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祥奇
杨国强的绘画中有一种阴郁和百无聊赖的调性,近似于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里的记忆,细腻的笔触中生发出冷峻的质感,这是一个精神空间的形状。杨国强的这种绘画经验似乎并不是完全来自于其自身,但爱德华·蒙克所描绘的死亡、忧郁和孤独的确唤起了其强烈的共鸣感,叙事的铺陈让位于身体的设问,空间也就有成为精神的象征。应该说,在杨国强的绘画语言里,始终透显出对“写实”的迷恋,也似乎是对鲜艳明亮的色彩有本能的抵触,其将画面的色域划定在一个极为狭窄的范围之内,这也同时赋予了画面时间的凝止感。在绘画方式上,杨国强很少袒露率性的大笔触,而是以极为内敛的揉擦刻画形象,在近乎坚硬的轮廓线之外都是一些模糊的形,松动却富有情感意识。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杨国强是一位“灰调子”的追随者,在里希特等人的绘画中这种灰色调被指认为一种“情感的形式”,尽管在里希特自称这种灰色调的运用是为着降低画面中的情感因素,然不容置否的是灰色调所具有的冷冰冰的视觉体验,将杨国强的绘画推向了更深沉的思想维度。
杨国强的绘画观念中,显然受到两种不同理论结构的影响:一是对中国当代艺术语境和视觉图式的反应,一是对绘画体验的直觉性思考和绘画感觉的直观把握。我们知道,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所建构的批判性话语机制,形成了一套几近模式化的图像和符号体系,在各种复杂的社会资本和权力结构的作用下,中国当代艺术迅速形成一种观念和思潮,“当代性”被简单化地理解为一种视觉形式,当代思想匮乏的形态留下的只是空洞的躯壳,内在的带有哲学性的生命和文化感知消失殆尽。杨国强的绘画显然在回避美术学院造型和创作观念的身份界定,其并不愿意用绘画语言的视觉美来描述自己的创作,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学院派”被认为是当代艺术必须反对的一种创作模式,当代艺术要建立在一种与积极对抗的消极、与优美对抗的丑陋、与生命对抗的死亡种种。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绝大多数创作者都来自美术学院的培养,杨国强同样经历了如此这般严格的绘画专业训练,诸如我们可以从其“白床系列”中看到,在表现衣服和床单被褥的褶皱时,微妙的光线和色彩变化所塑造的细腻质感,都会使观者陷入一种对绘画技艺的观看而忽视其主题。杨国强一定是认为绘画作为一种表现性的视觉语言就像是被用来描述意义的词汇一样,描述怎样的意义以及如何编码生成意义才是其最终要解决的问题。
杨国强在近两年时间里完成的“半支烟系列”,就是对中国当代艺术观念的一种个人化解释。显而易见,这些绘画所描述的生命状态与某种青春叛逆的文学经验有关,当然更有可能的是与创作者自身的一种生活经验有关,然而在图式与观念的表现上仍缺乏思想的力量感,甚至其中有作品过于抒情而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当然,“半支烟系列”近似于肖像画,整体所描述的是一种若有所思、闲散、空虚,甚至是盲流的神情和姿态;画中的形象身份模糊,而光头本身就是逆反不羁的符号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屡被采用,尤其是在“泼皮”和“玩世”类型创作中被固化为一种符号。就像被蒙克的绘画所吸引一样,或者杨国强认为“半支烟系列”和“一张白纸系列”最能描述其个人的一种思想和生活状态,抑或是其最想表现的一种态度和立场:杨国强看来自己面对这个世界时就是、应该是这样。这种态度是如此明确,意味着杨国强一定有着很直接而漫长的生命体验,就是“半支烟系列”中所描述的漫长等待一样,或者就像是我们每个人记忆深处,或多或少都有着“青春残酷”的愤怒和不安一样。但更多让观者对“白床系列”、“半支烟系列”无法忘怀的,或者是杨国强在绘画中所表现出的技艺和“直觉”素养,其对油画语言的控制构成了观看的另外一种张力。
相较于观念的自省,杨国强绘画中的感性因素占据着更为重要的部分,或者说,正是由于其对绘画的语言及其形式有着更为敏锐的“感觉”,“白床系列”和“镜心系列”才有了如此动人心魄的视觉维度。“镜心系列”似乎是杨国强为进行形体、光线和空间训练而作,墙角、窗户、镜框、桌台和床沿的轮廓线构成色块的基本形态,为了让这些单纯的结构成为观看的中心,其没有为画面增加其它复杂的信息。当然这里不免有受到诸如蒙克、大卫·霍克尼作品的启发,但杨国强自我的绘画才情和灵感意趣亦在其中显现无疑,甚至可以说,其在绘画的过程中体验到的是一种超越内容和主题的审美和心灵感受。杨国强的绘画中没有宏大叙事的思维逻辑,其更关注自我、更关注一种私密性的个人存在,因此在绘画一个人在一个小空间中时,杨国强体验到的就是一种自我独处的自由。也似乎是受到莫兰迪的影响,杨国强对画面中黑、白、灰的关系甚为敏感,因而其总是在这种细微的差异中增加更多的细节。这些完全出于绘画过程中的直觉把握,色彩就像自己会生长一样:绘画就是绘画本身而非其它。
杨国强的绘画中,“一张白纸系列”似乎是能最准确描述其个体现代都市生存体验的“图像”:曲腿坐在天台的男子背影,相对于远处拥塞的高楼和公路立交桥显得非常渺小,仅有寥寥一线树冠被块状的建筑所淹没。杨国强坦言这就是原来在广州生活时远眺的城市景观,对于来自农村的求学年轻人而言,其中不免五味杂陈,一切都是未知与不确定。那个穿着短裤仰睡在屋顶的人,左腿相当危险的垂出檐外,也许正是一种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他们都与远处的城市相隔绝,似乎漠不关心,但更是无法亲近。
2014年2月2日于安徽砀山
魏祥奇,中国绘画史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美术馆,东京画廊+BTAP学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