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绣
(全国人大代表、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洛阳市文联名誉主席)
关于将牡丹确定为我国国花的建议
国花是一个国家文化形象最生动的名片,是国家独立、社会安定、民族兴旺的象征,也是民族文化、国人精神、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国花,我国迄今为止未定国花,这与中国“世界园林之母”的称号不相称,也不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深厚的花文化魅力和中国花卉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社会各界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反映,建议尽快确定我国国花。
尽快确定我国国花,以自然之花代表国家之美,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国花之美开展国际交流,可更好地体现大国礼仪,体现山川异域、大美无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国花之美融合国民生活,可更好地凝聚民心民意,激发爱国情怀;以国花之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更加坚定全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全国大范围评选国花共进行过两次。一次是在1994年,全国人大开展自下而上的全国评选国花活动,最后评选出两套候选方案:一是一国一花,即牡丹;二是一国四花,即牡丹、荷花、菊花、梅花。赞成一国一花(牡丹)的有18个省,占58.06%,后因多种原因而没有作出决议。另外一次是在201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花开盛世,国富民强,国花评选再一次成为国人讨论的热点。为提升国家形象、顺应群众期待,中国花卉协会向公众征求对中国国花的意向,最后投票总数362264票,牡丹以79.71%的得票率高居第一位。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将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上海举办,牡丹被确定为本届花博会会花,体现了牡丹在我国万千花卉中的翘楚地位,同时也表达了国人将牡丹作为国花的殷切期望。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国家以牡丹为国花,牡丹做国花更彰显唯一性和独特性。牡丹历史悠久。牡丹原产于我国,至今栽培历史长达4000多年,已形成四大品种群、十大花型、九个色系,品种多达1000多种。牡丹文化厚重。牡丹文化源远流长,始于隋、兴于唐、盛于宋,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得以传承、发展和创新,牡丹位居十大传统文化名花之首,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牡丹寓意丰富。牡丹集花王之号、花容之美、花语之吉于一体,其雍容典雅、高贵祥和的形象代表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着国家繁荣富强,也频频亮相重大外交场合,可以完美诠释我国大国气象。牡丹受民众爱戴。牡丹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在我国广泛种植,同时牡丹产业方兴未艾,观赏牡丹、油用牡丹种植面积日益扩大,生产加工销售链条日益完善,已经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建议:将牡丹确定为我国国花,或尽快组织开展国花评选活动,将评选结果提交全国人大确定后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
关于加强客家文化传承创新的建议
客家是中华汉民族中一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民系,客家就是汉族,而且曾是居住在中原的汉族大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目前我国纯客家县有34个,非纯客家县146个,客家是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民系之一,遍布世界五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超过1亿之众,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诗文、客家历史等丰富多元的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客家文化,在担任福建省长时,很注重发挥客家文化优势,积极举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活动,并以“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评释客家。从国家文化战略层面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客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符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精神,有利于更好地弘扬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二是能更好地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凝聚更多海外华人的爱国热忱。三是可以激励广大客家人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继承先辈的优秀品德,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特殊贡献。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题,把河南打造成为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并将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及大谷关客家小镇项目列入河南省重点文旅项目。
洛阳是公认的客家人的祖籍地,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之源,洛阳大谷关曾是历史上百万客家先民走出中原、走向世界的主要关隘。近年来,洛阳市深入挖掘、传承、弘扬客家文化,加快推进客家之源纪念馆等重点项目建设,举办客家文化论坛等活动,建设以寻根拜祖为主题的河洛文化旅游区,着力增进海内外客家人及社会各界对“根在河洛”的文化认同,打造“洛阳客家祖源地”品牌,为传承创新客家文化提供载体和平台。
为做好客家文化传承创新,提出如下建议:
一、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依托客家祖先迁徙路线上的文化遗存、纪念馆和自然山水,申报国家级线性文化遗产,打造“寻根拜祖”文旅产品,让更多客家人、海内外华人了解客家历史、客家精神。
二、支持洛阳市打造客家祖源地,建设以寻根拜祖为主题的河洛文化旅游区,讲好“根在河洛”故事,传承客家文化、河洛文化和黄河文化。
三、组织研究、保护、传承客家语言具有探寻、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主流语言源流的重大意义,建议将客家语言研究、传承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设立“中原古音—客家语言”国家科研课题,组织音韵学或训诂学专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高等院校中文、文博学院的课程内容,结合全国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进行推广,鼓励客家县、祖源地洛阳、迁徙出发地纳入中小学校本课程。
四、客家家规家训凝聚着客家人历经两千多年发展的生存智慧,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建议以客家家训为切入点,以多种形式深入发掘研究传承“客家精神”中蕴含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