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特有的汉字书写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人在满足汉字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其艺术的品质,使其逐步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熊秉 明亦称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自本期开始,《中国美术报》开设“书法讲堂”栏目,以时代为序,向读者详解汉字在使用和传播的过程中如何走向书法?古人如 何发现并且形成汉字书写的艺术品质?各时期的书体式样和代表书风又有哪些复杂而微妙的形象与意义?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使用的文字,主要指契刻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其功能主要是用于占卜。其发现至今虽刚过双甲子,但早已被写进书法史,无论哪一本书法史著作,均从甲骨文书法开始叙述。甲骨文的书写和入印,也已延续了百年之久。一种湮灭3500余年的文字,为何在重新发现之后迅速成为民国以来书法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何激起我们的好古之心?我们需要穿越时间,重回百余年前、重回3500年前。
甲骨文拓片
甲骨文为何在西周初年之后逐渐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以至于东汉许慎的古文字字典完全没有甲骨文的影子。甲骨文距今至少有3500年的历史,虽然先周和西周早期亦有甲骨文的发现,但随着武王灭商和周定都镐京,周人改甲骨占卜为周易卜筮,同时青铜铭文全面取代甲骨文,甲骨文逐渐湮灭在历史尘埃之中。
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在撰述《史记》时已经注意到龟甲占卜的古老来源,所以拟写一篇《龟策列传》,然当时司马迁对已经失传千年之久的巫术已无法了解,所以只写了一篇序言,褚少孙补充时,抄录了宫廷档案中关于卜筮的数据,这些数据应当是用于解读甲骨上裂纹的知识,这些数据在当时就难以解读,至今仍无法破译。
可见,甲骨文在西周初年就渐渐隐没,随着甲骨占卜术的失传,其历史只在少数典籍的记录中若隐若现地保留着痕迹,秦汉以后的两千年书法史再没有了甲骨文的身影,历史就这样轻轻翻过两千多年。
甲骨文拓片
1899年,古董商人携有字甲骨至京,王懿荣判定甲骨上所刻为古文字,便以重金收购,此为甲骨文发现之肇始。然世事难料,第二年的庚子之变,王懿荣殉国,其甲骨文收藏事业戛然而止。
1902年,王懿荣后人将所藏近千片甲骨悉数售予刘鹗,也算是物有所归。刘鹗是《老残游记》的作者,他对甲骨文的收藏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共得五千余片,并在罗振玉的协助下选拓1058片,于1903年以石印出版了《铁云藏龟》。这是甲骨文发现以来第一次以拓片的形式公诸于世,同时也具有甲骨文书法模板的功能。
罗振玉肖像(1866——1940年)
此后,罗振玉加入到甲骨文收藏的行列,并且推动了其学术化、书法化的进程,成为甲骨文书法形成的核心人物。罗振玉不仅通过古董商购买甲骨,还探寻到甲骨出土地殷墟并实地考察收购,先后得甲骨三万多片,成为甲骨收藏史上的第一人。在广泛收藏甲骨及甲骨拓片的基础上,罗振玉先后编印了《殷墟书契》(1911年)、《殷墟书契菁华》(1914年)、《殷墟书契后编》(1916年)、《殷墟书契续编》(1933年),这一系列是殷墟考古发掘之外甲骨文著录的集大成之作。
甲骨文拓片
1917年,日本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加拿大明义士的《殷墟卜辞》等相继出版。1928年开始由中央研究院主持的殷墟发掘,开启了甲骨文科学发掘的时代。1936年发掘的甲骨坑一次出土甲骨文一万多片,数量和质量均属空前。1948年及之后由董作宾陆续编撰的《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即是中央研究院殷墟发掘成果的汇编,其信息的丰富性超越了金石学时代的著录。
在甲骨文字帖未成型之前,著录是传播甲骨文图像和拓片的主要途径,也是书家临摹的主要模板。
罗振玉在收藏著录出版甲骨文的同时,甲骨文的学术研究也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甲骨文识读和字典的编纂也开始展开。
1904年孙诒让的《契文举例》考得378字;1915年罗振玉撰《殷墟书契考释》,共考释485字,开考释甲骨文之先河;1920年王襄编《簠室殷契类纂》由天津博物院出版,收可识字873个,为第一部甲骨文字典;1923年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编》编得790字;1933年朱芳圃的《甲骨学文字编》收字845个;1935年孙海波所撰《甲骨文编》则广取学界之众长,为彼时甲骨文字典的集成。民国时期甲骨文字典的学术进展一直在持续中,大约准确识读的文字在500以上。此一时期的字典虽未完备,但已经给甲骨文在书法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罗振玉集殷墟文字楹帖书影(1923年)
罗振玉在收藏研究之余,颇喜染翰,于篆书用力尤勤,甲骨面世后,又受清代金石学书写出土铭文风气的影响,将小篆、金文的书写经验与甲骨文的研究实践相结合,开创了甲骨文书法的新天地。罗振玉的甲骨文书法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研究甲骨文中形成的摹录;一类是用书法的形式临摹甲骨文而成;一类是甲骨文集联。其甲骨文书法是为“合大小篆”观念的实践,总体章法疏朗,点画参用小篆和金文,温润典雅亦不失厚重,因之罗振玉成为甲骨文出土之后的第一位甲骨文书法名家。罗振玉除了个人的兴趣之外,还努力普及甲骨文书法,为应对清代对联书法盛行的局面,于1921年由贻安堂影印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收入罗振玉自撰联88幅,均为集字书写而成。此书不仅开创了甲骨集联的风气,也大大促进了甲骨文书法的普及。在罗振玉的促成之下,由章钰、高德鑫、王季烈、罗振玉共同编纂的《集殷墟文字楹帖汇编》于1927年出版,此书共收楹联420副。
罗振玉 甲骨文老寿文学七言联 纸本墨笔 130.7cm×32.7cm×2 浙江省博物馆藏
1928年,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丁仁的《商卜文集联(附诗)》则将集联进一步扩展为集诗,除了楹联222幅之外,收自撰诗30首,拓宽了甲骨文书法创作的范围。1938年还出版了《观山游水集卷》,共收自撰山水诗118首,并融合绘画、题跋等,蔚为大观。黄宾虹认为丁仁的集联、集诗能“临池引兴”,促进甲骨文书法在书画界的普及。可以说,丁仁是甲骨文发现后第二位甲骨文书法的名家,其虽非文字学家,却能好学不辍,创作众多甲骨文书法作品。其作品以书画相融、文质彬彬为特点,以尺牍书法的形态营造了精雅的气质,是以书画家的身份深入甲骨文书法的第一人。
丁仁肖像(1879年—1949)
秦文锦开创的上海艺苑真赏社,在民国期间以影印碑帖和集联闻名。在20世纪30年代,该社曾出版由叶尔恺撰句、秦文锦集字的《殷墟文字集联》,共107幅对联,并以黑底白字印刷,有类拓片,此书在书法领域亦颇具影响。
甲骨文书法自罗振玉开创之后,文字学家和书画名家涉猎渐多。其中叶玉森、丁佛言均涉猎文字学,同时精研甲骨文。叶玉森所书甲骨文在追求契刻意味的同时,加入了图案化和美术化的因素,虽未必高明,但也独具特色。丁佛言所写甲骨文则点画苍茫,自有一派浑古之气。
至于简经纶的甲骨文书印实践则另有一派气象,所书甲骨文点画圆厚,用笔变化多姿,形态自然生动,得甲骨文天然之趣。其甲骨入印则开印外求印的新局面,将甲骨文有机融入篆刻之中,不拘泥契刻原迹,而又浑然天成。
简经纶肖像(1888 -1950)
简经纶(1888-1950) 甲骨文集古七言诗轴 纸本墨笔 113cm×28.5cm 1937年作
在甲骨文入书入印不断进展的同时,甲骨文书法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甲骨文风格分类系统亦初步形成,做出这一贡献的是甲骨学家董作宾。1928年,董作宾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殷墟的考古发掘,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形成的基础,也是甲骨学转型的契机。董作宾融合金石学的传统,于1932年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了将殷墟时期所发现的甲骨文,结合书法的风格分为五个时期。1.雄伟期: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2.谨饬期: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3.颓靡期: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4.劲峭期: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5.严整期: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
董作宾肖像(1895-1963)
董作宾(1895-1963) 摹甲骨并题记轴 纸本硃砂墨笔,119.5cm×43cm 1960年作
此一方法主要来自殷墟考古的实践,但也适用其他途径所获甲骨文,对甲骨文书法的风格分类有着极大的影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讨论甲骨文书法风格多以此为依据。从今天的眼光看虽未必尽为合理,但在甲骨文发现三十多年,殷墟考古初创时期,就能有如此系统的风格分类,无疑是甲骨文书法法帖化的关键。
可以说,甲骨文自发现以来很快进入学者和书法家的视野,尤其是在罗振玉的深入研究和书法实践中迅速转化为书法的资源,在甲骨文图录、字典、临摹、创作、普及方面很快形成了令人振奋的局面。其后,众多学者和书画家参与其中,不断拓展甲骨文入书和入印的新天地。随着1928年殷墟考古发掘的进展,1932年董作宾提出甲骨文风格分类的五期说,将近四百年的甲骨文进行了初步的分类,为书法领域甲骨文字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以此为标志,甲骨文真正确立了其在民国以来书法领域中的地位。其后的近百年中,甲骨文书法继续书写着华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