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谈论历史上最令人艳羡的眷侣,“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与当时艳绝沪上的潘素之间著名的爱情故事,应该是绕不开的一段。
先贴张老照片,感受一下逆天的颜值:
年轻时的张伯驹和潘素照片
1935年,张伯驹遇到了潘素,一见钟情,当场挥笔写了副对联:
“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寥寥数语,把潘素的神态容貌与特长,描绘得淋漓尽致,两人相爱了。此举激怒了当时已与潘素有婚约的国民党中将臧卓,臧卓把潘素软禁了起来。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张伯驹托朋友买通了臧卓的卫兵,劫走了潘素。
从此,两人形影不离,相守一生。
相爱容易相守难,这对才子佳人从青年到暮年,历经风雨,是如何做到一直相濡以沫,互相成全的呢?
曾作为入室弟子跟随潘素学画的章诒和(民盟和农工党创始人之一、新中国第一任交通部长章伯钧女公子)写过一本书,名曰《往事并不如烟》,里面有一篇长文回忆与张伯驹、潘素相处的点滴,透过这些真诚的文字,我们得以窥见张伯驹与潘素爱情故事最真实的温暖细节。
中年时期的张伯驹、潘素夫妇
章诒和每周都会去潘素家里习画,章诒和与“张伯伯”、“潘姨”慢慢熟悉起来:
新渐地,我看出这对夫妇相处,是完全以张伯驹为轴心的。一位与之相熟识的老中医告诉我,潘素对张伯驹是百分之一百二的好,什么都依从他,特别是在收藏方面。1949年后张先生看上了一幅古画,出手人要价不菲。而此时的张伯驹,已不是彼时的张公子。他不供职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而所担任的北京棋艺社理事,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古琴会理事,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副主任理事,中国民主同盟总部文教委员等等,皆为虚职,并无实惠。潘素作为家庭主妇,支撑日常生活的诸多开支,应付昔日名门的琐细关系,并将家里家外维持在一条不低的水平线上,就够她操心费劲的。每月不仅把所有的工资花光,而且尚须从“家底儿”中掏点出来,以为贴补。今非昔比,丈夫相中的古画虽好,但想到现实的经济状况和未来漫长的生活之需,潘素有些犹豫。张伯驹见妻子没答应,先说了句,接着索性躺倒在地。任潘素怎么拉,怎么哄,也不起来。最后,潘素不得不允诺:拿出一件首饰换钱买画。有了这句,张伯驹才翻身爬起,用手拍拍沾在身上的泥土,自己回屋睡觉去了。
常常一起写字作画的张伯驹、潘素夫妇
张伯驹、潘素
四君子图
设色纸本 立轴
33×26cm
广东崇正2018秋拍拍品
书中有一段张伯驹和潘素带章诒和去吃西餐的片段,是:
“张伯驹远冲在前,像只领头羊,潘素和我则紧紧尾随于后。……体态丰腴的潘素,掏出白手帕擦去额角的汗珠,对我说:“只要上街,你张伯伯就是这样走路,一个人像在打冲锋,不管别人。”
读来十分有趣,这对传奇眷侣相处起来也和所有平凡夫妇一样,有着包容的智慧。
张伯驹、潘素夫妇一起赏画
晚年一起下棋的张伯驹、潘素夫妇
在章诒和的回忆文章里,父亲和张伯驹潘素夫妇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可在1969年作为“头号大右派”的章伯钧去世后,曾经亲密的人多避之唯恐不及,惟张伯驹、潘素夫妇千方百计打听到章家新址,从建国门外到地安门,步行往返,悼念亡灵,令章诒和母亲李健生回忆起来十分动容,其时,张伯驹已年逾古稀之年:
“我更没有想到的是,她身后还站着张伯驹。几年不见,老人家身体已不如前,头发都白了。脚上的布鞋,满是泥和土。为了看我,从地安门到建国门,不知这二老走了多少路。”
晚年时期的张伯驹、潘素夫妇
广东崇正2018年秋拍,将有一批张伯驹、潘素夫妇的佳作露面,其中不乏见证两人爱情的合作画;也有展现他们“往来无白丁”的朋友圈佳构;而更令人期待的是张伯驹一批词稿和信札,其中既有感事而作,也有词友唱和之作。无不折射出大藏家张伯驹真实的生活、情感状态。
世事沉浮,风云变幻,张伯驹与潘素的爱情,张伯驹留下的朴素尺牍,今天读来,更焕发出惊艳时空的光华,令人动容。
最后,请欣赏几件张伯驹、潘素夫妇的作品,祝大家七夕快乐!
张伯驹、张牧石(题诗)
墨荷
水墨纸本 立轴
68×28cm
广东崇正2018秋拍拍品
潘素
云峰秋色
设色纸本 镜片
50×29cm
广东崇正2018秋拍拍品
张伯驹词稿之一
水墨纸本 镜片
29×29cm
广东崇正2018秋拍拍品
张伯驹词稿之二
水墨纸本 镜片
24×21cm
广东崇正2018秋拍拍品
张伯驹词稿之三
水墨纸本 镜片
23×27cm
广东崇正2018秋拍拍品
作为大藏家,张、潘捐献藏品的故事早为人熟知,然而作为词人的张伯驹则少为人知。
令人惊喜的是,“张伯驹潘素伉俪专场”中,一批十分难得的张伯驹词作手稿,将全面展示张伯驹的文学才情。
这位少年即被视为“神童”,早岁出口成章的“民国公子”,在他饱经风霜的晚年,他的词作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底色?
这批重要文献的露面,将还原一个饱经风霜仍本色不改的高贵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