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 第219期 专题
2020年12月25日,“中原风 黄河魂——河南省美术作品展”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清华大学教授王宏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一,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主任王颖生,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岳洁琼,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中国书画》杂志副总编任军伟以及河南美术界代表:河南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杰,顾问丁中一,副主席化建国、李明、李学峰、封曙光、袁汝波、张毅敏、桂行创、李健强、连俊洲、魏小杰,河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席卫权,信阳文联主席殷丽等参加了此次研讨。研讨会由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薛永年提交了研讨会书面发言稿。
研讨会现场
范迪安:这次展览是一次在学术准备上充分、组织发动上广泛、作品类型非常丰富的大型展览。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同志出席开幕式,体现了中国文联对这次展览的高度重视。我和徐里书记一起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对展览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中原风、黄河魂”河南省美术作品展是河南省美术家用艺术的方式讲好黄河故事的一次重要实践,展示了当代河南美术创作的实力与鲜明的特色,构成了新时代表现黄河主题的一次视觉大合唱。展览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和肯定。一是展览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黄河、科学治理黄河、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立意上紧扣今天的时代主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治理从来就是安邦定国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近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四次考察黄河,足见这条“母亲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既推动对黄河的科学治理,也强调了黄河文化的重要性,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和部署下,近年来,有关黄河的话题成为了一个社会的热点,河南省及时地以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为这次大展的主题,走了先手棋,也下了大功夫,我觉得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二是展览展现了黄河丰厚的历史文脉和河南文化的丰富内涵。如果说整个中国文化的版图有一种结构性的体现,河南就是这个版图的中心和中轴,它的文化遗存和历史遗产十分丰厚。这次展览能够对河南的历史进行梳理,在创作题材上形成布局,既有历史事件,还有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也有近、现代以来许多革命的、红色的重要故事与事件,包括新中国以来的重要建设成果,都纳入到了这个创作主题中,可见展览在学术准备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抓的创作题材充分体现了思想高度。三是许多作品描绘了新时代河南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新的精神风貌,这是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油画、中国画两个画种为主的创作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表现新时代的,包括社会建设的成果,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动人故事等,形成了能让公众看到的河南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景象。展览中许多新作真正反映了生活、反映了时代,这特别值得肯定。
借由这个展览,我也想到新时代中国美术应该怎样体现社会文化的意义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譬如说,我们应该在大型展览的组织上更多地具备主题意识,通过中国主题、时代主题来汇聚艺术创造创新的力量。作为展览的组织者,创作组织是前提,组织创作要以立意为先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为文艺家提供了时代机遇,我们置身于伟大的时代、火热的时代,要共同参与这个时代的建设,使这个时代成为创造的时代。这次展览为我们探索在一个阶段、一个时期结合地域文化传统展开当代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让艺术家在选题上做纵深思考,把创作过程作为研究过程,从而形成独特的视角切入点,探索表现的角度,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这些都是整个中国美术界在抓大事、抓重大主题创作上值得总结的经验。
我自己对黄河也是有深厚情感的,前些年和油画家同仁们一起组织“天下黄河”的写生活动,也到了黄河的河南段采风写生。我感到,现在的写生不应该仅仅是一般的写生,而是要带着主题关切的写生,带有历史感和当代性的写生,在我的理解中,黄河就包括了自然的黄河、人文的黄河、生活的黄河、生态的黄河等多重含义,对黄河的视觉表现是用视觉的方式来形成“大合唱”。现在,全社会对黄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沿黄地区的治理越来越具有科学性和永续性,今天整个社会景象的变迁透过这条大河就充分显现出来,所以我们美术的创作和研究要把握这样的时代主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同样,中国美术和文化也有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在展览中看到画家同仁在创作上还真是沉潜下来,深入进去,很多作品的造型包括画面的结构,包括艺术语言都来自真切感受,来自对一个画种、一种形式的深度研究,作品的整体质量有明显的提升,这是很可喜的。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古往今来关于黄河的文艺作品,其优秀的品质在于描绘的不仅仅是自然的景观,而是艺术家面对历史、面对自然,更立足当下、置身其中、从当代出发去表现的宽阔图景。
邵大箴:中原和黄河,不只是地域和河流的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和品质,是一种美学追求。这种精神和品质,既源于中原地域和黃河本体具有的品格,也同时来自四面八方源源不断输送的营养。博大精深和宽广包容精神是包括美术在内的河南文化鲜明的特色,也是这次以中原风、黃河魂为主题的河南进京美术展引人注目的内容。众多优秀作品展示的中原文化风情和气质使我们大开眼界,深感河南美术又迈上新的台阶。
薛永年:“中原风 黄河魂”展览,不同于一般的进京展,既是“黄河魂”的主题展,又是一个以“中原风”反映中原历史自然与现实生活的区域性美展。它不但是延续文脉、贯通古今的美展,更是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美展,体现了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重要意义。可以看到,河南的画家群体,通过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深了对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意义的认识,努力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正在积极地用画笔讲好“黄河故事”。
刘曦林:此次河南的展览是成系统、有学术准备的。第一部分是现实题材,体现了一个省美术界对现实的关怀,对整个国家和世界命运的关怀。第二部分是人文自然的部分,这部分是要用情来画画,人文景观和山河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传承的就是黄河的精神,看到了大家的情怀。第三部分是历史题材这部分,这部分一方面体现我们对传统的认识、对黄河文明源流的认识,还有对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的把握。“中原风、黄河魂”是一种精神,体现了中国写意艺术的根。
郑工:中原画风的核心是什么?是人,是中原人。我们经常谈地方画派很多都局限于风格、手法、样式,但我今天在河南美术展中看到的是一种很纯朴、深厚的东西。这些东西带着一种精神性,渗透到各式各样的画法、题材和主题中。包括靳尚谊、丁中一、李伯安、马国强、王颖生、张江舟、陈钰铭等先生,他们都画人物,从笔法、风格、品质上来说可能都不一样,但一种精神性贯穿在里面,一种很执着的、很深奥、很厚实的东西。人物的精神性在河南画家笔下有了最充分的表达,很集中而且乡土气息很重。对中原画风的认识,我们要通过作品中的精神品格、品性,讨论这片土地中所孕育出来的人文景象。
殷双喜:“中原风、黄河魂”很重要,可以作为重大课题深入地研究做下去。我们现在把“风”理解成一种风格,这是一个西方概念,我认为“风”其实是一种艺术类型,源于春秋时的“风雅颂”,不同于我们现所理解的技巧上的风格,而是指性质。中原画风整体上是一种精神和内在质的构成,比如说质朴、浑厚、厚重,这是一种审美精神而不是一般的风格技巧。河南美术发展既有丰厚的地理遗产,又有丰厚的人文精神,既有思想和战略,又有资源,要研究好这些,我主张以一种“大黄河”的理念向前走,推出“领唱”、推出名家。
李一:河南的美术实力雄厚,但宣传不够,这个展览对人们了解中原画风很有帮助。刚才看到李明所著《中原画风源流考》很有启发,可以看出其相关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我认为作品靠实力,也要有系统的文字梳理,从组织和管理角度看,通过展览和研讨会的形式能让人们深入思考新时代背景下区域美术的特色与发展,并找出问题。
王平:这个展览呈现了河南美术对生活、对地域、对中原独特文化的关注。大量作品表现了对主题性的人文思考,同时也有诗意的抒怀,以及对河南人朴厚、乐观的人文精神的体现,能看到河南人文生活整体的面貌。此外,我认为河南的国画应该更强调特色,要跟传统联系更深入。河南有两宋传统,甚至更早的夏商周传统,以及河南民间文化的传统,都应该在国画里有所体现,这样会使得我们的国画样式更多元。
岳洁琼:从策展角度看,这个展览分了四个板块,现实题材板块占比较大,相比之下,人文自然及历史题材的板块占比还可以加强。河南有很多的人文景观,如禹王台、二程故里、伏羲始祖庙等是许多人不了解的。靳尚谊曾说最早期的美术要好用,现代主义阶段是好看,到了当代美术要好玩。我觉得今天的展览好用、好看都做到了,是不是可以在展陈方式上有更新的结合。比如说一进来就可以听到黄河的咆哮,希望有“声光电”的作品在展厅里出现……这个主题是需要持续打造的,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艺术形式、样式呈现。
于洋:中原画风的提出是从大文化的角度着眼,没有谈画派,凸显源流、含意,也有整体的文化身份界定,是很好的提法。画风一要有整合、二要有建构、三要有孵化。整合主要是对于豫籍名家的历史和现实的梳理,包括打造高峰的意识、打造代表人物的意识。建构体系,总体特点是什么,对画风进行界定和描述。孵化是对中青年艺术家的培养、培育和引领。
王颖生:“中原风、黄河魂”是精神上的追求,一群河南人画河南的故事,自觉不自觉地在作品中都有这种展现。例如,王宏剑画的《太行山》《阳关三叠》《函谷关》等作品,可能不一定具体是河南哪座大山大川,而是以河南人的情感去描绘河南的故事,去表现河南的风土人情、表现万物,这特别重要。黄河是永远的主题,“中原风”的提法非常明确,追求也很好,但中原画风真正做得扎实更重要,这关键还需要艺术家们把内在的功夫做到位。
王宏剑:作为一位创作家和画家首先是自我,第二是自我所处的时代,第三是地域和民族,第四是艺术,第五是人类史,这五种都吻合,作品一定会永垂不朽。作为河南人,不管怎么落后、怎么进步,跟地球所有的任何一个点都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河南艺术家要有自信。另外,我们还要练好基本功,基本功包括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对历史的判断以及对宇宙法则的认知等等,需要一生的感悟、学习和努力。
吴洪亮:这个展览气象很正,有两个指向,一是具象的,有宏大叙事的作品,也有小处着眼的作品,但小切口的作品依然有比较大的气象,画得很精到。整体的展览从画的本体来说,很到位、很扎实。展览中也有一部分是抽象的实践,同样重视气象。因为河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人文能量,作品无论具象还是抽象都不应该是纯粹讲故事、体现纯粹视觉敏感,而是要有更深层的艺术内在逻辑的展现。
席卫权:中原画风的概念讨论已久,虽然有争议,但基本上已经深入人心,做到了团队意识的加强,人员、思想等方面的铺陈。目前,中原画界要把未来工作做实、做细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学术的引领。我们要透过所谓对历史文脉的表面理解,去探讨这些概念的实在。
李明:中原画风今后要从实践创作和理论建设两方面走,相对创作而言,河南在理论上更需要加强。我们下一步要注意美术理论研究和整体文艺理论素养的提升,能够真正地两条腿走路,使建构“中原画风”的朋友们成为真正有实力、有影响的创作群体、文化群体。
任军伟:中原画风的确立和建构,一方面是遵循了艺术发展的规律,水到渠成;另一方面也有一种自觉的追求意识,有自觉与全国各地艺术同质化趋势相区别的决然心态,更有彰显以黄河母题为依托的画派建构的努力。通过这次进京展览,及之前举办的中原画风全国巡展,可能意味着中原画风这种艺术谱系正在进一步形成与成熟。
尚辉(主持人):这次展览在某种意义上是对黄河历史、文脉尤其是对“黄河”地域当下现实的一种表现,让我们对河南近几年美术发展有了一个全面认识。展览里有两个传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第一是写实主义的传统。靳尚谊、王宏剑、丁昆、石二军、朱旭红等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来自河南的艺术家,他们的油画聚焦于城市农民工、底层人民生活,以写实语言的表现形式,强调深度感和塑造性,表现特别突出。第二个是写意传统,从陈钰铭、张江舟、马国强等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写意人物画所表现出的现实生活深度以及那种场景感和群体人物所形成的社会景观,让我们对河南当代人文发展状态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们都知道河南有“中原画风”,中原画风缘自于荆浩所创作的山水画传统,凸显对人文自然景观的表现。展览中可以看到像李明、化建国、桂行创等人的作品,表现以嵩山、太行山脉、黄淮平原为代表的大山大水,在作品中试图把形式语言和山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追求象征性,这些都是我们审视当下河南美术创作和中原画风的一个很好的取样。■
展览开幕式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