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吴为山
关于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助力党史学习年的提案
在各种文艺形式中,美术凭借其直观性成为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以美为体、以史为魂,依托丰富的历史素材,运用绘画、雕塑等形式再现党史上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和优秀党员,融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于一体,生动地再现了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
党史专家和全国美术家、理论家、评论家要共同努力,把红色美术经典研究好、创作好、展示好、传播好,并以此为契机,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能够体现党的辉煌历史、伟大民族精神、鲜明时代特征的经典美术作品,推动中国美术事业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助力党史学习深入人心。
基于以上思考,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密切配合党史学习年,加强对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研究和评论。
组织专家学者就百年来主题性美术作品创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其基本形态、思维方式、表现手法、造型原则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为我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专题研究经典作品背后的党史故事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总结归纳怎样用美术作品讲好党史。理论和评论相结合,研究红色经典作品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解读和传播推广。不但要研究作品,还要研究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创作心态,探讨如何继承他们的精神,如第一个党员美术家韩乐然同志的创作和事迹,即是很好的个案。有条件的机构可以组织党史美术创作研讨会,如中国美术馆计划主办的“首届全国党史美术创作研讨会”,就是以研究促进创作的举措。
二、围绕建党百年精心组织创作,打造新时代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
要以新的创作思路,用紧贴新时代的艺术语言表现党史内容。如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精心策划选题,聚焦现实题材,同时通过举办“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以创作带动教学,在出精品之时出人才。做好红色创作资源调研,找准节点,提炼精神,避免概念化、公式化,视野要宽广,表现手法要新颖。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上要有新意,这个新意包括思想境界和审美境界。美术家要和党史专家密切合作,以实现作品的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达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可以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成功经验,如中国美术馆组织创作的《长征组雕》,是雕塑形式的《长征组歌》;如融合具象与抽象艺术语汇的大型雕塑《旗帜》,以新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推动红色经典的创新。
三、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建党百年美术展览,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是为国家、为人民而作,创作和展览都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我提议中国美术馆新馆建成后,对近现代美术史进行整体梳理并长期陈列,载入艺术史册。各类展览不求大求全,提倡用心策划主题鲜明、表现手法多样、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的特展、专题展。一些革命老区的纪念馆、博物馆缺乏高质量的艺术品,相关机构应认真梳理资源,组织好规划、征集、创作,讲好红色故事。全国各大美术馆可将本馆的经典藏品进行高仿复制,赠送给革命纪念馆。可以充分发挥社区、机场、地铁等广告覆盖面广、传播性强的优势,延伸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触角。要运用先进展览方式和传播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数字化手段,增强经典美术作品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红色故事不仅发生在中国,也与世界紧密相关,要有国际眼光,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进行创作。如大型雕塑作品《马克思》立于德国,纪念旅法勤工俭学的大型雕塑《百年丰碑》立于法国,均是向世界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事的成功案例。
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彰显文化强国新形象的提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在建成文化强国的进程中,需要继承传统、需要立足时代、需要创新发展,也需要战略部署。经过百年不懈的奋斗,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应该拥有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国家美术馆。通过此平台,融通中西古今,以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应从国家全面实施的文化强国战略的全局高度、战略高度,全面审视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时”与“势”,牢牢抓住事业发展的黄金期。
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的文化自信体现在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当代文化,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文化和新时代的逐梦文化 。要在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合中,将文化自信筑牢、延续并升华。
第二,总结世界一流美术馆的办馆经验。通过学术研究、交流研讨,分享彼此的宝贵经验和经典案例。充分研究一流美术馆与公众、城市、国家、世界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借鉴与实践探索,将对传统、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思考纳入到中国美术馆发展的宏观格局中,逐步建构出全球化的竞争力。
第三,研究国际传播方式的特点。以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在国际语境下,阐述中国文化的普遍价值,精准传播并让它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文化“走出去”为“请过去”。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加强与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心相通、意相合、情相融。
第四,结合具体工作,我认为要从以下24个字发力。“学习强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中国美术馆打造成汇聚美、展示美、弘扬美的国际平台。“藏品立馆”,有序梳理藏品,拓宽国际国内收藏范围,构筑好门类齐全、精品荟萃的藏品体系。“美育助馆”,加强与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的结合力度,以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才树馆”,引进、培养和建设一流美术馆人员队伍,提升学术核心竞争力,强化专业人员研究创新带队能力。“科技建馆”,建立世界美术智库,实现线上线下并存、国际国内互通、古代现代交融、经典大众互动、图像文字相得益彰的数字化系统,打造科技赋能的“智慧美术馆”。“交流兴馆”,在国内方面,对接国家和地方文化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美术馆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长效机制;在国际方面,充分借助“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等交流平台,提升中国美术馆的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和美誉度。
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美术馆的新馆建设极其重视。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作为硬件的建筑及其空间是基本保障,今天的中国美术馆在空间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不久的将来将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建起国家美术馆新馆。国家美术馆是国家标志性文化建筑,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代表作,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国家美术馆工程,国家美术馆应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对全国文化设施建设起到积极和重要的引领作用,并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
为此,我认为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目标应定位为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今后,中国美术馆将通过“学习强馆、藏品立馆、美育助馆、人才树馆、科技建馆、交流兴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中国美术馆所提出的六大办馆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典藏大家艺术精品,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促进当代艺术创作,打造美术高原高峰,惠及公共文化服务”,努力履行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向着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的目标奋进!
关于加强文化经典在“云上交流”的提案
2018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我向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题为《以经典作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汇报。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文化自信是根本的自信,要求以文化经典讲好中国故事。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能停留在舞个狮子、包个饺子、耍套功夫上,不能满足于向国外提供一些表层文化符号上,关键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文化经典是国家、民族的心灵图像,它所蕴含的博大隽永之大美、流露的沉郁永恒之真情、洋溢的浩荡逸动之气韵,是时代的表征。它所体现的创造力集中反映了艺术家群体的智慧,更多的作品记录了社会生活。文化经典具有超越性,它直抵人心之本、生命之源,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文化经典的相互交流,可以增加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心灵沟通。
文化经典是中国故事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国价值的表征,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重要元素。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俄罗斯驻中国大使杰尼索夫先生参观的第一个艺术展就在中国美术馆。他欣赏到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经典,称赞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广度和深度,不仅能体现出中国美术馆对世界优秀文化经典的认同和欣赏,更反映了展出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灵对话。面对雕塑作品《在同一条船上——达·芬奇与齐白石的神遇》,他认为这是一件极具深刻哲学意义的艺术作品:船两头分别站着世界文化的两位巨匠——齐白石和达·芬奇,其蕴意在于文明不可分割,否则平衡就会被打破,他认为这件作品正是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最为生动的艺术阐释!
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不同文明主体之间沟通的困难,在国际交流中,应加大文化经典的云上交流,利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短视频等信息技术,用文化经典传播中国声音,在构建命运共同体中生成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对话,促进往来。
一是相互办云上展览,通过文化经典增进相互了解与相互尊重。加强“云展览”的总体设计和顶层规划,加大经费投入,让文化经典在“云上展览”常态化、机制化,扩大其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充分利用全国博物馆、美术馆的经典藏品数字资源,使之资源融合共享,克服馆藏资源不均等困难,打造不同序列“云展览”,增强讲故事的能力。
二是举办云上研讨会,让思想的碰撞与交融形成共识。深化同各国博物馆、美术馆、文化机构的沟通联系,通过全球连线视频会议的方式,搭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平台,共同探讨和研究文化经典的相关专题。去年,我应邀参加了在线上举行的2020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暨人文交流论坛,阐述人文与艺术交流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得到参会各国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今年,中国美术馆还将举办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线上交流活动,提升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的影响力和活跃度,吸引更多睦邻友好、具有强烈交流意愿的重点美术机构。
三是创新表达方式,扩大文化经典的传播。“云上交流”最大的特点就是空间和人群覆盖面非常广。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不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从国外观众容易接受的角度出发,结合线上新媒体可视化、移动化、社交化的特点,选取最能表达中国民族精神的文化经典进行传播,与受众形成互动、实现对话、促成理解、建构共识,使文化经典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等获得广泛共鸣。此外,还可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从文化经典中提取相关元素,开发云端体验文创产品,将中国传统活动赋予“潮玩”气质,吸引更多的国外年轻受众参与。
关于以公益广告推艺术经典进社区的提案
中国拥有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传承,诞生的文艺作品浩如烟海。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图强复兴,更是孕育出无数时代佳作。这些丰厚的精神积淀中不乏传世经典文艺作品,体现了中国人自主自强的独立精神、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崇德尚礼的人文精神、灵魂深处的爱国精神、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矢志不渝的追梦精神。作为历史智慧的结晶,经典文艺作品可以为当下的文化创造提供可鉴之资,让人们在更宽广的视野中、更深沉的价值意识中认识自己、民族、国家和世界。
经典文艺作品拥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应该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我认为,借助社区公益广告进行宣传推广是一条有效渠道。社区是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内容,也是各种广告投放的集中地。但目前社区投放广告中公益内容较少,即使有也存在着形式单一、缺乏创意、更新慢、维护不力等情况。此情况有必要改变,应争取充分利用社区广告平台,发挥社区作为重要宣传阵地的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因此,充分发挥社区广告覆盖面广、受众多、传播性强的优势,让我国经典文艺作品尤其是传统文艺经典和红色文艺经典走进社区,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响应和落实。
基于以上思考,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社区公益广告中增加和规定宣传经典文艺作品内容的比例时,要综合多方意见,协调多种关系,确保宏观整体效益和微观局部效益、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二、考虑到这一举措可能客观上会在短期内对经济效益有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请相关责任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出台文件,对这部分内容的比例做出合理适当的规定,以便落实操作。
三、根据2016年3月1日起施行的《公益广告促进和管理暂行办法》的第三条“国家鼓励、支持开展公益广告活动,鼓励、支持、引导单位和个人以提供资金、技术、劳动力、智力成果、媒介资源等方式参与公益广告宣传”的精神,这类广告可以有多条渠道赞助,并运用多种形式、多种创意、多种载体、多个区域来宣传,结合不同社区类型受众的特点,针对性地投放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此外,也可以邀请广告公司和部分企业参与广告资助或完全由它们办理,不仅让经典作品与当下现实有更多的结合点,也能结合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无形之中亦不失为对经典的另一种活化。
四、选择和呈现广告中的文艺经典作品时,要做到能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国精神,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饮水思源时刻为民的情怀,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写照。比如通过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的作品成系列地宣传中国从古至今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英雄劳模和对国家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总之,制作这类广告必须坚持四点原则:1.铸牢对党和国家的忠诚;2.强固对民族与文化的信念;3.合理运用创新制胜的智慧;4.彰显文艺永远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
五、与权威收藏、研究机构合作,充分尊重专家意见,确保广告中呈现的作品有鲜明立场和深刻内涵,尤其是细节方面不要出错,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社会公众。比如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合作,不仅可以确保展示作品的质量和数量,还能利用这些机构的研究实力,通过开展线下专家讲座、线上互动交流等活动,让作品背后的意义与价值得以更彻底地发挥。
关于加强新时代美育体系建设、筑牢中小学文化自信根基的提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方向路径、目标任务,也对新时代美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
美育,是一种传授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的教育形式,以丰富的直观性使心灵在感受形式、领悟意义和体察价值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沟通情感与理性并融入意志抉择和动机取舍,从而实现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最终促进人格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美育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人格境界道德美的追求,还有对中国历史进程中精神美的弘扬,更有对红色文化内涵理想美、信仰美的坚守。怎样更好地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用美提升全民特别是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之美,是需要认真思考并妥善实施的百年大计。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关注学生中小学生时期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其一生的影响,并尝试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再次审视当下美育在未来的“保值”“保鲜”能力。信息社会下的美育早已不仅限于一门学问或一项技术,它为人们带来更多精神属性上的支持,比如仪式感的延续、生活方式的塑造、审美体验的获得、文化自信的生成等。这些未来社会的“精神必需品”需要通过美育来生产和创造,今天我们对美育的认知与行动将决定青少年未来的生命状态和生命质量。
基于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美育体系建设:
1.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精神是从本民族文化中生长出来,能作用于创作实践的系统性思维、价值和方法。美育只有回归它、依靠它,运用它、发展它,才能昭示出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强。
2.中小学课程设置上加强经典艺术作品的介绍、赏析,进一步优化、美化各类教材,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慧眼识宝。整理出一批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又具有现代教育价值的美术作品,使之成为中小学美术教材和其他教材中的典范。在诸如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非美术教材中也尽可能运用中国优秀的艺术品,在教材文本上突出“中国意识”,体现中国元素、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从小建立起对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并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情操。
3.持续推进博物馆、美术馆与中小学的联动机制,加大馆校合作力度。各地教育、文博部门要加强经费、人员、物资等方面的保障,支持博物馆、美术馆青少年教育课程研发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实施、师资培训、教育空间及设施升级改造。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学校,每月至少有一节美术课在美术馆度过,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能力,把走进美术馆、博物馆变成终身习惯。
4.建议有条件的中小学设立校园美育馆。 此举是将艺术的种子播撒进校园,对于启迪孩子的艺术智慧、点燃孩子的艺术梦想,具有深远的意义。随时随地近距离接触艺术品会使孩子们永远保有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和文化自信,并且可以舒缓压力。学校美育馆是新时代育人理念的直接体现,是展陈艺术经典样态的“储藏室”,也是洞察人类文明创造史的“基因库”,更是学校内在气质的表达和独具魅力的场景学习空间。具体实施可因地制宜,一间教室,校图书馆、资料室、体育馆的一角,甚至食堂等公共空间里的几块屏幕就是一个小型美育馆。可充分利用云平台等现代电子信息化手段,借助电子艺术画屏,让经典作品完美呈现。艺术作品资源实现云端获取,中国美术馆等文博机构可以定期向学校发布更新内容。师资力量上,可以返聘退休美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