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好烧香

日期:2019-08-13 16:54:06 来源:中国美术报 

市场 >微雨好烧香

香有伽罗、檀芯、苏合、郁金,又有甘松、零陵、柏子、桂皮。

炎夏溽热,常于床边悬一枚香囊,内里搁的是从中药铺买回来的冰片、陈皮、紫苏、薄荷等药材,无非是自己中意的清凉气息。家附近的中药铺每回去都有两三个人在排队,我倒不急,因为我喜欢看前面的爷爷奶奶抓药,这个来半斤,那个来一两的,有的仔细对着药单子,有的早已稔熟于心,张口就来,很有趣。穿着白大褂的伙计在柜台上排好一溜儿牛皮纸,抄起戥子,回身打开一扇抽屉柜,抓一把药出来,一戥,正好,然后麻利地分倒在各张纸上,竟如潮汕人点茶一般疾速又均匀,遂而转身去开下一扇抽屉。待药配齐了,便逐包包起来。拎起牛皮纸,怎么着一窝角,一顿,四边一裹齐,就是结结实实的一包药了,看得人眼花缭乱。三五个药包摞在一起,用纸绳或塑料绳一捆,买药人接过来,从绳圈里一拎,得嘞。

看得入神,轮到我了。我把自己手写的香方往伙计面前一摊,伙计立马皱起眉:“藿香一两、牡丹皮半两、龙脑一钱……这么少,没法儿抓啊。”不得已只好每种香材都变为五倍的量,还只能单独包起来,回家自己用秤分量,往一处和。没享受到全套抓药服务,很不甘心。若是有朋友可以送就好了,缝五个香囊也不是什么难事,可惜数年前,大家对用香普遍谨慎,朋友们大多不理解,反而以宫斗剧为凭,担心地问个不停,还是不要自添烦恼的好。

1

【元】刘贯道?消夏图?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重屏内外,炉琴瓶石几榻书画果茶,读书人喜欢在自己“领地”里安放的文房什物应有尽有,香几上有印香炉、灰押、香箸等

做香囊要用自然发香的香材,右为末,彼此窨和,无需加热,香气萦萦仄仄,使人不察。衣橱里的熏衣香,男士西服口袋里的佩香,女生襦裙罗袄上坠着的香囊,与床帏悬挂香囊的用香原理亦同。

另有一种即刻解焦化郁的良方,焚起的青烟,隔火蒸起的香气,在夏季潮湿的天气里,与水气相激,盘桓不散,引人遐思。借陆放翁一言,“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

古人历来晓得雨中燃香的妙处。空气湿度加大,焚起的香烟较晴日润泽,留香时间更长。北宋“香痴”,也是和香高人黄庭坚,在写给香友苏轼的诗中说:“迎燕温风旎旎,润花小雨斑斑。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

洛中陈与义徙居外省后,忽忽觉年老,立于梧桐细雨的檐下,宋庭故园何所在,自己不得不客居他乡,钻研一些小门道,“小诗妨学道,微雨好烧香”,是悠悠无尽的长日。

我曾经有一个疑问,既然司香者人人尽知焚香听雨的妙处,为何凭中国文人爱玩的好兴致,至今尚未发明出一个闻香时喷云吐雾的装置,就像喝茶时摆设盆景,竹漏流水,营造山林逸趣那样。待读书日久,愈发觉察文人对香料的珍视,为此不惜降低周围一切的存在感。燃香手势不得花俏轻浮,动作不得过多,不得贪心,品香时多闻一吸都会被同行者嘲笑修养不足,衣着要朴素,香室也要素朴,不能养花,香席更不能插花,诸如此类云云,又怎会容忍如此刻意的角色设定。

明末吴兴世族董若雨,嗜好于湖上泛舟时品闻香气,临水被泽,烟减而气增。他甚至觉得点香过燥,发明了蒸香之法。以我粗粗略过的香史,先秦燔木生烟,燃萧祭礼,汉代开始香草混烧,唐代的香粉、香丸,宋元的篆香,明清的线香,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借由火源发香,从未有水的参与。以水炼香,近乎西方提取精油的步骤。

2

五代北宋越窑刻花卷草纹镂空香薰,1975年江苏常州武进区西林出土,现藏常州博物馆

在《非烟香法》一书中读到董若雨详细论证了蒸香容器的设计和效果。“焚萧不焚香,太古质不可复。焚香不蒸香,俗太躁,不可不革。蒸香之鬲高一寸二分,六分其鬲之高,以其一为之足,倍其足之高以为耳,三足双耳,银箔如纸,使鬲坐烈火,滴水平盈,其声如洪波急涛,或如笙簧,以香屑投之,游气清冷,氤氲太元,沉默简远,历落自然,藏神纳用,销煤灭烟,故名其香曰非烟之香,其鼎曰鼎。然所以遣恒香也。若遇奇香异等,必有蒸香之格。格以铜丝交错,为牕(窗)爻状。裁足幂鬲,水泛鬲中,引气转静。若香材旷绝上上,又撤格而用簟蒸香。簟式密织铜丝,如簟方二寸许,约束热性,汤不沸扬,香尤杳冥清微矣。”而董氏亦搜罗香材,逐一试验,并记录香型观感,写成“众香评”,可谓一丝不苟。书载说董“性嗜雨,嗜梦,嗜书,嗜非烟香”。

明亡后,董若雨在苏州灵岩寺剃度,其人远遁江湖,广研众家学问,蒸香一说下文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奉行者寥寥便可知。或许与燃香之俗不合,见离于零落无定的士人生活;或许是人们并不需要如此繁琐的方法,湖舟消夏过,小园安榻眠,旁置香几,一样可以有水汽拂面。拥炉而坐,拨尽寒灰,中国数千年用香方式的最后一次新尝试,就这么不了了之。

3

【清】冷枚?春闺倦读图?天津市博物馆藏

香几上的印香炉、灰押、香箸是文房必备品

与中国用香以日常使用为重,以闻香、辅助修行为重相左,东瀛用香朝着点香法式、精神锤炼的方向积重难返。

某年深秋,参加一场香学老师主持的日本香会。

香炭置于石棉香网上,用点火机喷火灼烧,缓缓焚透,表面结出淡淡的黄。捣松香灰,中心掏出小洞,以火箸夹小炭,落入香灰孔洞,再轻轻覆以香灰,用火箸的细尖从香炉内缘向中心拨灰,慢慢堆起一个小火山。

以灰押稍稍压实香灰,成45度坡度的火山形。每一圈都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不可怠慢,无有差池。羽帚将炉边香灰拂入炉内。香箸从火山最高点向下扎入,触香炭而止,是为开出活炭透气的天窗。

云母片用云母夹夹起,护手覆于香炭开孔上。火候不到则发香不足;过烫沉香起烟,便不能用了,所以在请出主角香材之前,必须以手试温。

平展包裹香木的香纸,左手大拇指和小指从两侧压平香纸,右手用香箸夹起等待已久的沉香木。香品在香会开始前即已选定,纳于香袋内,袋口结绳花。不同绳花有不同含义,告诉人们香袋中有沉香片的绳花结成一字形,似一道山峰亘守香袋前,赋名“横封式”。

香木珍稀,凡司香者皆宝之,每次切刮一点点,喻为“马尾蚊足”。待香木安安稳稳卧在云母上,香主出香,香客们便在“先失礼了”“您先请”的一番客套后,开始正式品香。

除去香会开始前,主客施礼还礼,客人要恭维今日香会主题如何切合节令,香室布置如何古朴清雅,香会结束后大家喝茶吃点心,可以稍微放松地讨论方才得失,在行香的过程中,是不可以随意讲话的,多数时候静默无语,香气才是主角。无论香主抑或香客,似有一个剧本,每个人只能说剧本上的台词,而这份剧本已经延续了数百年。

那日香会的主题是菊花,组香出典为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古代菊花花茎纤细,完全不似今天以肥料催长的菊花鲜花,因此缘故,常见菊花依傍篱笆生长。一炉“菊花香”,两炉“篱笆香”,香客闻香后在怀纸上猜香,写下或早菊,或重阳,或残菊的答案,署上名字即可。

怀纸按座次摞进漆盘,最终传回香主手上。执笔人将答案逐一誊抄在香会记上,最终由香主揭晓答案,答对者名下以红笔标注“叶”,取一致、和谐之意。香会记是很重要的文字记录,上面还记有香会主题、年月、地点、出典。可惜香会记依例只赠与答对客人中最德高望重或最年长的那一位,我从未得到过。

答案是残菊。我扶腮喃喃雀跃:“猜对了!”老师闻声转向我,“不可以这样讲,你的语气很不好”。我怔怔的,臊得慌。

结香对于树来说,是很痛苦、很残忍的过程,但人类喜欢,便一味索取,在树身上划出密布的伤痕,坐待岁月赋予收成。今天这三片沉香完成了自己全部的使命,在生命的终点把一身好香毫无保留散发出来,供我们享用。我们的关注点应在赞美香材,并以香之德检省己身,这也是香会的意义所在,而非为一时一刻的得胜沾沾自喜。

对形式的计较永无止境,但形式若不能成为内容的襄助,便只好成为负累。我并不排斥仪式,任何动作只有重复训练为固定的模式,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摒除犹豫和慌乱对最终所呈现结果的影响。香乃至洁净之物,人们对于司香程式的耽溺,乐此不疲地一条一条叠加上去,几乎成了一本法典,大概也是为了保全香之真味。

4

错金博山炉 西汉时期 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只是沁在中国古人骨子里的香,没有这么紧张,是一件轻松的事。同样是用隔火熏香的方式赏单品沉香,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里描述的完全是另一种氛围。冒辟疆与董小宛在水绘园的香阁,细品一种名为“横隔沉”的沉水香,以砂片隔火,使不见烟,“久蒸衾枕间,和以肌香,甜艳非常,梦魂俱适”。

屠隆在《考槃馀事》中的一段话,常被爱香人引作香事最精彩的总结:“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搨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薰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伏案之人,深受香之恩惠,虽无福检验红袖添香或庭中对月焚香的妙处,至少远辟睡魔,解忧清心,香是完全做得到的。

年年苦夏为空调所扰,一阵冷风荡过,气凝息滞,筋骨尽催,不消一刻便手脚冰凉,很不舒服。夏天里温书,很是要想一些旁的消暑办法。下了避日的纱帘,用电香炉点些醒神的香丸。还可以暂借平日里泡茶的浅阔茶盘,贮七分水,用剑山插些香蒲、睡莲,再堆几枚卵石,余出水面,佯装溪畔。逼自己不去想冷饮,渴了就喝热茶,翻几页书,匀杯里的茶已饮尽,薄汗浸了裙衫,轻摇小扇,一时也有白日升仙的清凉畅快。应了词中所唱:“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炎蒸窗牖气初刚。无计遣兹长昼也,茗碗炉香。”

窗外蝉嘶如雨,唱的是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抱琴弹向月明中。香袅金猊动,人在蓬莱第几宫。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