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江,1984年生,四川宜宾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宜宾市书协副秘书长。作品入展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全国第二届临帖展,获全军“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全军美术书法作品展优秀奖等。
走近邓小江
庄剑
走近邓小江庄剑初识邓小江,是在2021年5月。
这个灵动、活泼,笑起来还带几分现代青年少有羞涩的瘦削青年书法家与我同车前往重庆渝中区,参加川渝“两江流域”文艺联盟的采风活动。接下来的八天时间里,我们顺江而下,谈诗论文,聊书说艺,一路无话不谈,成为莫逆之交。我也因此有幸走近了一个青年书法家的内心……
练书法就是练耐心与韧性
练书法,苦。在有些枯燥的旅途,邓小江小声告诉我。
接下来的聊天中,我知道了邓小江走的,就是一条苦路子。
幼年,跟在喜欢书法的爷爷身边,引导、传授和鼓励的背后,还有严厉的眼神。
初中毕业,参军入伍,凭借一手好字,当了连队文书。
黑板报、墙报、标语,这些与写写画画有关的事情,成为邓小江乐此不疲的工作。
在粉笔、硬笔、软笔的交替中,邓小江仔细揣摩提按顿挫。
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怀素“笔冢墨池”,古人的学书故事,磨炼着邓小江“铁杵磨成针”的耐心和韧性。
部队基层连队,不可能有专门的书法练习场所。唯一的单人办公桌还放着电脑和打印机,占据了桌子的大部分。怎么办?
因地制宜,练小字。邓小江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小字对场地要求不高,遇领导检查,收拾起来还快当,而且实用,会议记录、学习笔记等都要求写小字。
小楷成了邓小江的伴侣。
硬笔转毛笔,过程痛苦且艰难。
知难而进,熟能生巧。口袋中放一支毛笔,有一支烟的时间就拿在手中把玩,有一顿饭的时间就摆开纸墨写上一番。
球场上,战友们你追我赶,欢声一片;宿舍里,邓小江临习钟繇、王羲之,沉浸在翰墨情缘……“
习书之路,惟有勤学,方能与古人相合,得书道之传承,惟有勤悟,方能与古人相离,成个人之风格。”邓小江如是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邓小江创作的毛笔楷书书法作品,在部队时就获得了全军“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全军美术书法作品展优秀奖,作品也入选首届安徽省楷书精品展。
在追求真中超越自我
秃笔两百、废纸三千、染水十缸。
邓小江就这样行走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
“书为心迹,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对自己的不满意。”邓小江说。
书法创作的过程,是反复推敲的过程。字间的揖让呼应,整体的章法,必先成熟于胸才动笔。笔落纸上,若与胸中所思不符,则铺纸重来,直到满意为止。
书法类书籍和杂志,是邓小江的良师益友。
部队转业,运回宜宾的是平日收藏和购买的书法类书籍和杂志1000余斤。
目前家有书法类字帖杂志等1000余册。
习书,要学习书法大家的作品,学习经典中的经典。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回到地方,邓小江收入的三分之一都用于买笔、纸、书籍等与书法相关的资料和做与书法有关的事情。
在重庆大礼堂,我亲眼目睹,一下车就直奔三峡古玩城文房四宝店买笔的邓小江。付款时,是那么的心满意足。
楷书,尤其小楷,是邓小江的至爱。
他经常临习“楷书鼻祖”钟繇和钟繇“粉丝”王羲之的作品。
“把笔抵锋,肇乎本性”。提笔写字,皆因始于或体现人的本性,而这种本性的关键在于真。
正是这种真,为邓小江在习书中把握住结、结体、谋篇布局、意境等方面提供了学习方法。
军人的风骨,文人的灵魂。浸润着邓小江的作品。
而性情温润,才情内敛,不矜不燥,办事练达,真诚而谦逊又不经意地融入进他的书风。
所以,观邓小江的楷书作品,以涩笔求遒劲,漫笔求灵动,润笔求隽秀,刚烈中藏着轻柔,严整中飘着灵动,既有“碑”的厚重又有“帖”的典雅,纸墨之间蕴含着内美和风雅、人性与字性高度契合。
耐住寂寞才能守住花开
“书法创作就是要静下心来,多读、多临,要无条件地学习古人,还要进行大量的分析领会。”邓小江说。
多看佳作、精品。从中找到能契合自己品性和气质的,认真揣摩,学习,自己写出来的字才能体现自身个性,才算得上艺术。
关于“读”与“临”,邓小江自有他独特的见解:“我是当过兵的,我把临帖看成打靶,读帖就像是瞄准,瞄得准是前提,瞄得越准才能打得越准,如果只瞄个大概,就算是狙击手也打不准。
”读书。临贴。创作。都是邓小江在用心与汉字进行交流。
“书法创作中,要么困于古人,成为古帖集字的工具,要么不知如何下笔,随意挥洒,将多年临帖成果毁于一旦。”
所以,邓小江在读书、临贴的感悟中,寻找自己书法创作的真谛。
学会取舍,是邓小江创作的一条路径。
创作中,邓小江的信条是80%靠近古人,20%是贴近自己,而不是一味求新求变。
邓小江说,必须要有以古人为基础的“新”,才是真正的“新”。
静下心来,耐住寂寞,才能守得了花开。
“只有静心,才能守心志;唯有虚怀,方可学而获。”——邓小江不仅这样说,而且一直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