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耕织图》中始终如一的“牛”

日期:2021-02-15 20:57:28 来源:中国美术报

收藏 >历代《耕织图》中始终如一的“牛”

中华以农事开国,历代封建帝王无不以农桑为天下之本,为了表明自己重视农桑的治国态度,“耕织图”就成为历代皇帝所提倡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而牛则是《耕织图》中不可或缺的主角。

提起《耕织图》,就不得不提南宋绍兴年间的一个县令楼璹。当时的统治者宋高宗赵构进学重视农桑,楼璹在任职县令期间,也认识到耕种和纺织的重要性,深觉从事耕种和纺织的百姓很辛苦,就开始绘制《耕织图》。

为了真实、准确地再现农人的耕织场景,楼璹跑遍周边的乡镇和村庄,深入田间地角,出入农家,与当地有经验的农夫蚕妇研讨种田、植桑、织帛等经验技术与方法,并通过以诗配画的方式,系统描绘了江南地区耕作与蚕织的工序和技术。

狩野永纳刊本《耕织图》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因时代久远,楼璹所绘的《耕织图》现已失传,据研究,现美国国会图书馆藏的一部日本延宝四年(1676年)狩野永纳刊本《耕织图》,是可考证楼璹《耕织图》最早的刻本。 

随后,这本农业科普画册就被呈现给了皇帝,高宗看后非常高兴,对其称赞有加,同时,他还将《耕织图》作为后宫间接了解农村、农业生活的一个“样本”,一时朝野传诵,全国各地也开始绘制《耕织图》,从而引发了一次“耕织图”的高潮。

南宋以后,许多画家也纷纷以此为范本不断改编、临摹了多种内容大致相同而风格各异的《耕织图》,例如元代程棨绘制的《耕织图》。

传元代程棨摹楼璹《耕织图》绘本 赛克勒美术馆藏 

到了清代,“耕织图”更是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他们都对《耕织图》钟情有加。

康熙三十五年刊刻发行的《康熙御制耕织图》 朱印刊本(玺为朱印)   


 清乾隆刊刻发行的“耕织图” 朱蓝套印本(此本是由康熙三十五年御制耕织图缩摹而成)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圣祖南巡,江南人士纷纷将珍贵藏书进献给康熙阅览,其中就有南宋楼璹创作的《耕织图》。当时康熙看到这本书后龙颜大悦,并感恤农夫、织女的苦寒劳作,遂命宫廷画师焦秉贞,以楼璹的《耕织图》为蓝本,重新绘制。而他则亲自担任这本书的文字作者,为耕作和纺织创作了23首诗歌,焦秉贞则采用中国画技法和西洋透视法相结合的方式为诗歌配图。及至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御制耕织图》由内府刊刻发行,成为历代《耕织图》中极具盛名、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作品,更是中国古代版画史上一部传世经典。

《康熙御制耕织图》也直接引领了“耕织图”的第二次风骚,随后,全国各地竞相效仿,出现了各类模仿“耕织图”内容与形式的作品。

陈枚绘《耕织图》

康熙晚年,还是皇四子胤禛的雍正命宫廷画师以《康熙御制耕织图》为蓝本,摹绘了一套耕织图进献父皇。非常有意思的是,这套图中,雍正别出心裁地让画师以自己和妻子、孩子为原型,分别画成图中的农夫织妇,他们身着汉服、拿起农具,在田间地头cosplay了一场田园秀。


海外翻刻的石版套色“耕织图”

这套石板套色耕织图是由海外翻刻的“耕织图”精品,来自尼德兰莱顿地区,由Pieter Willem Marinus Trap(1821-1905年)制作,原本收录于《Internationales Archivfur Ethnosraphie(国际民族档案志)》第十卷。描绘的是每年正月,皇帝率领文武百官于先农坛亲耕籍田的祭祀活动。籍田即“一亩三分地”,由皇帝左手扶犁,右手执鞭,以示重农。

虽然有人评价这件作品有“作秀”之嫌,但雍正并没有辜负康熙农桑为本的期望。以亲耕籍田为例,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典礼,清代皇帝在孟春时节,都会带领王公大臣到先农坛祭祀神农,然后行耕籍之礼。典礼当天,首先由赞礼官将所需的农具、耕牛、种子备好,然后由皇帝亲自扶犁,鞭策耕牛耕田,三推三反之后,皇帝登上观耕台,看着王公大臣们依次耕田。而这些由皇帝耕种的田地所收获的粮食,将被用于祭祀。

皇帝亲耕反映了历代帝王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而当政十三年的雍正,曾经十二次到先农坛祭祀,亲耕籍田。由此可见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冷枚绘《耕织图》

乾隆三十四年勒石拓本而成的“耕织图” 清宫画院据元代程棨本耕织图翻刻而成

爷爷和父亲都干过的事,乾隆自然也要排队跟上,他曾命宫廷画家也绘制过“耕织图”,此外,乾隆还在现实生活中建造了一幅“活”的“耕织图画”。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把清漪园(颐和园)的一处富有田园风光的景色命名为“耕织图”,并命人将宫中所藏元代程棨摹楼璹的《耕织图诗》,以阴刻手法,镶嵌在清漪园“耕织图”景区玉河斋前的左右廊壁的石刻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23方耕织图石刻就是当时的成果。

编辑: 方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