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亚雷
写实性绘画被褫夺了留像的功能性作用之后,之所以仍然能够存在,或许是因为在艺术家看来,它还有某种非功能性的价值,比如,作为个人情绪的表达手段。至少,在画家掌握了造型技巧之后,他可以通过绘画寄托自己的部分情感。如果真是这样,绘画倒是因此变得更为纯粹了。青年画家杨国强应该就是籍着这样的理解,让自己能够静静的坐在画架前面的。
杨国强的创作视域主要是目光所及的生活周边,一个房间、一张床、抽烟的同伴,等等。画面很静,甚至有一点点小小的孤寂感和神秘的气息。杨国强给人的感觉也是性格内敛、不太张扬,有一点年轻人特有的孤独、落寞和愁绪,在杨国强的画面中他的这种气息有着很微妙的体现,人画倒是很契合。
作为学院培养的艺术家,杨国强熟稔绘画的历史和历史上的风格流派,从他目前所使用的语言上,能够清晰地看出他向现代绘画造型语言,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具象绘画语言的靠拢。尽管具象绘画的概念在今天仍然还是一个遭到质疑的术语,但这并不妨碍年轻艺术家在具象绘画的语言系统中进行积极的个性化尝试。
具象绘画最大的风格难点在其与写实语言的区别。如果在概念上将具象绘画等同于写实绘画,那具象绘画作为一个概念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究竟如何界定具象绘画的概念和语言特征,从而使其作为一种风格而成立,首先需要对其与写实绘画的差异做出区别。对此,目前似乎还没有约定俗成的说法。简单的说,具象绘画应该是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具备基本的可识别性,但又带有一定的表现性,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具象表现绘画。
与一般意义上理解的传统写实绘画相比,具象绘画更注重对意义真实的追问,而不是物象真实的追求。在具象绘画中,生活的真实、情绪的真实依托一定的具体形象得以展现,这种真实性是存在于艺术家的感觉中的,绘画作为一种手段,是对艺术家主观情绪和客观生活的具体反映。虽然在形式语言角度说,具象绘画属于广义的写实绘画,但在真实性的处理和把握上,前者更注重于感官真实。
在杨国强的目前的创作实践中,具象绘画的特征表现得非常明显。很显然,他对作为一种风格的具象绘画语言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半支烟》、《白床》系列等作品,充分的诠释了他对于具象绘画在表现情绪真实时的可能性。当他在画布前将物象似是而非的表现出来的同时,他也静静地将自己实在的情绪真实地注入到了画面中。
青年的绘画是现实的绘画,同时也是未来的绘画。绘画的现实窘境和压力在杨国强的创作过程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但我们也看到,他在努力地寻找着自己的精神突围方式。在他这里,绘画不是哲学,不是观念,他具有更为真实的意义,他希望通过他的画面将这种真实静静地传达出来,告诉我们。
丁亚雷 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