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此潜书画有感

日期:2018-11-29 16:30:10 来源:卓克艺术网

名家 >读张此潜书画有感

读张此潜书画有感

中国旅法著名画家、法国国家美术院院士、世界当代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朱德群先生以94岁高龄,几天前与世长辞。在中国和世界美术史上,留下了无可磨灭的里程碑式的历史成就。通过吴冠中先生的介绍,在1980年,我初到美国时,朱老以国际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的推荐信,使我以第一优先的资格取得在美国的永久居留权。20世纪90年代,我与朱老前后为上海大剧院创作大型壁画,有机会在上海见到朱老,他的风采和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

记得朱老告诉我,他是安徽萧县人。那正是号称“中国书画之乡”

的风水宝地,可谓人杰地灵,人材辈出。5年前,我参加简繁在安徽家乡的个展,初次接触了不少安徽的画家,其中就有张此潜,他也是安徽萧县人,据说与朱德群先生的家不过仅隔数里而相邻。他的大伯张伯英老前辈更是书坛泰斗,家学可谓源远流长。初次接触,他名字中的“潜”字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比他虚长二十年有多,加上我的一点虚名,几十年来,见过的中青年画家绝不少于数千之众,其中当然不乏有才之士。潜:潜质。悟:悟性。这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张此潜两者兼备。看其人质朴、谦和、憨厚、笑容可掬。又见其书画,则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正是他名字中的这个“潜”字。这位充满了潜质、潜力的张此潜,五年来画艺突飞猛进。他好学求变,悟性极高,可谓一点就通,由点及面,举一反三。在水墨花鸟领域,在水与色的运用上,已日渐突显了他的个人风格与灵气。

在这个文化界物欲横流,虚夸浮躁,众多画家一味的重复自己,只求数量,换取高额金钱的现实中,此潜忠于艺术,坚持不断探索的态度,实属难能可贵。任何艺术家都无法回避历史的考验。应当清醒地看清历史的潮流,首先更应当清醒地看清自己。

美国伟大的文学家海明威死前留下的墓志铭:“我一生都是活着写作的,现在请原谅我,站不起来了!”他的文学生涯,顶天立地,一直处于高度清醒的状态。这句警言如棒喝,时时敲打着我!文学绝不是一堆漂亮词藻的组合,不是文字堆砌的游戏,那是活脱脱的生命,是灵与肉的真实写照。绘画也绝不是各种技法的卖弄,从前人的风格、技法中,绝不可能引发出属于你自己的风格和独特的技法。个人风格的产生,是无限忠实于自己内在精神、感受的结果。取决于内在心灵的丰富、独特的感觉,在视觉领域,当你对造型、结构、构图、笔墨、色彩等等组成绘画的因素,都产生了独特的、与古今中外其他艺术家绝然不同的个人感受,这才是个人风格产生的内在根基。有里才有外,当你想尽一切古今中外的技法,都还不能表现你的独到的感受,当你挣扎突破重重的困境,脱颖而出,一个无人可以取代的个人风格才能真正出现,并立足画坛。

石涛讲过:“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初级阶段。“无法之法,始为至法”是作画的高级阶段,进而可达“法无定相,气概成章”!明代董其昌提出 “自然”说,并首次提出了笔墨自身的艺术价值,开创了文人画的一片新天地。到了清代,石涛看了八大山人的画,指着苍天说:“上有天然!”那是天人合一,艺术的最高境界。“八大”代表了中国文人画的顶峰,看他的画,如有天助,信手拈来,水到渠成,天然凑拍,无迹可寻,无法可证,无人可及。难怪石涛高呼:“淋漓千古!”

人生苦短。艺坛芸芸众生熙熙攘攘而来,又熙熙攘攘而去,在当今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让许多心灵蒙上了过多的尘垢,许多艺术家心灵的清泉日趋干涸……信手写来,似乎与为此潜书画作序,离得太远。但并不远,这正是我对此潜所抱有的期待。

2013年3月,中国美术院、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在黄山徽州文化园举办了“张此潜画展”,引起了画坛广泛的关注。许多著名的艺术家、评论家云集黄山,出席画展开幕式,并纷纷致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是此潜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高潮。随之而来收藏家的订单接踵而至,画的价格也日渐高涨,这一切无可非议,是属于自然现象。我相信并希望,此潜能一如既往,潜心学艺,不求数量,有感而画,精益求精。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悟性,创建并完善自己的个人风格,此潜一定可以独树一帜,而立足画坛。


                                丁绍光

                         2014年4月10日于上海

(注: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长、美国世界美术家联盟首任主席、世界艺术大师)


编辑: 许可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