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绣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馆副馆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铸魂作用。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只有不断增强乡村文化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近期,我调研了三个关于乡村文化追求的案例,反映了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其中有两个案例是个人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努力,一个案例是村集体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团结奋斗。
天津市静海区农民刘智莉通过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练习书法,摆脱了服装厂的机械性重复劳动,盖了房、买了楼房、买了车,过上了好日子。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周围村庄的孩子拿起毛笔练起了字,家长对此也十分支持,因为他们从刘智莉身上看到了文化致富的力量,文化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的精神面貌,还能使人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天津市宁河区农民马振得以自己企业的资金兴建了公益性质的兴家民俗博物馆。博物馆包括民俗农耕展室、非遗传承展室、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展室、中小学国学传统文化教育综合展室、图书阅览室等。置身在这所洋溢着民俗气息的博物馆中,观众可以切身实地感受到宁河本土文化的魅力。
天津市蓟州区小穿芳峪村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为避免同质化,坚持走差异化道路,着重打造“一园二景四文化”,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四文化”为民俗文化、历史遗留文化、园艺景观与体验文化和邵窝文化,以文化内涵丰富景区资源。同时小穿芳峪村与天津社科院联合举办“小穿论坛”,借力专家学者提供的智力支持,小穿芳峪村的发展规划、乡风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三个案例的调研引发了我的思考:个人的文化情结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带头作用应得到鼓励,政策的支持力度还需加强;并且要制定好规划和措施等。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立足地方特色,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在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性,政府应制定政策、措施促进各门类传统文化艺术在乡村活跃起来,帮助乡村确定能形成产业的门类,达到既传承优秀文化艺术,又带动一批人就业,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二、加大对乡村文化的扶持力度
制定乡村文化扶植项目,在文化产品开发、传统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设立专项,通过审核的方案可以进入实践阶段,由政府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以及资金支持。
三、“结对子”使文化进乡村,“辅导员”做乡村文化带头人
在很多地区实施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城市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包干扶贫某一乡村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议将城市文化场馆和乡村文化站点“结对子”,利用文化场馆的整体优势,让文化在乡村“走进去”。
前面提到的刘智莉、马振得这样的乡村文化有心人,他们深植于乡村厚土,懂得农民的喜乐哀愁,更明晰乡村文化的传播之道。更重要的是,这些乡土文化人都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使命感。为能让文化“留下来”,给这些人提供组织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进而引领和带动乡村文化建设,建议参照城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方式,在乡村中培养“文化辅导员”,带动乡村文化艺术生活的活跃与发展,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播者,进而使乡村文化在振兴乡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发挥新闻媒体宣传文化建设的主渠道作用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宣传乡村文化建设成果,可建立数字展览馆,将地区文化特色通过矩阵全景、虚拟游览等方式展出,增强观赏效果,扩大乡村知名度。也要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对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日等进行宣传,增强人们的关注度。还可以建立自媒体公众号,发布活动内容,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