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廖奔,笔名向远方,号南阳惊牛翁。戏曲与文化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后。先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出版《中国戏曲发展史》等著作30余种,主编“蓦然回首丛书”等数十种,发表论文、散文、杂文、诗歌、剧本、词赋六七百篇(首)。先后获得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田汉戏剧理论奖等奖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习书,衷情二王,法兼黄米,博采众收,风格大气老苍、秀丽飘逸,作品经常参加各种全国性和国际性展览,被众多美术馆和权威机构收藏,在自然胜地、道观佛寺刻碑立匾。
大气酣畅 意远情长
——廖奔先生书法作品赏析
杨 克
廖奔先生是著名学者,长期潜心研习华夏古文化,遨游于书法海洋之中,逐步形成了“气势开张,纵横奔放,超脱雄奇,意韵深长”的独特书风。廖奔先生的书法创作,有机地将中国文字的象形、会意融入行草之中,从容大气,苍峻峥嵘,充盈着一股强烈的浩然正气。
观廖奔先生的书法作品,大处苍劲有力,小处灵动有余, 有如观大将金戈铁马气吞山河之气概,又如观高崖之清峻疏朗和淙淙溪流之赏心悦目,令人击节赞叹。
一、坚守传统师古不拘
廖奔先生与书法有着不可开解之缘。多年来,他一直勤 学苦练,临帖不辍。他深知传统是学习书法的基础,一头扎 进去,花费了大量时间研习各种法书和法帖。从他的书写可以看出他曾对颜真卿的楷书、二王的行书、米芾和黄庭坚都下过功夫, 并对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怀素的《自叙帖》、米芾的《蜀素帖》等历代名帖进行了反复临摹,养成了正统的书写习惯,学会了从古人中汲取众家之长,巧妙地与自己的心得体会熔为一炉,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
他善用中锋和侧锋,既有米芾的古拙怪异,也有王体的清秀飘逸,又能捕捉到颜真卿的庄重古朴。如他的书法作品《杜甫诗》《王维·终南山五律》《辛弃疾·破阵子》和《陈毅诗》中的基本笔画线条,力求生动美妙的形象,达到与自然之物象融为一体的妙境:横笔如千里阵云,隐隐逸逸却着实有力;竖笔又似高峰坠石,干脆利落而力透纸背;还有的笔画像陆断犀象、万岁枯藤 ……大气酣畅、墨气淋漓,鲜活跳跃并充满动感,不但反映了书家起伏的情感,也冲击了观者的视觉神经,激发了其审美情感。
二、问道本真 书艺寓情
从艺术发展史来看,书法与国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国学修养”,应该包括古典文学(吟诗作对)及其他传统艺术修养(音乐、绘画等门类)、传统哲学 修养、个人涵养修炼等元素,这些廖奔先生多有心得。故而书法对他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字体的书写,而是回归了生命的本源,是“尊道贵德”的体现,同时也是还原了汉字的本质属性,让每一个字符都能找回属于它的“位置”形态。由此可见,摆脱书法创作的实用功利目的,是廖奔先生一贯秉承的创作理念。
他以情感为中介,力图让书法创作从感性形式的体味提升到人的生命自由相联系的境界中来。如他的书法作品《春 江花月夜》,就是他自身素养、审美理想、社会阅历、创作 背景的综合体现,读之令读者沉浸在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意境中,再加上线条的粗细长短、笔墨的干湿浓淡的优美组合,更使作品形神兼备,入妙通灵。又如毛泽东诗词、《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三国演义开篇词》等,均恰到好处地寄托了他内心深处激越豪迈的情怀。《念奴娇·赤壁怀古 》的浩然大气、《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博大胸怀、《陈毅诗》的大气凛然,廖奔先生均以书法传神其内容,使人读之深感震撼。
廖奔先生的书法题材广泛,而且书体各具个性和表现力。他的书法创作既有深思熟虑之作,也有即兴的激情挥毫。后者凭借于直觉灵感、情感强度和张力,受理性羁绊小,渲泻自然,情真意切。虽然身处繁华闹市,但他依然保持了儒雅、清正的书写品格,作品洋溢着一种飘逸、 灵动的清气。例如韦应物《滁州西涧》、李清照《如梦令》、李白《菩萨蛮》的清静与淡泊,明显地透示出清幽、淡远、空灵的人生境界,以文字传达了一个浮梦流尘中与众不同的自我。
廖奔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后,曾长期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担任领导职务,对戏剧戏曲学科术有专攻,对其他门类文学艺术创作也具有很高的鉴赏力。任何艺术的本质都是触类旁通的,廖奔先生在博览其他艺术门类精华之余,又促进了书艺的进步,从而使他书写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格调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我诚挚地祝愿廖奔先生的书法艺术一路走来,翰墨飘香。
(作者为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
书家品艺
一、李铎:书法要有文学底蕴
廖奔先生我很早就认识了,知道他是著名的作家、文学家、戏曲研究家,他的文学底蕴很深。学习书法要有文学底蕴,字外功夫很重要,没有这个功夫很难提高。
从他的书法作品看,平时临帖临得很多,临得很深,特别对米(芾)的、黄(庭坚)的东西,很用心,字里行间容纳很多米和黄的用笔特点、结构特点,所以字写出来,一个是很奔放,廖“奔”嘛。
字写出来一个一个死死的呆在那,就没有多大意思。字要奔放,奔放就是一种活,一种活力的表现。字源于象形,现代已经脱离了象形,但是依然有象形的影子,是方块字,不同的字有不同的结体形态,不同的结体形态给人以不同的艺术形象的印象。有的字像坐那,有的字像弯腰,有的字像前进,有的字像高扬……等等,给人感觉是很活的。他的字写出来是奔放的,是活的,活的东西都有精血。
第二个是遒劲。字是由不同的笔法构成的,写这一笔、这一划时,有狠力用进去,赋予这个笔以力量、以骨力。就像一匹马,四肢伸展开来特别有骨力,不会像是肥猫。你看徐悲鸿画马,显示出来一种力度。
再就是俊秀。写出字来不能胡呲八岔,就像画出来的画跟猛张飞似的,那几年全是这种画法。
还得有文气,得有内涵、有内在的东西。他的书法给人感觉很清秀、很文气、很俊秀,所以很耐看。有的字挂起来,你到跟前一走一瞥就过去了,没有什么特色。有的字到跟前看一看,哎,还想看一看,再仔细看一看,一看三回头,有看头、有嚼头、有韵味,就是好字。所以我说他的书法发展前景很可观,祝他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欧阳中石:书法要遵古求新
我和廖奔先生是老朋友了。原来光知道他是戏曲学者,是戏上的朋友,没想到他写字也写这么好。而且,关键是他笔法很好,了不起,出我意料。看了他的书法行书,可概括为“酣畅”二字。我突出的感觉是,行笔酣畅,受过严格的训练。关键是遵古法,又符合时代的要求,融化了古代的、现代的内涵,古新都出现了。所以我看了感慨很深:这字怎么能写成这样呢?为了表达心意,我为他写了八个字:“笔行酣畅,融化古新。”落款为:“廖奔先生书作读后得句。”
三、张海:神融气畅 会古通今
最近集中看了廖奔先生一批书法作品,印象很深刻。如果用简单的几个字来表示,就是四句话:心手双畅,法古求新,潇洒俊逸,返朴归真。
所谓心手双畅,作为一个书家创作时的状态,要心到、手到,按孙过庭的说法就是“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廖奔先生之所以能达到这个境界,与他长期以来崇尚经典、学法古人有关。据我所知,他把历代大家行草的代表作品基本上都临摹了,当然主要是受怀素的《自序帖》、米芾的《蜀素帖》等影响比较大。他宗法古人,学习古人经典,现在已经形成自己书法的风格,即潇洒俊逸、典雅伟岸,字写得非常阳光,不是畏畏缩缩的。
当然作为衡量草书的基本标准,除了写得心手双畅、比较流动以外,他还能够动中有静,这是比较难的,所以他除了潇洒俊逸以外,又能返朴归真。返朴归真是潇洒俊逸的又一次升华,已经不是继承的问题了,而是学识问题了。廖奔先生既是理论家,又是戏剧家,而且诗词曲赋都成就很高。正是由于这些学术的支撑,所以他书法达到比较高的造诣。当然,仅仅有学术素养,远不能够成为书法家。但书法家又必须有足够的学术素养作为支撑。如果没有学术素养的支撑,他可能会写字,可能成为书家,但是肯定飞不高也跳不远。廖奔先生恰恰能在技法和文化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于是达到了现在的成绩。
廖奔先生工作很忙,能够把书法作为爱好坚持下来,一个是不容易,另外坚持下来也不一定都能达到这种水平。至于他草书中间表现的个性、章法的变化无常,还需再去仔细研究分析。总的来说,按草书批评的几条标准衡量,廖奔先生已经娴熟掌握了技法。因此我给他写了八个字:“神融气畅,会古通今。”
俊逸奔放抒情怀
——读廖奔先生书法作品
钱念孙
近日品读廖奔的一批书法作品,仿佛跳出每日沉闷的庸常生活,步入旷野山林观看夏云奇峰之变,其俊逸奔放、酣畅淋漓的神采,如飞瀑扑面、清风入怀,让人心驰神怡。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廖奔,幼年曾对柳公权、欧阳询楷书做过基础功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对当时流行的魏碑书体下过功夫。在上大学、读博士以及随后埋头做学问的忙碌岁月里,虽然他没有完全放下毛笔而时有所为,但中国戏曲史研究等浩瀚的学术工程让他无法心存旁骛。至人生中年,他从中国艺术研究院调至中国文联工作,身处每日与众多书画家接触的环境中,童年养成的书法兴趣在他心中燃烧起来,让他欲罢不能。于是他重新拿起毛笔,寒来暑往,深夜清旦,他一直在书法苑囿里深耕细作。
多年修行,廖奔的书法在圈内外声誉鹊起。他濡墨挥毫,以行草书为主,并立足一家之法而深入为之,兼采多家之长化入其中。他在中国书法这座名山大川里探幽揽胜,对王羲之父子构筑的奇峰异谷、颜真卿及唐代诸家搭建的亭台轩榭,都曾驻足欣赏,于宋人之书,尤其是米芾的行草书更是一见倾心。他觉得米字开朗、率真、活泼、奔放,富有美感且直抒胸臆,比较适合自己的性情和趣味,于是心追手摹,临池不辍,作品呈现出米书的绰约风姿,也或多或少地融入自己的情趣性格,伴以吸收多家法书精华,在攀登书法高峰的征途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康有为曾比较唐、宋两朝书法的特点:“唐言结构,宋尚意趣。”米芾在“宋四家”中虽年岁并不靠前,但不少有识者认为其书法意趣自当高出一筹。米芾的书法有着深厚的“集古字”功底,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苏轼对他的书法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评价。“风樯阵马”,是说其书法体势骏疾,飘逸超迈;“沉着痛快”,是指其跌宕飞扬之中又守得住阵脚,大有“从心所欲不逾矩”之概。
当然米书有其长亦有其短。他说自己作书是“刷字”,是指其字在笔法上中锋直下,干脆利落,但也隐含着内蕴不足,过于直露之偏弊。黄庭坚说其“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亦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这一方面褒扬米书笔势雄强恣纵;另一方面又批其仿佛仲由未拜孔子为师之前的状貌,神情不够内敛。
以廖奔的聪慧和对书史的了解,自然对米书之不足很快就洞若观火。为补救偏失,他于米书之外又对黄庭坚、王铎等行草书大家的作品仔细揣摩,反复临习,竭力在广采博纳中取长补短。廖奔意识到米书“刷字”笔画略有浮滑之感,便有意糅入锥画沙、屋漏痕笔法,以增加线条的内涵意蕴。同时,他又在米书之外博取黄庭坚、王铎等行草书大家之长。他感叹王铎草书精品既有笔势连绵、解衣盘礴的气势,又有擒纵自如、结字严谨的精妙,便注意在奔放跌宕的线条中,加以一定的含蓄和控制,以求用笔狂放而精到、大气而耐看。
他善于把简与繁、藏与露、疏与密、肥与瘦、奇与正、疾与缓等矛盾对立的因素融合起来,尽力做到“稳而不俗、险而不怪、速而不滑、润而不肥”。章法上,他重视整体气韵生动和节律变化,也尽量兼顾细节的到位和完美,追求“随情而绰其态,审势而扬其威”,讲究疏密有致、轻重参差,牵带萦回、顾盼神飞,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一派俊逸奔放、激扬灵动的气象流贯其间。
欣赏廖奔的书法,能明显感受到他作书率情率意率真,却不草率;书有豪气灵气,但无霸气。他的行草书,豪放恣肆间不失俊逸秀美,气度雄浑下又内蕴典雅。体会他的书写过程,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书写韵致乃发自于生命的冲动,在忘我状态中达到心手双畅、翰墨抒怀的境界,因而其作品洋溢着明目悦心的神采。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评论他的书法“神融气畅,会古通今”,书法家李铎概括他的书法特点“奔放、遒劲、俊秀”。这些评价虽高,但并非言过其实。
苏东坡曾与自己的外侄谈论作书之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若想在书法艺术上登堂入室,不仅要有勤学苦练、秃笔成山的“书内功”,还要有读书万卷,腹笥甚富的“书外功”。廖奔作为知名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史、文学史,尤其是戏曲史有精深研究,对戏曲创作、旧体诗词创作等也是行家里手,成果丰硕。他虽非以书法为主业,但对书法理解之深、兴趣之浓、所下功夫之大,不在专业书家之下。与我聊天时,他也曾认真提到自己书法的不足,觉得用笔尚欠沉郁苍老之味,用墨尚乏枯润浓淡之变等。他说自己曾经反复琢磨王铎和林散之草书,学习和感悟他们一笔连写多字的用墨枯润变幻之妙,但深感功力不逮,难以企及。他还说最近正在临写汉隶和魏碑,也写一些篆书,期望以此增加作品的拙朴之气、沧桑之味和厚重之感。
我惊讶廖奔对自己的书艺竟有如此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想来这主要得益于他的深厚传统学养,以及对书法艺术孜孜以求与不断反省的虔诚态度。缘于此,我们有理由对他的书法抱有更高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