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美四老”之一钟质夫,幼承家学,青年时期受教于诸名家,深入传统,广临名迹,艺术精进,在京城崭露头角,其后在鲁迅美术学院数十年的教学与创作中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在辽海大地上培养影响大批人才。他的没骨花鸟画造诣极高,将写意的用笔、工笔花卉的严谨、文人画的洒脱、水彩画的润致融为一体,淋漓酣畅不失形象,浓妆艳抹富于情趣。
艺术家简历:
钟质夫(1914年—1994年)北京人,名鸿毅,满族,著名花鸟画家。幼承家学,15岁入“北京湖社画会”师从李鹤筹、刘子久、陈东湖诸名家。后考取北京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院第一期花鸟画专业研究员,亲聆艺术大师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指导,并潜心临摹宋元诸家珍品。修业期满,被聘为“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和“华北美术专科学校”花鸟画讲师。抗战期间,学校停办,他与友人创办“雪庐国画会”,教授学生。1953年应聘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原东北美专),教授工笔花鸟画,任国画系副主任、教授,辽宁省美协理事、辽宁省政协委员。著有《工笔花鸟画技法》一书。1989年《瞭望》周刊向国内外介绍钟质夫教授的没骨花鸟画造诣。1990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为钟质夫等画家拍摄纪录片。其创作用笔沉着多变,墨色浓郁雅丽,布局清新俊逸,主张师法自然,所画花鸟形神兼备,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作品在国内美展及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国际交流展上频获好评,并被中国美术馆等专业机构与文博部门收藏。
《牡丹白凤》 1953年 美苑藏
《茄子》1955年 沈延毅题字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张晖上学时是最后一届受教于钟质夫的学生。张晖说起钟质夫老师的“超能力”,直到今日仍钦佩不已,那就是:“钟质夫写生用眼睛看,用心记,学生们都照着对象画,他不画,看半天,回去画出来的作品比任何一位现场画的都生动。”这种观察事物和认知事物的能力是一种极高的综合修养。在张晖眼里钟质夫老师可以到博物馆、到故宫看一天画、画一天画, 一个月临写出一件完整的作品。他不是机械地锤炼画技,而是不断研究、领悟画内蕴涵的文化, 因此他的创作内藏丰富, 外露平静纯朴, 观众没有一定的学养能力或鉴赏水平难以体会其中奥妙。“钟质夫老师很尊重创作的这张纸, 每一个形象在细节处均下大功夫, 贯穿画面的每一笔都有自己的想法与表达, 处处皆有文化。与前贤一对比,我们还是有很大差距,画里流露出的情怀, 当代人从思想情感上尚达不到那种境界。”
师古人之迹悟古人之心初有所成
钟质夫幼年在父亲的启蒙教导下走上艺术道路,稍长入湖社,湖社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平成立的一个国画社团,主张弘扬国粹,特别以继承和发展工笔重彩国画传统为主旨,在当时的中国画坛产生很大影响和积极作用。
钟质夫在湖社师从刘子久、李鹤筹、陈东湖学习工笔重彩花鸟画,深入传统、临摹经典。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社任评议。评议的职责除参与评定会员作品,主要是教育生徒。同时,钟质夫还进入大学学习文科,20多岁时已小有名气。那时的钟质夫经常到其父老友,书画鉴定家、收藏家张致和家中临摹古画,受益匪浅。其后,他考入北京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院,大量观览临摹古人名迹,并得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诸大师指导,画艺大进。《湖社月刊》曾刊载他多幅功力不凡的作品。那一时期,其所临摹的《南田没骨花卉画册》上名家大师题词引人关注。黄宾虹手书“直追南田”,题识中有“要识徐熙原后起,惟君家学是先河”之句,77岁高龄的黄宾虹大师对钟质夫承家学,师法恽南田,宗徐熙之野逸的花鸟画法很赏识。书法篆刻家寿石工题“妍雅文彩风流”,诗赞其“写生写意纷殊说,要识徐熙庙且神;写得百花生意出,故应机趣在天真。从来画法通书法,休误当时没骨法;我笑应时多画手,略攻点染即名家”。此诗对当今画坛仍有针对性与反思现实的意义。
《繁荣的春天》 1958年
《锦上添花 》1963年
作品淡化装饰性充满生活气息和饱满感情
钟质夫在数十年的花鸟画创作和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绘画经验,撰写了《工笔花鸟画技法》一书。他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深入生活,“不仅要以自然为师,还要以生活为师”,并强调“艺术创作是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精神劳动”,要把“对象变为抒发自己感情的媒介物”。
评论界认为,钟质夫博采众家之长,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力,并从西画中吸收营养,丰富自身的艺术语言。他注重深入生活,观察写生,独立思考,不断探索,锐意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创作出大量充满生活气息和饱满感情的优秀作品,深受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他的绘画用笔沉稳多变,富有弹力;墨色浓郁雅丽,意味淳厚;布局清新俊逸、章法有致;花鸟形肖神现,栩栩如生。
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著名画家李钟录是钟质夫的学生兼同事,他谈及钟质夫在艺术创作上苦心揣摩,呕心实践,奠定了传统理论和技法的坚实深厚之基础,并以己之生命投入大自然的生命,全身心挚爱一草一花,一禽一鸟。生前不辞辛苦地深入辽南果园,丹东山村,山东菏泽,安徽黄山,江苏苏州,四川成都、峨眉山、乐山体验生活,68岁高龄时仍长途跋涉去云南西双版纳写生。他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意匠经营出雅俗共赏的花鸟画精品。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孙世昌认为,钟质夫的没骨花卉在创新探索中极力容纳新的生活感受,富乐观的生活气息,情调清新和谐,画风朴素,祛江湖气和商业气。见画如见人,与他坦诚的心地和对人对事老老实实的态度相一致。他的工笔重彩画造型严谨,细而不腻,用色饱满而趋于雅丽,少火气,画面处理略于工笔重彩的装饰性,而重于鲜活生动,形象刻画虽周密不苟,但不板滞,虚实、疏密、浅深的处理恰到好处,穿插、呼应颇有意味,分外透出活泼的生活情趣。
钟质夫的作品多为园田花卉、菜蔬豆果,或辅以蜂蝶飞禽。茄子、黄瓜、葵花、玉米、苹果、柿子、石榴一一见于笔端。画面上洋溢着自然界的勃勃生机,用笔用色溶融有致、飘逸洒脱。将“意”“境”“形”“神”和“情”与“景”,处理得十分和谐、恰当,观之无不令人神往和叹服。
《雪树寒鸦》 沈阳故宫藏
《春深采药忙》 1973年
《群鹊图》 1964年
《菊花》 1955年 辽博藏
教学相长50余年笔工意写造诣独到
钟质夫是一位品格高洁、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以自己辛勤的劳动为我国的中国画创作培养了大批优秀美术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受尊敬和爱戴。
他在教学中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勤于动手, 辅之以讲解, 务使学生于一笔一画中理解民族绘画的规律。他的学生们说:“钟老师的没骨画在我国首屈一指。他的人品与画品堪称真、善、美。他经常带领我们到各地深入生活,教学耐心、细致,对学生如同子女,是我们心中久久思念与敬仰的恩师。”钟质夫深信,教学相长是搞好教学的关键, 只有自身知识的深化和修养的不断提高, 才有可能推动学生的进取。钟质夫下乡写生之勤奋及平日制作教材的探索精神, 都值得当今画界继承发扬。
美术史学者及评论家李浴认为,钟质夫在笔法上、明暗的渲染上,突破工笔重彩花鸟画重在平涂勾勒的强装饰性,并使“徐熙野逸之趣”有所创新。李钟录评价钟质夫的工笔花鸟画,尤其是兼工带写的没骨花鸟画造诣极高。远师宋人传统,近学明清及近代诸家,熔宋人之写实与今人重洒脱意境于一炉,将小写意用笔与工笔画的严谨有机结合,又糅入西洋水彩画的润致,整体风格绝妙精雅别具风韵,于花鸟画界独树一帜。启功、溥雪斋、张伯英均曾画赠、书赠钟质夫扇面互抒雅兴,荣宝斋亦为其出画集,成为艺术佳话。
学习研究钟质夫的作品与艺术理念,静听花开鸟鸣、细研传统创新,利在中国工笔重彩画的振兴与发展。
《荷塘烟雨》 1983年
艺术微论:
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拍摄照片,然后对着照片画,成为很多画家常用的一种“写生”方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 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之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之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不可或缺。
花鸟画,画的是花鸟,实则寓意着画家内心对生活的情感、理解、审美与表达。花鸟画要画出神采,画出灵动,不是简单的再现,源泉唯有生活,深入一线、深入大自然,感受生命与之呼应的种种况味,瞬间的灵光、感动的心灵、万象的宏大与一鸟一花的精微,无数细腻又深刻的感悟需融合、寄怀于笔墨色彩之中,这其中的分量和容量可不是画照片所能承载。所以在照片中进行心源转化,艺术感染力可想而知。
花鸟画大家钟质夫言:“描绘花鸟、刻画自然,生活是唯一源泉。”书法篆刻家寿石工诗曰:“写得百花生意出,故应机趣在天真。”真情、真趣、真气在天地间,在真诚质朴的艺术表达中,在善良美好的追求里。钟质夫近70岁时, 仍坚持去云南西双版纳写生。生活给予他的无限乐趣和创作生机, 化为笔下不矫情、不煽情的清新之作。画面经营自然,不故弄姿态,使观者感到亲切明朗。
“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没有生活的艺术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不是放在口头说的,也没有投机取巧的空间,只有踏踏实实、扎得进去、悟得明白、迎难不惧,方见希望。□凌鹤(作品图片由史潇宇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