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古II——金石文房艺术

日期:2021-04-12 16:21:48 来源:中国嘉德(香港)

拍卖 >观古II——金石文房艺术



中国嘉德香港2021春季拍卖会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丨展览厅5FG


拍卖:4月21日

10am丨璧光盈袖II——居易书屋珍藏玉器

2pm丨观古I——中国古代玉器

5:30pm丨观古II——金石文房艺术

预展:4月18-20日丨10am-8pm

 
拍卖:4月23日
3pm丨观古III——瓷器
6pm丨御品——帝苑奇珍
预展:4月18-20日丨10am-8pm
4月21-22日丨10am-6pm

妙物心鉴——金石文房意趣专题

中国嘉德(香港)2021年秋拍的「观古II——金石文房艺术」会再次重点推出「妙物心鉴——金石文房意趣专题」的一个主题专场拍卖。专场概念以「美」字为标准,归集中国古代各个时代的艺术品,力图向大家呈现中国古代的美学概念。这种美学概念区别于日常所见之繁复的明清宫廷华丽艺术,而是采取一种新的视角,去诠释中国古代艺术的美感。这专场范畴囊括了金石趣味之「金」,主要指三代铜器;「石」,则主要包括造像艺术;以及各种文房趣味之物和自然历史奇珍。以满足各藏家搜奇想法,收藏各种「天下奇秘」、「世所稀有者」,博物洽闻,值得关注。


Lot 1048
大理石雕半跏趺坐菩萨像
来源:
日本山中商会旧藏,1925年以前得到并珍藏
出版:
奥斯伍尔德·喜仁龙,《5-14世纪的中国雕塑》第4册,伦敦,1925年,图542B
奥斯伍尔德·喜仁龙,《La Sculpture Chinoise du Ve au XIVe Siècle: Tome IV, Planches 485 à 623》,1926,页21,图542B
奥斯伍 尔德·喜仁龙,《5-14世纪的中国雕塑》,纽约,1970年,图542B
参阅:
孙迪,《中国流失海外佛教造像总合图目》第六卷,2005年,页1099
高 92 cm

估价 ESTIMATE:
HK$ 8,400,000-12,400,000


此尊菩萨像高约一米,为大理石材质,菩萨以半跏趺坐于“亚”字型须弥座之上,头戴宝冠,脑后雕琢火焰云纹背光。菩萨面容圆润,体态丰肥,饱满壮硕。身着菩萨装,帔帛缠绕于胸前,细腻流畅。彰显了唐代石雕造像艺术的高超技艺。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馆藏一件唐代菩萨造像,与此件菩萨像体态风格非常近似,如出一辙。无论是从造像总体的形制、菩萨的半跏趺坐姿、面容的丰腴、体态的壮硕、肌肉线条的刻画、帔帛衣褶的灵动飘逸、残缺手臂的动态以及须弥座的造型均呈现出几乎相同模样。由此我们可判断,此件造像与大英博物馆所藏之造像应为同一时期、同一风格、同一文化体系的作品。

奥斯伍尔德·喜仁龙,《5-14世纪的中国雕塑》第4册,伦敦,1925年,图542B


奥斯伍尔德·喜仁龙,《La Sculpture Chinoise du Ve au XIVe Siècle: Tome IV, Planches 485 à 623》,1926,页21,图542B


奥斯伍 尔德·喜仁龙,《5-14世纪的中国雕塑》,纽约,1970年,图542B

此尊唐代石雕菩萨像曾于1925年出版在由奥斯伍尔德·喜龙仁(Osvald Siren,1879-1966)编着的《5-14世纪的中国雕塑》一书中。这本书出版将近100年来,始终被西方世界相关领域的学者奉为中国古代雕塑史之「圣经」。


喜仁龙,也称喜龙仁,属翻译的不同叫法。喜龙仁是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首届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的获得者(相当于艺术史届的诺贝尔奖)。曾担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艺术史教授、瑞典国家博物馆绘画与雕塑部主任馆员等职务。1922年,曾由溥仪陪同,他拍摄了故宫。同一时期,喜龙仁与张元济、蔡元培、胡适和黄宾虹等人郊游。也是在1922年这一年,他还受邀于蔡元培,到北大演讲。

综上所述,此尊半跏趺坐菩萨像与大英博物馆所藏唐代白石菩萨半跏坐像时代一致,可能出自唐代的中原地区,其造像来源应是吸收了定州白石造像系统的五台山区域。在信仰来源上说,此尊像摆脱了定州系统中白石半跏思惟像的模式,演进成非标准的独立半跏像,是对定州风格的传承和突破。


Lot 1023
铜弥勒佛立像
「景明三年四月二十日」款
来源:
Nelly Chaulmontet先生旧藏,日内瓦
参阅:
俄军主编:《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页
Denise Patry Leidy 及 Donna Strahan,《Wisdom Embodied: Chinese Buddhist and Daoist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纽黑文,2010年,编号7a
高 40.2 cm 

估价 ESTIMATE:
HK$ 1,500,000-2,000,000


景明三年四月二十日,北林逢村弟子皇甫改慜,为亡过父母,见存夫妻,愿家口平安,敬造佛像一躯,合家大小常与三宝供养。弥勒佛:乱世未来佛

铜弥勒佛立像,尽展北魏雕塑艺术之精粹,立姿造形受犍陀罗艺术风格影响,灵动有力,气势尊贵非凡,且沈稳硕大,乃现知私人收藏中尺寸最大者,品相几近完美,焰形背光缀三佛,佛面慈笑,神圣威严。

背光铭供养文,纪年景明三年(502年)四月二十日,「北林逢村弟子皇甫改慜,为亡过父母,见存夫妻,愿家口平安,敬造佛像一躯,合家大小常与三宝供养。」
文中虽简称「造佛」,观此像之仪轨,应属弥勒佛,即未来佛。参考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著名造像,立姿相近,背光类同,刊录于 Denise Patry Leidy 及 Donna Strahan,《Wisdom Embodied: Chinese Buddhist and Daoist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Art》,纽黑文,2010年,编号7a,铭文纪年524年,中央造像为弥勒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与本例相似,弥勒佛体态稳重,覆以厚实袍服,属六世纪洛阳宫廷风格,内袍之上缀长形披衣,飘带结饰于前,衣褶垂坠飘逸二侧。二品均作类同焰形背光,右手掌上举,左手朝下,意谓阿弥陀佛自净土下生,救助众生,接引极乐世界。此二例造像,或为兜率天弥勒佛,而供养人皇甫改慜之祈愿则为弥勒佛接引双亲,前往兜率天极乐世界。

五世纪时,弥勒净土宗盛行于中国北方,弥勒既为兜率净土之菩萨,亦是成就人间净土的未来佛。南北朝纷乱之际,战事频传,百姓生活颠沛流离,遂而渴求心灵寄托,向往祥和净土。此像胁伴三佛,或为过去佛,象征三世佛或一切诸佛,救度众生、往生净土之成就愿力。

Lot 1046
铜鎏金弥勒佛坐像
来源:
伦敦苏富比,1985年12月10日,拍品编号41
东泰商行,香港,1986年4月28日(带发票)
欧云伉俪旧藏(1917-2016年),编号994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高 14.5 cm

估价 ESTIMATE:
HK$ 1,000,000-1,500,000


大都会博物馆的收藏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佛造像,而Florence (1920-2018年) and Herbert (1917-2016年) Irving伉俪捐赠给大都会中最重要的精品,也莫过于他们的佛造像,是最具代表性的收藏品,此类坐佛是隋代佛造像中最少见的一个品种,更重要的是历经千年,金水饱满,而且传承有序,故而是难得的供奉宝相。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如是说。

是尊弥勒佛双腿着地,瑜伽禅定,成贤王座,足下自生莲花,现宝胜庄严相,莲花自然伸展盛放,旧时莲花座应曾嵌七宝。尊佛面颊丰满,眉眼细长,鼻梁秀美,唇间带笑,颈部现三道吉祥纹,顶骨涌起,自然成髻,耳垂凝厚,神态宁静祥和,似在说法教化众生,情貌端庄。通肩式袈裟承自犍陀罗风格,衣褶刻画写意,宽松柔和,流畅自然,必是虔诚之匠人精心佳作。又经多世香火供奉,通体鎏金厚重,历经千年至今,仍呈现自然金黄之光泽,颜色如那时般,彷佛跨越时空,将大隋的那抹最圣洁的颜色,留呈今人欣赏,顶礼膜拜,驻足凝观,殊胜机缘。

Lot 1029
青铜提梁卣
铭文:「作旅宝彝」
来源:
李宗岱旧藏 (?—1896)
出版:
《敬吾心室彝器款识》下卷,朱善旗,1842年成书,1908年朱之榛石印本,编号67
《攈古录金文》卷一,吴式芬,1895年,吴氏家刻本,编号2.75
《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卷十一,方浚益,1891年成书,1935年涵芬楼石印本,编号18.2-3
《客斋集古录》卷十九,吴大澄,1896年成书,1919年涵芬楼石印本,编号2-3
《周金文存》卷五,邹安,1916年,广仓学宭石印本,编号108.1-2
《欎华阁金文》,盛昱手稿,1928年经罗振玉考校,后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影印,编号226、227
《贞松堂集古遗文》第四册,罗振玉,1930年石印本,编号36
《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第四册,刘体智,1935年石印本,编号34
《三代吉金文存》第十三册,罗振玉,1937年影印本,编号7
《金文总集》,严一萍,1983年,台北,编号5257
《殷周金文集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1984-1994年,中华书局出版,编号5121
《国史金石志稿》,王献唐着,2004年,青岛出版社出版,编号1565
宽 23.5 cm

估价 ESTIMATE:
HK$ 5,000,000-7,000,000

卣是盛酒器,文献中《尚书•洛诰》有:「以秬鬯二卣。」卣出现在商代晚期,流行至西周早期,形式多种多样。此件提梁卣青铜质,平面呈扁圆形,器身作子母口,器盖可套合其上。高盖宽沿,顶部有圈状盖钮,盖缘一周铸对称的立柱,前后塑兽头一对。器身直口,连接一条宽扁的提梁,提梁两个连接处圆雕兽首,气韵极为生动。垂鼓腹,高圈足,形体敦实沈稳,富有分量感。腹身素面,仅在口沿正中塑兽首于盖两两呼应。底部有铭文,为西周重器。



从形制上看,这件铜卣提梁两端的貘形兽首、器盖的圈形捉手和犄角形凸饰以及垂腹光素无纹均为时代较晚的特征,与其造型装饰风格相似的出土器和传世品不胜枚举。譬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召卣形制与之完全一致,仅个体尺寸和铭文字数存在差异(图一)。

图一 召卣(上海博物馆藏,通高22.6、口径9.9-13.9、底径12.9-16.2厘米)


2002年陕西扶风县齐家村的伯卣盖面上没有对称的浮雕状貘形兽首。1972年陕西扶风县刘家村的一大一小2件憻季遽父卣(现藏陕公历史博物馆),形制相同,盖顶虽无浮雕状貘形兽首,但盖面和圈足各饰两周凸弦纹,颈部饰三周凸弦纹(图二)。传世的作册瞏卣不仅盖顶有对称的浮雕状貘形兽首,而且盖面、颈部和圈足各饰两周凸弦纹。无论根据出土器物的共存组合还是自身形制与铭文内容特点判断,这些铜卣的年代均为西周早期晚段,约当昭王时期。


图二 憻季遽父卣(甲)(陕公历史博物馆藏,通高28、口径11.2-14.5厘米)


西周金文「旅」字结构变化甚多,盖因当时军中配备双轮战车,出征时军旗可以高插在战车上,故而添加战车的形符,如此构造自然使「旅」字变得繁冗,为了书写美观,部分笔画开始减省或位移,去掉「车」符或改换表征行的「趾」符,不一而足。譬如,这种单辕双轮车舆右前角斜插有旒之旗的「旅」字,还见于2007年湖北随州羊子山的噩侯卣、罍铭文中(图三);山西曲沃天马—曲村的西周伯卣铭文中「旅」字从旗从车,减省了执旗之人(图四)。根据共存器物组合判断,这两件铜卣的年代均为西周早期晚段。由此可知,上文根据形制对比推断年代的正确性。


图三 噩侯卣、罍(随州羊子山,卣通高30.4、口径11.4-15厘米;罍通高30.9、口径13.9厘米;均铭「噩侯作旅彝」)


图四 伯卣(曲沃天马-曲村M6231:23,通高21.4、口径10厘米,盖、底对铭「伯作旅彝」)


这类铜器不见自名,将其定名为卣,始自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稍晚的《博古图录》承袭此说,认为卣是带提梁的铜器。但是宋人关于卣器的分类标准并不严格,界限模糊。商周金文中有「卣」字,虽有多种写法,但区别不大,基本形态是:「圆底,上像提梁,下其座也。」然而,其字形与现在通称为卣的铜器器形实难相合。由于目前无法确知这类器在当时自称何名,只能暂且使用这个沿袭已久但并不合适的称谓。


关于铜卣的具体用途,1978年河北元氏县西张村的一对叔趯父卣铭文自称「小郁彝」,当是盛装郁鬯的小型容器。所谓「郁鬯」,即用郁金香草所煮的气味芬芳的汁水来调和鬯酒。西周金文和先秦典籍中所见「秬鬯一卣」多是周王赏赐给诸侯臣下的,让受赐者用来祭祀先祖。由此可见,今称为卣的铜器,的确是用来盛装郁鬯、秬鬯之类的美酒的。

这件铜卣系晚清著名收藏大家李宗岱旧藏。李宗岱(?~1896),字山农,广东南海(今佛山市)人。他出身官宦世家,官居正四品济东泰武临道,后辞官经营山东金矿,成为巨富。李宗岱生平喜好金石收藏,容庚曾复校其所著《南海李氏宝彝堂藏器目》和《宝召斋吉金目录》,认为李氏所藏青铜器不少于254件,其中重器颇多,如大保方鼎、免簋、颂簋、陈侯簠、貉子卣、虢叔钟等。


宫廷艺臻——宫廷艺术珍品

同场,另有「宫廷艺臻——宫廷艺术珍品」专题,囊括各式宫廷用器,有丝织品、御墨、料器、金器、铜炉等佳作,均出自宫廷造办处,展示了高超的宫廷技艺与皇家美学,奢华、精致。


Lot 1091
清乾隆· 剔红瑞狮戏球长方盖盒
「大清乾隆年」、「狻猊宝盒」款
来源:
瑞士科勒
香港苏富比,2012年4月4日,拍品编号3204
香港邦瀚斯,2014年5月26日,拍品编号82
香港邦瀚斯,2017年5月30日,拍品编号112
参阅:《八代帝居——故宫养心殿文物展》,香港艺术博物馆,2017年,页88,图录编号33
长 33 cm

估价 ESTIMATE:
HK$ 1,500,000-2,000,000


此盒为长方形,盒盖与盒身子母口相扣合。通体髹朱漆,色泽光润。盒面雕回纹与缠枝莲纹边饰,中心长方形开光内饰钱纹锦地,上雕三狮戏球图。三狮表情憨态可掬,姿态各异,鬃毛雕刻华丽、清晰,围中央彩球而动,火焰纹散落其间。盖的周边及盒身四壁均雕缠枝花卉纹,四壁雕两圈回纹,间饰缠枝花卉纹,正中为落花流水纹。盒内及底髹黑漆。底落:「大清乾隆年」款,盒内刻:「狻猊宝盒」四字并填金。此盒雕刻刀法圆润、细腻,纹饰生动传神。乾隆时期的雕漆作品具有构图严谨、雕工精细、图案繁缛、工艺复杂的特点和宫廷艺术雍容华贵、艳丽纤巧的风格。


御品——帝苑奇珍

本季隆重推出「御品——帝苑奇珍」宫廷专场,精选17件拍品,其中包括了三件清代宫廷御制精品,清雍正黄料长颈瓶、清早期魏汝奋制寿山罗汉、清乾隆紫檀嵌玉挂屏一对,完美展现了清代皇家气象。

Lot 1367
清雍正·御制黄料长颈瓶
「雍正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
来源:
香港私人旧藏,购于20世纪80年代,家族保存至今
高 20.5 cm

估价 ESTIMATE:
HK$ 1,200,000-1,500,000

此件拍品撇口、长颈、丰肩,圆腹下敛,通体黄色,不透明。足内阴刻方框,内刻「雍正年」双行楷书款,字体隽秀工整。细腻洁净,质地精纯,器表光滑无瑕,其色泽亮丽,色彩娇艳,呈黄色,是雍正时期玻璃制作鼎盛时期的作品。雍正玻璃制品少,且料器中小器常见,立件稀少,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雍正玻璃瓶仅有10件,此黄料瓶更显珍贵,品相完美,造型典雅简约,颜色呈色完美,为雍正时期珍稀之物,保存至今,十分难得。


一般皎洁羞云母四射光芒突水精

玻璃是人类发明最早的人造材料之一,工匠通过添加不同的着色剂使其呈现不同的色彩,在阳光下,折射出各种璀璨夺目的光芒,极其迷人。透明者,清澈犹如水晶,不透明者,莹润不输美玉,神秘而高贵,受到雍正皇帝的青睐。

此件拍品通体黄色,不透明。足内阴刻方框,内刻「雍正年制」双竖行楷书款,字体隽秀工整。细腻洁凈,质地精纯,器表光滑无瑕,其色泽亮丽,色彩娇艳,呈鲜明的黄色,是雍正时期玻璃制作鼎盛时期的作品。

清宫玻璃厂建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到雍正时已有20余年的发展臻于成熟,但玻璃制品与瓷器相比仍属于珍稀之物。而雍正皇帝对玻璃制品的使用格外在意,除作为宫廷御用外,玻璃器物往往作为藩属国之间往来的国礼,赏赐达赖、班禅、蒙古王公的重物。有时也会赏赐朝中重臣,但范围及其有限,甚至对皇子皇亲也不轻易赏赐。雍正十年(1732年)身为皇子的弘历作《咏玻璃盘》:「棐几无尘罽毯平,玻璃盘子伴高清。一般皎洁羞云母,四射光芒突水精。巧质非缘周玉府, 嘉名讵数汉金茎。几回拂拭澄如镜,静对冰心一片明。」其珍贵可见一斑。

至关重要的是,雍正一朝的玻璃器又与康熙、乾隆朝不同。康乾两朝的玻璃器往往有与玉器或瓷器类似的造型;而雍正朝的玻璃器则十分独特,几乎难以在其他材质的器物中找到相似的形制,而玻璃器本身更不重复制作,每一件都可谓是世间珍宝。

据《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二年二月初四日,怡亲王交待黄玻璃瓶1件。奉旨:「此样甚好,嗣后烧珐琅瓶、玻璃瓶,尔等俱照此样烧造。」北京故宫博物院正藏有黄色玻璃直瓶一件(图1)。其色与拍品基本一致,皆为不透明的黄色,娇黄欲滴,明艳鲜亮,十分可爱。相较而言,此件拍品造型秀丽,口沿微微外撇,瓶颈修长,溜肩转折顺滑,腹部略内敛,外廓线条柔美而富有弹性,与娇黄色泽相互衬托。两件玻璃瓶应当都是清宫的陈设品。此外还可参照李景勋所藏的雍正黄玻璃八棱瓶(图2)和雍正黄玻璃莱菔尊(图3)。这些造型皆是经典之作。


图1: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 黄料玻璃瓶

图2:李景勋所藏:清雍正 黄玻璃八棱瓶

图3:李景勋所藏:清雍正黄玻璃莱菔尊

在雍正皇帝的严格要求下,玻璃用器具有「内庭恭造之式」的艺术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雍正黄釉玻璃器还有黄色玻璃菊瓣式渣斗(图4)。亦是通体为不透明黄色,表面光滑,口部如盛开的菊花,腹似倭瓜,足似圆瓣伏菊。其形制优美,与拍品简约之美略有不同。相似的雍正黄玻璃器还有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黄色玻璃椭圆式水丞(图5),是文房用器。水丞通体为黄色不透明玻璃,颜色艳丽明亮,温润光洁,与拍品一样,在颜色上达到了最佳效果。


图4: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 黄玻璃菊瓣式渣斗


图5: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 黄玻璃椭圆式水丞


本就稀少的雍正玻璃制品中,陈设器更显珍贵,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雍正玻璃瓶仅有10件。且料器中小器常见,立件稀少,而拍品保存完好,品相完美,造型典雅简约,颜色呈色完美,为雍正时期珍稀之物,保存至今,十分难得。

Lot 1368
清乾隆·紫檀嵌玉庭院图挂屏一对
来源:
台湾藏家购于20世纪90年代,保存至今
每个宽 65.7cm

估价 ESTIMATE:
HK$ 180,000-280,000

成对挂屏整体敦厚雄浑,用料考究,颇具意趣。整体均由紫檀所制,外框呈书卷装,边缘起棱,其内以浮雕、镂雕等技法刻山石树木,布局得体,山石棱角有力,皴法如劈,山石中间草木探出,茂盛盎然,峭壁之中见亭台楼阁、游船慢驶,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于山水中以白玉雕刻人物,行于园林之间,伫立于楼台之上,戏于游船之内,有婴孩、有老者、有侍女,姿态各异,表情栩栩如生,十分传神。

挂屏自下而上高低深远,极富空间感。松针、竹叶、水波、洞石,增添富丽之色,却不厚腻,展现出清丽的意趣。整体画面布局十分考究,疏密有致,刚柔并济,逸趣盎然,楼台亭阁掩映于山石之间,巍峨高耸,山石嶙峋,苍松虬立,山涧溪流,曲径回环,云气氤氲,渺渺乎恍若蓬莱仙境,令人净心敛神,心旷神怡。与本拍品相近者可见故宫博物院藏,原清宫旧藏清乾隆「紫檀嵌玉爱乌罕四骏图插屏」以及清乾隆「紫檀嵌玉百子图插屏」。挂屏工艺十分精湛,巧思意趣,成对保存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Lot 1369
清早期·寿山石罗汉
「魏汝奋镌」款
来源:
Bluett,伦敦(标签)
澳洲私人旧藏,购于20世纪90年代
高 10 cm

估价 ESTIMATE:
HK$ 800,000-1,200,000


罗汉以寿山石为材,材质致密温润,立体圆雕。罗汉神态安逸肃穆,法相庄严。髪髻微卷,双目微阖,神色安然从容。身着广袖长袍,衣纹简洁流畅,舒坐,双手扶一柄如意,底刻「魏汝奋镌」款。

魏汝奋,清初寿山石雕名家,关于其生平,文献记载不详,其传世作品较少,多为雕像。

整件作品用圆雕、阴刻等技法表情达意,使线、面整体和谐统一,过渡自然,富于表现力。袈裟细处刻描花纹,边线描金,富丽堂皇,不可多得。

清早期寿山石罗汉赏析

这件造像以寿山杜陵石圆雕,石色晶莹凝润,罗汉面相方正,嘴角微扬,满腮虬须,舒坐,胡服披肩,双手持如意,衣纹细线阴刻金莲纹及卷云,雕刻极为细腻生动,带有底座,底座设计别致,镂空雕刻成山石状,衣纹雕花处和底座的山石部分,都留下了原装的泥金,品相极佳,底部直行四字隶书款「魏汝奋镌」。

魏汝奋传世作品十分少。北京故宫所藏魏汝奋款寿山掏耳罗汉像(图1),二者在创作手法上极为接近,工匠把罗汉表情刻画的惟妙惟肖,堪称神作,两者的衣物皱褶之自然,雕花细密之精细,毛发塑造之生动乃至五官开脸之神韵,应当出自一人之手。

图1:故宫博物院藏:清 魏汝奋款寿山石掏耳罗汉像


1994年《文物》刊载一件中国历史博物馆石志廉先生评述馆藏的魏汝奋制寿山石罗汉(图2),二者在落款风格上极为相近(图2-2),也可作参照,而石志廉先生的研究文章明确认为,通过制作风格和材质等比对,魏汝奋很有可能是与周彬(周尚均)同时期的福建雕刻家。(图3)

图2: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清 魏汝奋制寿山石罗汉


图2-2: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魏汝奋制寿山石罗汉与本拍品款识之对比图



图3: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清 周尚均款罗汉


清初,寿山石雕艺术迎来的重要的历史机遇,由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钟爱寿山石,这使得寿山石雕刻作为一门艺术走向了巅峰。康熙皇帝在其六十大寿之际,用寿山石给自己刻了一方「戒之在得」章,告诫自己天下安定也需要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到了雍正一朝,优质寿山石更是开始大量入宫,寿山石开采和雕刻技艺也处于最成熟鼎盛的时期,雍正皇帝的寿山石章达到了150多方。雍正皇帝最重要的印玺之一「为君难」便是用寿山石雕刻的。(图4)


图4: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 「为君难」寿山螭龙钮玺


因此,尽管杨玉璇、周尚均、魏汝奋等人的生平记载极少,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在康熙皇帝平三藩之后,福州寿山石便开始进入到了清代统治者的视野之中,并且深受最高统治者的喜爱,此时,这些寿山石名家所雕刻的文房用品、佛像摆件等大量进贡朝廷。

如今也有说法,杨玉璇、周尚均、魏汝奋等人就曾经直接入职清宫,直接为帝王服务。由于这几位名家的生平文字记载实在太过于有限,很多问题,都还留待我们继续考证,但有一点十分明确,如今两岸故宫都留下了一定数量的带有这几位名家落款的精品佳作。带有这几位名家落款的宫廷风格的圆雕作品,远非普通民间良工可比,堪称寿山石雕刻中的「官造精品」,价值不菲。(图5)

图5: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杨玉璇制寿山石雕罗汉像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