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时调玉烛 佳节灿华灯

日期:2021-02-27 13:19:02 来源:中国美术报

资讯 >盛时调玉烛 佳节灿华灯

《中国美术报》第007期 美术副刊 A14—15 


盛时调玉烛 佳节灿华灯

·李鹏

作为时令节庆、礼仪礼俗时的装饰,灯彩所具有的实用与美化的双重功能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

民间灯彩是由宫廷灯彩发展演变而来,宫廷灯彩的制作则源于元宵节张灯的习俗。一般认为元宵节张灯的习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而这种习俗的起因则有多种解释,流行范围较广的有以下四种:一是祭祀天神太一。太一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天神,也是战国时期楚国祭祀的最高天神。汉武帝时就已有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祭祀“太一”的活动了。二是道家天官上元赐福传说。道家将新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称为上元,农历七月十五日的月圆成为中元,十月十五日则成为下元。道家认为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是天官的生日,当天被称为上元节,这一日要燃灯以祈天官赐福。三是佛教纪念佛祖神变而举行的燃灯法会。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在这一日展现神变降伏妖魔,而灯一直是佛教中的重要供具,所以这一天寺庙内都要举行燃灯法会纪念佛祖神变。各地寺庙在这一天均张灯以示礼佛。四是汉代元宵节帝王与民同乐的传统。传说文帝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平定了吕氏的内乱,因感慨太平盛事之不易得,故此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这一日,民众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平安富足。



丁观鹏(清) 太平春市图卷 ( 局部)


元宵节张灯的习俗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节庆盛景,当时灯彩制作不仅色彩艳丽而且结构奇巧。据《铁围山丛谈》记载,钱塘龙丰寺旧藏藕丝灯,是梁武帝时物。这种藕丝,实际上是纹饰华丽的土锦,上绘佛教故事,有天人、神鬼、龙象、宫殿等,“穷极幻妙,奇特而不可名状”。

隋唐两代国家国力强盛,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顶峰,各种娱乐活动丰富。元宵节张灯习俗更为普及和盛大。元宵节假日已从汉朝时的一天增加到三天,而且为了方便民众观灯,连宵禁也取消了。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写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佚名(明) 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火树银花”由此开始成为描述灯节灯火辉煌夜景的用词。这一时期观灯节庆盛大,灯彩制作豪华精致,规模宏大,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最为华贵精美的应该是以灯轮、灯树、灯楼等为代表的大型灯彩。这种灯彩制作原料多为金银玉石等贵重材料,以彩绢锦缎为装饰,仅从用材来说就是价值不菲,再经手工艺人精心构建,具有震慑人心的视觉效果。 

当时,还出现了一些大型的灯具,如灯轮、灯树、灯楼等,无不规制宏大、结构复杂,点燃后流光溢彩,令人目眩神迷。

灯笼,因以竹或金属为丝编制成笼,在笼上罩织物或纸张制作而成,故称灯笼。又因其结构上下各有开口,空气对流而不至烛火被风吹灭,又称其为“风灯”。这种灯具不仅日常使用,在节庆时节经过装饰也是常用节庆灯彩。松脂灯,又叫“孔明灯”。这种灯上大下小,顶部没有开口,而下部保留一个开口,在下面用松脂点燃,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力量,使灯飞上高空。五代时曾用来传递军事消息,后来成为祈愿灯具。据说,在正月十五这天放飞松脂灯,可以达成心愿。

到宋代元宵节的假期又有增加,宋乾德五年,元宵灯节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基础上又增加了十七、十八两天,共计五天。南宋,将正月十三日夜作为为预放元宵。宋代的灯彩 ,较之唐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型豪华的有灯山(鳌画)、灯球等。

灯山,也称鳌山,是将事先搭建好的竹棚叠成山林形状,在其上设置彩灯。南宋时的灯山更为壮观,结构也更为奇巧。如《武林旧事》中记载:“禁中尝令作琉璃灯山,其高五丈,人物皆用机关活动,结大彩楼贮之。”

宋仁宗的一首《上元观鳌山诗》描述道:

盛时调玉烛,佳节灿华灯。

象纬当黄道,鳌蜂拥帝京。

金莲春放早,宝月夜同明。

圣寿天长久,讴歌乐太平。


鲤鱼跃龙门 山西孝义


宋代灯彩制作的繁盛景像不仅仅是因为宫廷和贵族的参与,更多的是市民被鼓励制灯和外出观灯。同时还专门设置了“灯市”作为民间灯彩贸易的场所。 《乾淳岁时记》记载: “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武林旧事》:“歌舞杂艺,纤悉曲尽,凡用千工。” 苏州、福州、安徽新安等地所产的著名的灯彩品种,如无骨灯、珠子灯、羊皮灯、罗帛灯、万眼罗、羊皮灯、走马灯等,既是进贡的彩灯,也在灯市上展出。 此时,民间灯彩已经发展出自己的形态了。比较宫灯而言,民间灯彩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可以运用麦草、竹篾、布、羊皮、纸、绸、纱、绢以及瓜皮之类低廉而易得的材料制成。



《武林旧事·灯品》中记载了当时较为新奇的几种灯:“所谓‘无骨灯’者,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混然玻璃球也。……珠子灯,则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或为龙船、凤辇、楼台故事。羊皮灯,则镞镂精巧,五色妆染,如影戏之法。罗帛灯之类尤多,或为百花,或细眼,间以红白,号‘万眼罗’者,此种最奇。”这里提到了无骨灯、珠子灯、羊皮灯、罗帛灯。无骨灯是一种绢灯,将绢裁剪缝制好,利用稻谷塑形后再将稻谷放掉,绢本身的纹路细腻平整,经过内部烛光照射更显剔透光华。罗帛灯与无骨灯相近,都是以丝质物为材料制作而成的。罗帛灯是把小块软而精致的织物相互连缀在一起,后蒙在细骨架的球形灯架上,内置蜡烛。一般形式有百花有细眼,多采用红色和白色罗帛相间连缀的方式缝制。罗帛的质地特别,除了轻薄外其经丝互相绞缠后呈现出椒孔,灯光透射出来呈现特别光晕的视学效果。珠子灯,是将五彩珠子串联结为网架,下垂流苏,扎制的样子或是舟车或是楼台。近代汪曾祺曾在《珠子灯》一文中描写如下:“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很大的宫灯。灯体是八扇玻璃,漆着红色的个体寿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顶盖上伸出八个珠子的凤头,凤嘴里衔着珠子的小幡,下缀珠子的流苏。”羊皮灯,以羊皮为灯屏的宫灯,羊皮上绘画装饰。《长物志》记载:“灯样以四方如屏,中穿花鸟,清雅如画者为佳,人物、楼阁仅可于羊皮屏上用之。” 


唐岱 丁观鹏  十二月令图轴之正月观灯

 清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除此之外,特别的如滚灯,是“以纸灯内置关捩,放地下,并足沿街蹴(踢)转之”。(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还有名为“影灯”的娱乐灯彩,“有五色蜡纸,菩提叶,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因其旋转动态又叫走马灯、马骑灯、转灯、燃气灯等,现在多称为走马灯。其上所表现的多是古时人物征战故事。

元代的元宵灯节没有假期但仍很热闹。元代诗人谢宗可留下的一卷咏物诗中就写有《水灯》《书灯》《走马灯》《莲灯》《天灯》《泡灯》《雪灯》《塔灯》等多首咏灯诗。从诗中不仅可见当时民间灯彩的样式,更可见当时人们依然热衷于节庆时制作灯彩悬挂。 

明清两代的民间灯彩更是五彩缤纷、种类繁多,制作主题也更不拘一格:“其像生人物则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之属,花草则有栀子、葡萄、杨梅、柿、橘之属,而豪家富室则有料丝、鱼、彩珠、明角、镂画、羊皮、流苏宝带。品目岁殊,难以枚举。”(《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当时最常见的是夹纱灯:用剡纸刻成花竹禽鸟的形状,晕染上浓淡的颜色,再涂一层蜡在上面,夹在薄纱里面。在太阳光中所映现出的花纹,光明莹澈,仿佛从轻烟中看到美丽的花竹和飞舞的禽鸟一般。

清代,各地灯彩与当地地域传统、习俗相结合,发展出别具特色的灯彩形式。如北方冬季的冰灯,精巧剔透,“市人之巧,又复结冰为器,栽麦苗为人物,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殊可观也”。而南方的灯彩不仅造型精巧,更发展出利用当地材料雕琢制作的新品种,例如清代扬州西瓜灯是在西瓜皮上镂刻人物、花卉、鱼虫而成。广东佛山则有相似的柚灯,点亮时柚色光灿如黄金制成。


清代北京灯市


元宵节作为民间灯彩发生的一个源头,历经千年,其中所展示的灯彩是民间灯彩中最为华贵、最为精彩的部分。从历代有关元宵灯节的文献记述中,可以看到灯彩由宫廷到民间、由寄托愿景到观赏娱乐的变迁。

编辑: 方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