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1955年生于天津,197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2年回天津美院国画系进修一年,2005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课程美术学研究班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高级访问学者班”。现为天津工艺美院中国画系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2012年应邀为中南海创作大型山水画《群峰沐朝阳》。
另有全国各大专业刊物以不同形式如:封面、封底等重点推介。有《中国画》《书画家》《国画家》《中国画典》《华夏典藏》《神州书画博览》《逸品鉴赏》《鉴赏收藏》《艺术英才》《艺术名家》《艺收藏》《国画收藏》《中国艺术经典一收藏》《神州书画博览》《中国美术》《当代中国画图史》《巅峰艺术》《环球艺术人物》《国珍品鉴》《中国画市场》《盛世书画》《文化》等。
教材出版:中央美术学院《高等中国美术院校教学范本——高杰系列作品》、吉林美术出版社《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高杰中国画作品集》、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高等艺术学院教学范本——高杰山水画作品》。
至今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网站均有专题报道。“中国美术家网”、“雅昌网”、“凤凰网”、“腾讯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艺术网”“中国收藏网”等。
腕底江山意象新,茫茫丘壑有诗魂
——记著名山水画家高杰
最近,在祖国首都北京,天津山水画家高杰先生引起了当今画界的一直关注,好评如潮。《中国画典》、《岁月有痕》、《艺术与繁荣》、《中国大画家》、《中国画》、《国画家》、《艺术收藏》、《鉴赏收藏》、《华夏典藏》、《中国艺术经典收藏》等中国书画界著名刊物,以及“中国网”、“人民艺术网”、“光明网”、“华夏艺术网”、“北京美术网”等媒体都连连刊载文章,推介高杰先生的山水画作品。
高杰先生是我的良师也是益友,他做人谨慎,待人谦恭,从不张扬,低调处世,凡是都让人三分,但对山水绘画则暗下苦功。四十年磨剑,靠自己勤奋努力,闯出了自己的中国画艺术的新天地。高杰先生现为天津工艺美院国画系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1955年出生,197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在校期间得益于孙奇峰先生、王颂余先生、白庚延先生、杨德树先生等多位恩师的精心指教,受益匪浅。后又得到了著名山水画家孙克刚先生、赵松涛先生,大写意画家梁琦先生的多方指教,眼界大有提高。2003年至2005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研究生课程班及中国画访问学者班。
高杰先生自幼喜爱绘画艺术,中国画大师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自小就是他心中的偶像。“我要做一个有出息的画家”是他孩童时代立下的誓言。靠着对中国画事业如痴如醉般的挚爱,靠着“悬梁刺股,闻鸡作画”的坚持和韧劲考入了天津美术学院,在77届毕业生里,高杰先生是年龄最小的“小弟弟”。在同届及后来毕业生中,已经出现了何家英、刘浩等享誉画坛的当代著名画家。高杰先生则当仁不让,奋力拼搏,多方求教,努力创作,在中国山水画的领域创造与实践,形成自己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
壮观雄浑、磅礴大气是高杰先生山水画的显著特点。纵观高杰先生山水画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大山的巍峨,大山的力量,大山的宏伟,大山的胸怀,大山的品德。“骨法”又作“骨气”,是中国画的专用术语,是指作为画中形象的骨干笔力。画家在传移摹写现实形象中,一定要给与所摹形象以某种意义,要将自己的感情即对某种物象而产生的感情直接从所摹形象中表达出来,高杰先生正是用一种对祖国河山的挚爱情感和满腔豪情加之对山水画本体的深刻理解和全面修养,才使得自己笔下的山川,风骨凛然,雄伟俊逸,一波三折,力透纸背,流畅如行云,凝重如古藤盘曲,轻松如闲庭信步,自由如鱼得水。《太行颂》、《悟道图》等作品,或俊秀、或苍茫、或飘逸、或浑然,但都画出了大山的气势,大山的神采,大山的灵魂。达到了抒发心胸,出神入化,气韵生动,一片神行的艺术境界。
留白灵动,变化无穷是高杰先生山水画作品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作为山水画艺术的高手,即擅长画山,更擅长画水。水蒸腾物色,水无形无色,而绘画恰恰是视觉艺术。通过留白来表现大千世界中水之万象。如何画好水?高杰先生下了异于常人的苦功。他认为,水,因动而灵、因动而势、因流而畅。灵则有神,势则气通,暢则韵致无穷。神灵气行,情致自生,连绵相传,势脉贯通,气韵自然生动。高杰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碧海惊涛》画的都是水势。整个画面,瀑布飞溅波澜汹涌,飞扬升腾气势雄伟。高杰正是用虚中含实,实中有虚,阴阳相济的中华传统辩证理念,以缥缈混沌的皴法,画出了瀑布的汹涌澎湃和万马奔腾的雄浑之势。把中国画技法的虚与实,气与韵处理得恰到好处,如无画水则情溢于水的真性情,是很难达到神往无穷之艺术境界的。
皴法多样,神韵贯通是高杰先生山水画技法的突出特色。中国山水画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画山水讲究皴法,皴法不娴熟画不出大山的气势和神韵。高杰先生在文化上继承了先人优秀传统的基因,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悟性,闯出了自己绘画技法的新天地。高杰先生的山水画皴法很难明确的归为哪一类。他的山水画主体构成既有披麻皴、解锁皴又有牛毛皴、斧劈皴、折带皴、乱柴皴、雨点皴等。更多的却是这些皴法的变化和融合。他的《家在杨柳岸畔》、《溪山消夏图》、《童年的记忆》、《太行秋韵》、《高原风情》、《悟道图》等作品,即可看到高杰先生山水画皴法的娴熟,也能看出他在山水画皴法上的融合与创新。高杰先生的山水画用力均衡如锥划沙,使人观后感到山与水都在动静之中,予观者以生机沛然的艺术享受。
巧用染法,色彩明快是高杰先生山水画艺术特色的另一亮点。他的山水画作品《两只蝴蝶》、《道法自然》、《清幽》和《高原格桑花》,都是用的不同的染法。以浓、淡、干、湿、凝、渍的变化,积染而不死板,淋漓而不臃肿,画出了中国画传统的“笔情墨趣”。高杰先生在山水画创作中努力追求的是苍茫厚重中不失灵动,轻灵缥缈间又不失厚重,色彩斑斓而不失传统底蕴。因此给人以赏心悦目,清新明快,大气厚重的欣赏欢娱。
高杰先生对自己在中国画之山水画绘画艺术上取得的成绩从不满足,他总是感到自己还年轻,艺术之路永无止境。他还要领悟,还要继续攀登。他认为先贤讲的“学无止境”是人生致理,只有当自己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领悟更高一层的画道。艺术的终极对决拼的不是技巧而是全方位的修养。不断的学习充电,远师古人,近师造化,是先生一直遵循的学习途径。拿起画具背起行囊,是他必修的课程。
南海之滨、雪域高原、巍巍太行、蒙古草原、黄土高坡等都留下了先生寻心悟道的足迹。用自己的第一手素材创作了大量的有异于他人的山水画作品。他常讲:在学习上要走两条线,纵向上要与历代的先贤对话请教、学习。横向上要在近现代的大家身上汲取营养壮大自己。因此业内及学术界人士普遍认为雄浑厚重,磅礴大气而又不失婉转,是高杰先生山水画的显著特点。他画的山崇高、巍峨、宏伟、雄强、坚韧、包容。他画的水致清、致静、致柔、致美、浩淼、壮阔、澎湃。这样自然流畅的艺术效果,是非修养全面的画家难以达到的高度。
高杰先生的作品曾获:“香港回归一周年全国书画展”银奖、“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金奖、新世纪中国山水画百家、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作品《万仙山》参加全国工笔画大展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12年应邀为中南海创作大幅山水画作品《群峰沐朝阳》,并有大量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及私人机构收藏。学术论文在《书画家》、《国画家》、《中国画》、《中国画典》、《中国大画家》等多家大型学术刊物上被发表。
天津美院著名史论学者、教授、艺术批评家,何延喆先生看过高杰的山水画作品后非常激动,即兴赋诗两首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腕底江山意象新,茫茫丘壑有诗魂。
融融行迹苍苍骨,造化钟神势吞吐。
二、万象峥嵘气浑沦,南风北韵汇一身。
停云舒卷惊涛怒,芳草斜晖禅悦心。
一鸣
2016年3月 天津
廪刚柔以变化——高杰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历来是古今画家寄托怀抱,抒发情感的载体。早在南北朝时,随着山水诗的盛行,山水画也开始发端。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认为,“山水质而有灵趣”,是“仁智之乐”。他说“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由于当时玄学盛行,直接影响了画家的创作观和审美观。自然山水和山水画都可起到“凝气怡身”的“畅神”作用。和宗炳同时的山水画家王微在他的《叙画》中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圭璋之琛,岂能仿否之哉!”可以看出,历来画家对山水之钟情。中国山水画历经千年之发展,名作迭出,群星璀璨,成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
在当代,山水画是在当代人的认识观的指导下,在当代的艺术情境中所发生的创作结果,这一结果就是于创作语言上的内涵式发展和艺术形式上的外延式融合。它给人鲜明的特征是即显示带有东方文化内涵的传统功力,又有现代形式感,尤其在水乳交融的艺术表达中,这种形式并非暴露出任何形迹和空间状态,而是寓许多感知的和不可名状的东西,它们游弋于水与墨、意与情中,体味着山水之莽苍,阐释着自己之审美观。
高杰山水画作品,就是这样的认识。他的笔墨有着严格的技术规范,但他对这些固有规范的组织和理解,则在他的山水语言的组织中有独特的形式显现。这体现着他对传统的理解掌握及新的当代观念的融合。因此,他的作品体现出的趣味也就不像一般玩弄笔墨技巧的人那样,流于轻率与空乏,而是处处于山水的厚重中透露出松灵。在山水的表现上,他是通过把所描绘的对象的主要结构和特征,先变成笔墨符号,再将其放入特定的空间关系的组合中来实现的,在不同的山水单元组合中,他大胆的跳离一般画家对自然场景雷同的平庸的先择,虽然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他只保留最能体现自己认识观念和审美水平的形象。因此,他的画面在保证了整体大关系的情况下,保证了对传统山水语言沿袭的情况下,在内在的形式内涵上,稳稳地走了一步。
笔墨的表现与时空的表现较好的通过对所描绘山水环境的处理上体现出来,是高杰山水画深度化的依据,其笔墨之所以做到雄浑而不含混,轻松而不轻率,正如他说的“用笔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要照顾到气魄”。这是对用笔控制和收敛的能力。观古今山水画,无论是北山的雄浑峻厚;还是南水的烟云缥缈,都赖于对笔墨的驾驭。“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化为用笔用墨,是为能刚柔相推,变化其中。像沈周山水,短笔圆皴,景象雄浑扩大,是刚。而董其昌则以泼墨米点之法,淋漓的渲染江南的灵秀之气,是柔。至于石涛,他说自己的笔墨之法“其势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翩跹排宕”。而具体运笔时,“随其婉转,消去猛气”,又有阳刚与阴柔的辩证关系。对于高杰来说,在运用笔墨时同样恪守着刚与柔的大势,但又对作品全局大意境的把握十分注意,在大意境中把握创作的立意,并在大意境语言的转达中,充分展示画面各个局部和笔墨矛盾的关系,利用局部的笔墨矛盾去强化和丰富整体的平静与和谐。
所以,高杰的画面中,笔墨成为他制造矛盾又化解矛盾的契机。但这种矛盾不是以冲突和刺激来显现的,而是凭借他的学识和修养,掌千山万水于尺幅间。观其画,让人如在心平气和中领略中国山水的精神。
山水在于气象,在于气势,在于气质。气氛如“子在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或云蒸霞蔚”。气势如“山如涛兮石如海,万里松风黛色开”。气质如“不做惊风怒霆战掣之状,而元气在含吐间”。而这一切都需要画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投入到大山大水的怀抱,体味自然万物的无穷变化和生生不息。尤其是当下,对艺术理解的多元化和创作上的多元化,使许多画家茫然而不知所措。那么,发展当代中国山水画,必须对传统进行再学习,对生活进行再认识,重新审视过去,敢于挪揄既有的思维定式,创造出有意义的新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