地艺术元素,最终形成尼藏汉复合型的定型模式;继而又在中原文化的大熔炉中不断汉化,形成明代宫廷造像风格的雏形。根据元代宫廷造像的历史进程和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这尊观音菩萨像可以明确地判断为元代宫廷造像中的晚期作品。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此像确定为元代宫廷造像晚期作品,但并不影响其艺术价值,反而更加凸显其艺术价值和地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因为第一,它向我们十分清晰地展现了元代晚期宫廷造像的艺术特点,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就是大量中原艺术元素的植入;第二,它让我们看到了元明宫廷造像之间的密切关系,它在保留元代宫廷造像一些共性特征的同时,又展露出明代宫廷造像的基本雏形,我们将它与明代宫廷造像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二者具有诸多的一致性。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