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壁江山作卧游
写生山水之一 70X45cm
“卧游”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书·隐逸传》记载宗炳的故事:“(宗炳)以疾还江陵,叹曰: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从此“卧游”便成了山水画创作和欣赏的代称。同时也成为绘画审美命题而影响深远。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著《林泉高致》,进一步提出了山水画要“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标准。把对山水画的创作和欣赏当作一次心路历程,走进自然并融入自然,与其合二为一,这种心灵的愉悦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审美享受,是物我相忘、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写生山水之二 70X45cm
与西方绘画一切来自于写实不同,中国画有一套独立的审美标准,它来自于哲学,中国画理论的支撑点是“气”。“气”是老庄思想的重要命题,鸿蒙初开天地混沌是为无极,阴阳二气交合乃生万物是为太极。将“气”这个哲学命题引进绘画理论中,最著名的是谢赫“六法”论的第一条“气韵生动”。千百年来成为了中国画评判和创作的主要标准之一,就山水画来说,气韵生动就是画家通过对自然山川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深入透彻的认识而以主观的审美精神用笔墨结构将客观物体的气韵表现出来。这种气韵的表现带有画家内心情感和修养的烙印,并不是简单对自然山川的再现和重复。因此董其昌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接着又补充道:“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隐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画禅室随笔》)。
双清图 113X70cm
中国画的理论体系来自于哲学;以心为意,手随心运,并不囿于物形相貌,满目庐山,侧岭竖峰,而是“立万象于胸怀”。胸中有象,笔下有情。“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詠乎我也”(石涛) 山川形势,阴阳气象,皆是胸中丘壑。行云流水,花草树木、无非笔墨幻化。“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王微)白纸对青天,与西方绘画模拟、写真,再现的审美标准拉开了距离。一枝笔可以描绘出山川万物之精髓神韵,即使画一块没有生命的顽石、一截朽木,也要蕴含着宇宙之生气,揭示出其“道”的精神,把握住宇宙生成、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使其具有生命力而活起来。当然,随物婉转,与心徘徊,还在于笔墨的表现,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形似骨气,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笔墨的重要性在千百年之前即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甚至认识到了笔墨作为画家所创造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立于自然山水之外的,不可替代的艺术审美价值,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总结道:“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溪山澄怀 70X55cm
宗炳“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卧以游之”。是他通过对自然山水深层美的妙悟把握,进入了审美的自由王国;以心意再造自然,解衣磅礴,挥毫泼墨,令四壁云烟妙幻,“抚琴动操”,众山响应。审美主客之间在生命本源上求得了同化与融合,物我相融而相忘。古代书画家大多以遁世为尚,怀林泉之志,避俗世尘障,遗世而独立。所以“卧游”也是一种文人逸士的谴怀和自娱。高士倪云林有诗云:“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
二0一七年元旦 石丁于广州
部分作品欣赏
溪山访友图 138X69cm
山高水长 103X49cm
众壑争流 70X70cm
云起图 70X70cm
湖山访友图 70X70cm
归雁 70X87cm
山中多白云 140X69cm
高士观瀑图 70X70cm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70X70cm
- 时间 -
2017年5月18日 - 21日
- 地点 -
广州琶洲广交会 C 区14.2-15.2馆
- 12大主题展览 -
【翰韵丹青】文化部中国书画院名家邀请展
【巴比松之约】 穿越时空,法国巴比松画派精品邀请展
【丝路 · 大观】一带一路中外艺术交流展
【翰韵丹青】文化部中国书画院名家邀请展
【心迹 · 印象】中国写生会全国会长精品展
【湘约 · 新生】 湖南中青年新锐艺术家巡回展
【我的存在感】 五月艺术消费季主题展
【名人 · 传承】中国国际传统工艺美术名人名品展
【岭南九遗】 工艺美术名家大师作品展
【文明之旅】 华夏古董银器展
【认识醴陵】 醴陵艺术陶瓷大师主题展
【跨界 · 整合】 三泉集团非遗艺术嫁接互联网金融主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