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们在湖庐(胡赤骏夜拍作品)
众所周知湖庐主人老胡是油画家、广美教授,于是湖庐最早的客人几乎都是艺术家。大概也只有这个群体,可以接受水电资源都短缺的湖庐,并且在这种条件下还能玩出花样、创作作品。这也是湖庐艺术基因的源头。
这些艺术家中的大多数,都曾在广州一个叫Loft345的艺术区生活、工作过,玩过,于是我们决定用一个长镜头追溯一下这个湖庐的伪前身。
我们去采访了Loft345发起人及资深玩家,扒出了一个超前卫、超艺术的Loft345小史,结论是,不要让艺术家遇到一栋废弃老楼,他们会把它吃了,然后吐出花来。
1
一栋楼40多个艺术家工作室
在广州hang out ,你如果没去过这里,只能说明你太正常。
Loft345所在小区
Loft345在海珠区一栋普通的老小区楼的3、4、5楼里,聚集了“全广州最怪的怪咖”,无数老外慕名而来,混在里面不走,是外地音乐爱好、艺术爱好者必打卡地点之一。
Loft345内部空间
它不好找,尽管你能在地图搜到,到了指定位置,你仍然找不到入口,所以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朋友介绍进去。据报道说一个比利时小伙儿为了找到这里在附近的小区里面游荡了整整三天……
像是被下了咒语的外星人秘密基地,要进入Loft345,你得从一个你基本无法判断是入口的入口进去,沿着狭窄的楼梯拾级而上,越来越昏暗,大白天也需要电筒的支持,满眼涂鸦,几乎找不到一块空白的墙。 朋友从那里出来,形容词通常是“酷”,“非常地下”。
隐藏在Loft345的艺术家工作室
这3层楼里聚集着40多个艺术家工作室,有广美的老师、当代艺术家、摄影师、纹身师、设计师等各种人。
挪威艺术家、人类学家岛之风就曾在此工作,厚厚的大脏辫盘绕在头上,懂得多种语言,中国的方言他会五六种。他在五楼有一个工作室,免费接待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从事文化交流,在这里策划了许多展览、演出。因为长相像耶稣,他名片上写着“我不是耶稣”;因为总被问脏辫是不是真的、怎么洗,故名片上写着 “头发,真的,可洗”。
挪威艺术家岛之风(左)和艺术家吴玮(右)
在它四楼中间有一个“公共客厅”,是个酒吧,夜晚对外开放,兼具展览、演出、派对的功能,空间的大荧幕放着电影、录像艺术,墙上有很多抽象画,书架上除了书还有很多奇怪的收藏、装置、雕塑……
来玩的人除了住在这栋楼的艺术家,更多是慕名而来的年轻人:活在自己世界里面的涂鸦画手;每天都会带着不同的姑娘来这里的说唱歌手;永远不知道在发出什么声音的实验音乐家,无家可归的落魄滑手,他们风格各异,艺术范儿的、嘻哈范儿的、纹身的、打洞的、带帽子的、不讲究的、不可一世的,却同享一片黑暗与自由。
Loft345核心活动空间
空间有个小舞台,仿佛是发光一般的地方,在Loft345空间的早期,这里是极为活跃的艺术事件发生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只要愿意就可以上台展现一把,各种实验类型的音乐、舞蹈、诗歌、纪录片、专业的交流活动和讲座,舞台虽小却充满了激情和创造力。
舞台上演奏的乐手
最近,一位朋友就在那里遇到了一位乐手,玩一种澳洲本土的很长的乐器,“能发出很多声音,模拟出热带雨林的动物、植物的声响,很特别。”
2
展览、玩,展览、玩,展览、玩
更特别的是,它不是这两年才特别的,Loft345已经特别了14年了!
胡赤骏、陈侗、黄小鹏等艺术家
早年在Lof345开会讨论微波艺术展展览方案
作为广州最早的艺术区之一,与很多艺术区先自主聚集后被商业地产抢夺的命运不同,这里从出身至今一直贯穿着艺术家的自主性。2003年,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胡赤骏等人找到海珠区前桂大街19号这栋高层住宅,因其3、4、5楼消防等设施没能达到商业经营的标准、不能做商场、故而低价出租,胡等“伙同”美院其他几位老师合计了一下,抹墙、通水电、建工作室、装上门要大约需要70元一平米(当时租金也低,每平米9块),各自按照自己认领的平方数交钱,第一批16位左右艺术家加入,形成最初的PARK19。
Loft345早期举办的展览
“当时有人企图来用商业方法管理这里,收租、帮艺术家办展览,教艺术家艺术英语等等,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他失败了,从此以后这里就一直是自由、自组织的了,因为在三四五楼,就叫它Loft345一直到现在。”胡赤骏回忆。
2003年底,他在这里策划了第一个展览——“广州当代艺术微波展”,艺术家、博尔赫斯书店创始人陈侗担任艺术主持,“因为有赞助,所以还给了参展艺术家材料费,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这个赞助来自曾经的首富黄光裕,能得到他的赞助与一位香港商人刘子明有很大关系。刘子明是爱好艺术的商人,早期空间开始入驻时,大家都没什么资金,他带了一帮香港富商,带着现金来支援我们,为loft345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个展览像一个序曲,为Loft345定了性——艺术家聚集的空间。
胡赤骏和众艺术家在Loft345
随后,胡赤骏义务担任起策展人的角色,在这里又相继策划了一些展览,包括实验演出,话剧,讲座等等,还以整体的名义参加了上海双年展。“为了让空间活起来,我一方面把自己的学生带到那里去,做创作、做课程结束展、毕业展,一方面我们把原来电梯井的空间改成了公共展览空间,中间卖一点酒,平时找音乐人来这里演出——这就是现在ROZZ-TOX的前身。”
“记得第一场演出,是北京来了些艺术家,还有个摇滚乐队,他们一看这里这么地下,很喜欢,‘哐’地一声就打算开始,刚响了两声,片警就来了,走到吧台一扒拉,在收钱,说你们这非法经营,还扰民,就喊停了。叶永青等很多有名的艺术家都见证了这一刻。”艺术家吴玮回忆,他的工作室从Loft345创始至今一直在这里。
艺术家吴玮的工作室
2005年,遇上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开始试点(2005年3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扩大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的意见》)政府官员找寻一圈,看到北京有个798,才想起来广州海珠区也有个这样的地方,“说我们是海珠区的文化亮点,就把我们这保护起来了”。
Loft345早期举办的展览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为Loft345出画册
有了这块免死金牌,Loft345开始了它大步地发展——就在这一年,Loft345成为了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外围展场,胡赤骏在此策划了“自我组织”部分:“造城运动——东成西就艺术展”“动艺术展”等。这意味着,国际上来参展、观展的人都会来这里。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馆长、香港艺术发展中心等等都来过。
发起人胡赤骏说:“广州难得有这样一个地方,那么自由的生态,不从属于任何组织,不属于美协,不属于美院,只有一格口头的‘保护’承诺,艺术家们就开始了。”
艺术家岛之风(左)和音乐人本杰明(右)
来的大多数是艺术家、旅行者,“有一次来了一个叫YAN的法国作词人、诗人,顶着一头漂亮的头发,坐火车穿越欧亚大陆,直接到了我们这,第二天就从文艺变成朋克风了,搞个桌子又画又写。”
这里有日常展览计划,周末即是工作室开放日,外面的人只要有兴趣都可以走进艺术家工作室看作品、聊天。“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来这里的老外开始越来越多,真不知道国内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里,他们怎么知道的”。吴玮说,常常放眼望去能看见世界几大洲的人,“拉丁美洲在那边、中欧、北欧的通常站着,那边是俄罗斯,那边是日韩,聊着聊着也互相吐槽文化差异,很好玩”。
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到访
当然,明星也少不了:奥斯卡影帝、《纸牌屋》男主角凯文·史派西(Kevin Spacey)就在这打过波比足球。
篮球明星勒布朗·詹姆斯到访
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馆长碧雅塔到访
油画家刘小东到访
3
画风渐变地下文化基地
ROZZ-TOX酒吧
(人们通常称中庭的这个酒吧叫Loft345,但它其实有自己的名字叫ROZZ-TOX,取自著名视觉艺术家Gary Panter的Rozz Tox Manifesto,还获得了艺术家本人的授权,原宣言大意是艺术家不应只顾放荡不羁、无所事事,应在这个资本主义的社会里开展艺术运动、甚至不惜渗入大众媒体。)
与此同时,中厅的酒吧也在小刀(后来的喜窝艺术酒吧创始人)和美国人本杰明的打理下走上轨道,“晚上九点开始营业,住这的艺术家可以打折,大概12点、1点以后,各个乐队结束了在其他酒吧的演出,就会到这里来PK,排练,摆很多乐器,好几个鼓、好几个大喇叭,很过瘾。”
楼上居民投诉,就装吸音棉,还是不行,声音会从柱子上传上去,于是找人买了两个摩托车的避震弹簧,焊了个架子把喇叭支起来……总之,艺术家们总有办法创造条件玩。
吴玮说,他们还在酒吧遇到来自哥德堡的船员,“他们很会唱民歌,我们这边3个人跟他们对,想尽了所有的民歌,但他们太厉害了”。
有句话叫“每一个来广州的穷老外
都听说过关于Loft345的传说”。
曾有一个关爱麻风病的NGO,由日本人原田燎太郎成立,叫家工作营志愿者协会,他们的志愿者长期生活在麻风病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偶尔到广州,志愿者们回到Loft345来放松。“他们在这个空间大喊大叫,一开始我们还挺烦的,后来知道他们是这样的身份就肃然起敬。”吴玮回忆。
Loft345空间里的年轻人
在这里,任何一种小众都是特别、酷,任何一种亚文化都是主流, 所以越来越多怪咖聚集于此,现在的Loft345更是如此。
4
游离态的艺术家与345艺术体质
2007年前后,部分艺术家看好北京的机会,搬离了Loft345,一些新的艺术家迁入。
隐藏在Loft345的艺术家工作室
就像它开始得很自然一样,它转化得也很自然,失去了一些热心的组织者,中厅的架上绘画展览逐渐少了,音乐live、实验演出在现在的酒吧老板阿鬼的组织下日益丰富,很多地下文化爱好者聚集在此,那些艺术的、自由的基因也一直都在,并且被艺术家们散播到各地。
小刀从这里出去以后,做了喜窝酒吧,三跺脚乐队,红极一时,有很多的拥趸。“他们自己将云南少数民族的唱法,与西方雷鬼音乐集合,在中国也是独树一帜的。”
本杰明后来去了美国开了另一个酒吧,像是喜窝的翻版。
黄立羽(右)和学生在Loft345
在这里驻扎过一年多的青年艺术家黄立羽后来做了高校美术老师,她在一篇文章中说,她仍记得每天往返于广美和345之间的时光:白天,在街口风行牛奶店买一杯西米露,晚上,总有那么几间工作室特别热闹,聊天、做饭、喝酒,“真实地反映了广州的艺术生态”,如今回想起来,“暗淡且光明”。
她写道:“我们总是喜欢追逐光鲜亮丽的生活,晒美图秀秀的照片,与各种大咖人来人往。但是,却是那些生涩的过往,那些虚度的时光,那些默默搬砖码字的生活,包括那些个old BF,才是真正成就今天的你。”
Loft345早期艺术家工作室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