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窑笔洗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 图片来源: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 (SKD)
德国时间2月10日,正是中国的大年三十,德国媒体纷纷报道: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在馆藏中发现一件传世北宋汝窑瓷器。一时间,全世界的历史学家、陶瓷学者和收藏鉴赏家兴奋不已。
为何是在馆藏中“发现”一件汝窑瓷器?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向公众揭开了这件瓷器的流传身世——
1913-1914年,这件瓷器由一名叫奥斯卡·吕克尔-恩布登的德国医生在中国购藏。
1927年,时任该馆瓷器收藏总监的恩斯特·阿尔伯特·奇默曼从这位私人收藏家手中购买。因为这件瓷器一直被认为是“高丽青瓷”,所以博物馆当时在将其登记入库时直接延用了这一说明。
2014年,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启动了一个针对馆藏约8000件东亚瓷器进行分类及供全球开放获取相关文献的研究项目。有超过20位来自中国、日本、荷兰、英国和美国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参与其中,定期到德累斯顿进行实地考察。
2018年11月,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在到访时建议研究这一笔洗藏品是否实则为北宋宫廷汝瓷,而非10至13世纪的韩国瓷器。
北宋汝窑笔洗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藏品
2020年,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陶瓷专家Reginal Kharl(康蕊君)注意到这件瓷器,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考证最终确认,这件笔洗确实为极其珍贵的中国汝窑瓷器。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亚洲瓷器研究专家柯拉·沃梅尔介绍,该北宋汝窑笔洗高3.4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9厘米,保存完好,器型典美雅致,属汝窑瓷器中的上品。
北宋汝窑笔洗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藏品
她说:“可以看到它底部有细小的芝麻钉痕三枚,釉面十分细腻柔和。与韩国瓷器相比,釉面成色更好。如果仔细观察,能够看到它呈现出非常美丽的天青色,且釉面上布满了晶莹清澈的冰裂纹。”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现任瓷器收藏总监茱莉亚·韦伯指出,这件笔洗是德国首次发现汝窑瓷器,由于汝窑的稀缺性,可以说是轰动整个世界的新闻。“这件汝窑笔洗开启了我们馆藏的全新历史篇章。它大大拓展了原有瓷器藏品的历史跨度。能够在收藏馆里展示中国文化史上如此珍贵和重要的文物,同时将中国伟大的陶瓷艺术和传统呈现给德国民众,我们感到非常骄傲。”
北宋汝窑笔洗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藏品
这件新发现的北宋汝窑笔洗会向公众展出吗?韦伯说:原本并没有相关的计划,但由于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兴趣,博物馆已经开始考虑操作的可能性。
韦伯说:“这件北宋汝窑笔洗的美是内敛的、含蓄的、淡雅的,它令人叹为观止的工艺、匀净的釉层以及其他一些无以伦比的细节需要受众对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们会单独将其作为一大‘镇馆之宝’陈列,并尽我们所能阐述它之所以成为稀世珍宝的原因:汝窑烧造兴盛前后不过二十年,它的价值不单单体现在品质中,更体现在小小的笔洗承载着一段已经消失在历史中的朝代的记忆。如此一来,相信西方的民众能够对它的意义产生更深入的体会。”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位于德国东部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德累斯顿是亚洲以外最大的中国瓷器收藏地。18世纪初,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二世用了差不多15年的时间收集了超过25000件瓷器,他的瓷器宫殿正是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的前身。同时他在位于德累斯顿西北方向约30公里的迈森,大力推动欧洲第一家瓷器制作工厂——迈森瓷器厂的落成,如今迈森被称为欧洲“瓷器之都”。
目前,德国已将新冠疫情期间的“封城”措施延长至3月7日,包括博物馆在内的文化设施在此期间均必须关闭。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总监阿克曼表示,该馆正致力于3月初重新向公众开放。
汝窑为何如此珍贵?
宋代五大名窑分别是:汝、官、哥、钧、定,这个顺序是按它们的名贵程度来的。若按窑场的出现次序,应该是定窑先行,但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言,则汝窑地位无出其右。民间流传俗语:“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窑一片。”2017年,与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藏品相似的笔洗曾在苏富比拍出了377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45亿元)的高价。
2017年拍出3770万美元高价的汝瓷笔洗
汝窑的窑址河南省境内,河南在宋代名为汝州,所以得名汝窑,跟北宋首都汴京非常接近。今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和汝州市张公巷均发现汝窑烧造。
宋徽宗画像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说到汝窑,就不得不提到宋徽宗。
传说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梦到大雨过后,远处天空云破处,有一抹神秘的天青色,格外令人着迷。醒来之后,他便写下一句诗:“雨过天青云破处”,拿给工匠参考,让他们烧制出这种颜色。最后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筹,烧出了令宋徽宗满意的天青色。
但也有人指出,“雨过天青云破处”应是指后周世宗柴荣的柴窑,明代谢肇淛(音“浙”)所著《五杂俎》卷12记载:“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五杂俎》,吴航宝树堂藏板,明刊本
不管是否“雨过天青”是否描写的是汝瓷,汝瓷作为宋代审美巅峰的代表是确定无疑的。宋徽宗痴迷于道教,道家讲究清静无为,道教对青色的追求,影响了宋徽宗的审美,也影响了汝窑。汝瓷色釉纯洁素静,造型高雅,精致极简,美到极致,成为后世难以超越的审美标准。
据记载,为了达到“似玉、非玉、而胜玉”的效果,工匠们不惜工本,选玛瑙石入釉,才使汝瓷呈现出汁如堆脂、面若美玉、莹润纯净、素雅高贵之气。2015年在清凉寺窑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废弃的玛瑙矿石,成为汝窑“玛瑙入釉”的有力证据。后人总结“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为汝窑的评判标准。
宋徽宗 《瑞鹤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汝瓷随着宋徽宗的喜爱而登峰造极,却也伴着宋朝的衰败而销声匿迹。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都城沦陷,徽宗、钦宗以及皇室3000余人被金国俘虏,专供宫廷的汝窑就再也没有烧制过。大部分史学家都认为汝瓷不过兴盛了20年。
南宋人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南宋距离北宋时间很近,连南宋人都发出“近尤难得”的感叹,更何况是近900年后的今天。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现今全世界遗存的汝窑瓷器,有序可循的不足百件,几乎都为博物馆典藏,仅有寥寥几件属于私人收藏。窑址出土物,几乎都为废弃的残件破片。
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全球存世汝瓷目录【供参考】
( 注:目录参考佳士得国际亚洲艺术部学术总监及伦敦东方陶瓷学会前会长Rosemary Scott(苏玫瑰)在2019年的统计,S编号乃北京故宫专著《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书后之附录号码, [ ] 为私人收藏标识)
瓶器,折肩,卧足(2)
1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22.4公分,金属釦口,铭「奉华」及乾隆皇帝御製诗(S 1)
2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20.5公分,口沿磨平,底心一长方面刮去釉层,铭乾隆皇帝御製诗(S 2)
瓶器,圆腹(1)
3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Eumorfopoulos 旧藏:24.8公分,金属釦口(S 60)
瓶器,卵圆腹(1)
4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7.9公分,截口,金属釦口及圈足,底心一圆面刮去釉层,铭乾隆皇帝御製诗(S 3)
瓶器,胆形(1)
5 伦敦大英博物馆,艾弗瑞.克拉克旧藏:20.1公分(S 72)
「水仙盆」(6)
6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23公分,铭乾隆皇帝御製诗(S 4)
7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23公分,金属釦口,铭乾隆皇帝御製诗(S 5)
8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23.1公分(S 7)
9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26.4公分,磨足,铭乾隆皇帝御製诗(S 6)
10 大坂东洋陶瓷美术馆,安宅氏旧藏:22公分,金属釦口(S 83)
11 吉林省博物馆:23.2公分,截口,金属釦口(S 53) 三足炉(3)
12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24.8公分(S 61)
13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8公分(S 61)
14 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17.8公分 (Ellen B. Avril,《Chinese Art in the Cincinnati Art Museum》,辛辛那提,1997年,图版63)
温碗(1)
15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6.2公分(S 8)
碗(2)
16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7.1公分,铭乾隆皇帝御製诗(S 24)
17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17公分,金属釦口,铭乾隆皇帝御製诗(S 63)
盏托,葵口(3)
18 伦敦大英博物馆,加纳爵士旧藏:16.5公分(S 73)
19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17公分(S 62)
盏托,圆口(1)
20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加纳爵士旧藏:16.5公分,金属釦口,铭宫殿名(S 77)
盏托,平底(1)
21 波士顿美术馆,John Gardner Coolidge 旧藏:18.7公分,(S 82)
三足承盘(1)
22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8.3公分,铭乾隆皇帝御製诗(S 23)
大盌(2)
23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5.9公分,金属釦口佚失(S 16)
24 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借展:13.7公分(S 35)
笔洗,椭圆形,双鱼纹饰(3)
25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4.2公分(S 9)
26 伦敦大维德基金会:14.2公分(S 64)
27 伦敦大维德基金会:14.5公分(S 65)
笔洗,葵口(2)
28 伦敦大英博物馆,艾弗瑞.克拉克旧藏:13.6公分(S 74)
[29] 香港苏富比2012年4月4日,艾弗瑞.克拉克旧藏:13.5公分(S 89)
笔洗,圆口(33)
30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3公分,铭「乙」(S 25)
31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2.9公分,金属釦口,铭「乙」(S 26)
32 北京故宫博物院:13.6公分,铭「乙」,曾受火损(S 27)
33 北京故宫博物院:13.4公分,铭「乙」,曾受火损(S 28)
34 北京故宫博物院:13.5公分,铭「乙」,曾受火损(S 29)
35 北京故宫博物院:13.9公分,铭「乙」,曾受火损(S 30)
36 北京故宫博物院:12.8公分,铭「丙」,曾受火损(S 31)
37 北京故宫博物院:12.8公分,铭「丙」,铭乾隆皇帝御製诗,曾受火损(S 32)
38 北京故宫博物院:12.8公分,铭「丙」,铭乾隆皇帝御製诗,曾受火损(S 33)
39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4.9公分,铭「甲」(S 10)
40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4.8公分,铭「甲」及乾隆皇帝御製诗(S 11)
41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3公分,铭「丙」及乾隆皇帝御製诗(S 12)
42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3.1公分,铭乾隆皇帝御製诗(S 13)
43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2.9公分,铭乾隆皇帝御製诗(S 14)
44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3.4公分,金属釦口(S 15)
45 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16.7公分,金属釦口,或曾受火损(S 51)
46 上海博物馆:13.5公分,曾受火损(S 43)
47 上海博物馆:12.6公分(S 44)
48 上海博物馆:12.6公分(S 45)
49 上海博物馆:12.3公分(S 46)
[50] 苏富比拍品,台北鸿禧美术馆旧藏:13公分(S 58)
51 香港艺术馆,罗桂祥旧藏:13.5公分,曾铭乾隆皇帝御製诗,但已磨(S 55)
52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13.7公分,铭「乙」,曾受火损(S 66)
53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13公分(S 67)
54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12.9公分(S 68)
55 牛津艾许默林博物馆,艾伦巴罗爵士旧藏:12.8公分(S 78)
56 瑞典哥德堡罗斯卡博物馆:13公分(S 85)
57 瑞典哥德堡罗斯卡博物馆:12.9公分(S 86)
58 苏黎世雷特柏格博物馆,玫茵堂典藏:12.8公分,金属釦口,铭「丙」(S 87)
59 荷兰吕伐登 Princessehof Keramiek 博物馆,Nanne Ottema 旧藏:13公分
60 丹麦哥本哈根艺术与设计博物馆,A. Oigaard 旧藏:13公分(喜仁龙,《Kinas Konst under Tre Årtusenden》,斯德哥尔摩,1943年,卷2,图324)
61 费城艺术博物馆,William Crozier 少将旧藏:13公分(S 80)
62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12.9公分(S 81) 盘,深壁,圆口(7)
63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8.4公分(S 38)
64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5.8公分,铭「甲」及乾隆皇帝御製诗(S 17)
65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21.4公分,圈足镶釦,铭乾隆皇帝御製诗(S 18)
66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8.4公分,铭乾隆皇帝御製诗(S 19)
67 伦敦大英博物馆,George Eumorfopoulos 旧藏:19.6公分,铭乾隆皇帝御製诗,曾受火损(S 75)
68 上海博物馆:12.3公分(汪庆正等,1987年,图版32;1991年,图版32及封面)
[69] 纽约佳士得2006年3月29日,Stephen Junkunc 三世旧藏:17.5公分,口沿略磨,曾受火损(S 88)
盘,深壁,侈口(3)
70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9.3公分,铭宫殿名(S 36)
71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9.6公分,铭「蔡」(S 37)
72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19.5公分,铭乾隆皇帝御製诗,曾受火损(S 70)
盘,浅壁,侈口(12)
73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7.1公分(S 39)
74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6.9公分(S 40)
75 上海博物馆:17.1公分(S 47)
76 上海博物馆:17公分(S 48)
77 上海博物馆:17公分(S 49)
78 上海博物馆:17公分(S 50)
79 天津博物馆:17.2公分(S 52)
[80] 纽约佳士得1982年12月3日,区百龄典藏,Stephen Junkunc 三世旧藏:17.5公分(S 57)
81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17公分(S 71)
82 伦敦大英博物馆,George Eumorfopoulos 旧藏:18.4公分,铭乾隆皇帝御製诗,曾受火损(S 76)
83 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Samuel C. Davis 旧藏:17.2公分(S 79)
84 东京国立博物馆,川端康成旧藏:17.1公分(S 84)
89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德国医生旧藏,13公分
盘,圆口,无足(3)
85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2.8公分,金属釦口,铭「奉华」(S 20)
86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0.9公分,铭「丙」、「蔡」(S 21)
87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12.1公分,曾受火损(S 6)
88 弗利尔美术馆 葵口盏托 16.6公分
89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笔洗,德国医生旧藏,13公分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评价宋朝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艺术中国综合自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官网、央视新闻、大河网及其它互联网图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