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保护,未来可期:青年学者共议古城镇保护

日期:2021-05-28 14:27:27 来源:澎湃新闻

资讯 >遗产保护,未来可期:青年学者共议古城镇保护

中国古村镇及历史街区承载着乡愁与记忆。在当下,如何真正致力于古城历史建筑、人文民俗的保护,留住古城镇的文脉,寻找遗产管理的新方法?近日,在江苏同里古镇举办的“遗产创新·未来可期”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同里论坛(青年论坛)上,多位青年学者从未来乡村的发展模式、城镇街区公共空间的改造、数字化遗产以及古城遗产个案的保护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澎湃新闻记者从论坛现场可以感受到,当下部分青年学者投身于乡村实践的理想主义情怀,他们对于乡村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实践,为当下的地方文化复兴提供了生气勃勃的样本。

1

同里古镇的水乡

2

同里古镇丽则女学

正如知名古城镇保护专家阮仪三所言,“人是古镇保护工作的灵魂,江南城、镇、乡的完美格局构筑起了长三角独特的文化圈,人与水共生的生存智慧保障了地区的永续发展,对于再开启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创新,要最严格地坚持对原真性的保护。”

3

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同里青年论坛现场

艺术赋能与乡村遗产保护

在“遗产创新·未来可期”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同里青年论坛上,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董一平以《未来的遗产——延平乡村艺术季实验》为题,分享了她和丁枫博士以及阮仪三基金会过去三年持续开展的延平乡村艺术季实验项目。这个项目的出发点是希望能为未来的乡村能够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模式——把公共艺术引入到乡村环境中去。“从2018到2020年,我们的活动主题从‘艺术唤醒乡村’发展到‘艺术激活乡村’,再到‘艺术赋能乡村’,连续三年我们探索的都是社区参与和文化艺术在传统村落乃至大的文化景观中的互动。作为行动者,我把过去这三年的工作称为一种‘地方文化的再发现和重建’,通过与社区紧密结合来开展的一些工作,我们认为它是有可能形成一种未来的乡村遗产,甚至可能是乡村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动力。”

董一平以延平九龙村为例,当时她带领学生们对当地的遗产资源开展了一系列调查,包括用口述史的方式了解当地居民对乡村景观的认知,测绘古建筑等等。“在相关分析和资源挖掘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乡村艺术季的构想,希望通过艺术的激活实现对当地文化遗产的再发现,以及促进对地方身份的重建。具体过程就是邀请艺术家来乡村进行驻地设计,在他们对场地景观和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之后,创造一系列艺术作品。比如一位台湾策展人为每位村民拍摄肖像,形成一个大型摄影作品并在乡间展示。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村民对自己的身份,或者说对村落文化产生新的认知——‘九龙村的象征不只是九条龙,我自己也可以被认为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对象。’”董一平说。董一平认为,在艺术季中也涌现了多层级的社区参与,不单是各种外来艺术家、学者,很多返乡的乡绅也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成立了九龙村乡村复兴委员会,委员会代表有当地的退休公务员、退休教师、旅游从业者、村长等等。具体行动包括邀请专业的文化遗产研究者提供建议和帮助、收集与重写地方历史、发起九龙乡村保护公告、自筹资金延续传统工艺、向乡区政府提出地方景观提升方案等等。我们发现,在这样的三年行动之后,已经激发了当地人对于未来的一个非常主动的、美好的希望,他们自发为自己村庄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也就是说,艺术确实能够达到对乡村的重新想象,也通过这样一种话语的转变,来认识到乡村遗产价值的新的价值。同时激发资源调动与流转的方式,通过根植于当地社区的传统与社会结构来激发所有保护与传承行动。”

4

延平九龙村 被艺术季妆点的村落空间 图片来自周仰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研究生崔家滢以《儿童为载体的乡村文化营造方案:美丽乡愁的遗产实践》为题介绍了美丽乡愁在云南省大理州诺邓村开展的七年乡土教育实践。崔家滢说:“青少年是乡村未来的主人翁,我们希望在他们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而且儿童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这些家庭连结成了现在的社区。如果以儿童为触媒来开展一些活动,也许可以更好地来连接社区,这个过程中,青年志愿者也可以源源不断地引进来开展志愿服务,我们发起了‘古村传承人培养计划’。在计划中,设计了‘三步走’的一个策略,第一步,进行乡土文化的挖掘梳理,在了解家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去爱家乡,在未来去建设家乡。第二步开展乡土教育赋能类的活动,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在村落中开展社区文化营造活动。美丽乡愁行动的特点,在于把第二步的乡土教育和第一步乡土文化调查、第三步乡土文化营造结合了起来,和儿童一起来做这些事。”

7

“万驮盐巴千石米,铓铃时鸣驿道里”的诺邓,至今仍保留有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

8

云南省大理州诺邓村 孩子们正在讲解自己制作的“山水名片”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李耕以《乡贤回乡与资本下乡背景下的乡村遗产实践逻辑》为题作了发言。她表示,在乡村的环境下遗产的投入和运营成本是非常大的,目前已有的解决方式有遗产融入公共事业管理体系以及乡村运营的整体化视角两个主要方面,这其中社会力量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认为,在人类学的领域内,乡贤与遗产之间存在一种照护馈赠逻辑,乡村遗产滋养了乡贤,乡贤又反过来会传承祖先的文化,照料地方公共事业。投资者与遗产则存在一种占取替代逻辑,乡村资本通过租用改造、文化IP打造等投入方式来实现占取与替代,如塑造乡村的消费场景、改造乡村生产等,“如果乡贤逻辑可以对投资者逻辑进行补充的话,投资者与遗产社区之间也可能发展出照护馈赠关系,改善资本与社区的关系与效益。投资者的占取逻辑从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困难,如进一步提升干预、谈判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文化资本‘占取’闭环。乡贤与投资者的彼此借鉴渗透,遗产相关的社会力量可以获得更为健全的身份,更有成效地贡献于乡村振兴。”

古城、历史街区与数字时代的遗产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夏凡、“崇武古城遗产管理规划与行动计划”项目组成员龙羽梦以《崇武古城:探索闽南沿海古城的遗产保护与发展》为题,讲述了崇武古城的历史文化及其保护现状。崇武古城是明代海防重镇,也是泉州现存最为完整的海防卫所,其整体布局、道路系统保存完整。崇武城墙始建于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城墙共长2457米,围绕古城面积0.4平方千米,1988年被认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武古城内现保存着历史上建设的排水系统,各类历史建筑。崇武古城内现在宗族、宗教活动旺盛,宗教建筑的更新程度最高;古城商业活动变少,消费中心已经向城外转移;80、90年代开始人口增长,并逐步外迁。

9

图:崇武古城城墙 图片来自叶克飞

古城现在也面临许多着危机,包括老木构建筑无人居住、坍塌越来越多;房产私有率很高,宗族网络复杂;历史风貌在重建中遗失;老年人为主的公共空间单一;基础设施条件差;游客不进城、城内没有吸引游客的业态);古城内外隔阂;经济等级观念差异。“我们的理念和原则是希望把古城放在更大范围的环境内宏观的考虑问题;加强本地联系,进行可持续管理和多方参与;重视修缮质量与细节对原真性及古城历史风貌的影响,实施渐进式更新。最终引入新活力,通过遗产帮助古城复兴。”

10

崇武古城街道 图片来自叶克飞

据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第一轮的调研,包括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和评价、政府对古城管理工作、古城的宜居与不宜居情况、当地经济发展和周边业态和旅游状况。此外也对物质空间进行了调研,包括部分区域坍塌历史建筑分布、历史排水系统分布、生活性公共空间分布。接下来他们将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着第二轮调研,梳理可活化利用的历史建筑名单,从当地的传统建筑名录入手,并开展当代艺术融入建筑遗产小型活动的尝试。

上海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总干事浦睿洁以《历史街区,人人共创》为题,在论坛上介绍了和上海历史街区相关的江苏街道的愚园路以及新华街道这两个项目。“在江苏街道,我们参与改造的是岐山村48号老洋房内部公共空间。我们拿掉了卫生间里对老人不友好的浴缸,在厨房做了共享排烟系统,在公共区域安装了声控灯。这些微小改造总共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有13户的居民在参与式设计,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居民的共识和自治。公共空间问题的本质在于公共生活的消失,为了改造后不会二次萧条,我们应该重新营造邻里关系。为此我们也进行了深入的居住史调研。改造中有很多温馨的细节,比如我们为每户人家设计了一盏灯,灯的图像来自居民选择的老洋房的元素。每个公共空间都有居民公约,用不同颜色界定不同公共性的空间。”

11

愚园路街道

说到新华路许多人可能会有很多印象,但浦睿洁觉得这里是“人”的社区。“我们发起过外国弄堂公共空间改造计划,成立了外国弄堂共治委员会,进行募捐,希望得到更多经费维护公共空间,也激发居民更多的社区参与。我们还发起了弄堂主题文创开发计划,邀请新华街区的人一起做文创,文创产品可以在幸福集会售卖,收入部分反馈到共治委员会下的基金。在一系列更新中,我们累积起在地的新华街坊群,在这个群可以享受到商家打折、宠物丢失互助等功能。社群也衍生出了在地的文化活动和品牌,包括一年一刊的街区刊物‘新华录’,由在地的希望共创的人们提供内容。”

12

位于新华路上的1900LOFT

据介绍,大鱼营造一直以来专注在某一些街道内部,希望通过改造公共空间和组织活动维系好的社会关系。“此外我们渴望设计在地社区的机制,讨论社区发展的背后逻辑,最后探索在地发展的可持续,包括资金、关系、运营的可持续性。”浦睿洁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中心(上海)项目专家Anna-Paola Pola以《体验水乡湿地》为题探讨了城市、环境和旅游用途之间的关系。以威尼斯为例,为了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市政当局对游客人数进行限制;出于环境保护的原因,禁止游轮的运营,即使游轮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由于当地居民对于威尼斯的生活与建筑的保护至关重要,因此,为使学生和年轻人居住在城市内,当地举办了多项文化艺术活动并创办了优质的大学与中学。近期,远程办公的方式逐渐受到欢迎,威尼斯启动了名为“Venywhere”的项目,吸引了大量的“临时公民”在此地生活工作。

1987年,威尼斯与整个泻湖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瀉湖对于威尼斯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想要探索和了解威尼斯最好的方式就是走遍瀉湖参观游览以体验整个区域。“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与朋友一起,沿着流入瀉湖的河流一路向威尼斯驶去,7天的时间内我们经过了奇塔代拉,参观了特雷维索等许多美丽的地方。对于中国来说,我希望可以从上海出发,坐地铁向西走,然后骑自行车到农村去,住在那里,第二天坐船去探索水乡周围的风景。这些都可以用自行车和船来完成。另外荷兰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善的自行车骑行路径系统,因此以骑行的方式来探索荷兰已经是一件必做之事。并非偶然的是,荷兰、威尼斯以及江南地区都拥有令人惊叹的水陆交织的景观,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与体验。”Anna-Paola Pola说。

13

青年论坛现场

2017年印度ICOMOS全体会议上,四大议题之一就是“数字赋能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阐释”。在技术语境下,对遗产认知、记录、测绘、分析,遗产旅游和了解遗产的方式等都发生很大变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助理教授杨晨以《数字赋能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为题作了发言,杨晨认为数字化遗产几乎覆盖所有遗产类别,所有数字技术被应用到监测、解说、管理中,数字技术给人赋能。“今天我们可以以前所未有的视角、精度、频率来观察和审视遗产,从而建立对遗产的新认知。而现在看到大量遗产数字资源,其也应当成为遗产本身的一部分,这个时代需要讨论应如何利用数字资源进行利用、创新。数字赋能赋予的是我们人。遗产是不变的,是我们在不断变化。遗产是一面镜子,从遗产中看到的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


编辑: 方雨婷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