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吉兵
茅健的山水画非模山范水,而是写意山水,属文人画。山水取材,为偏远、古野之山水,不著人化印记。茅视这种山水为其虚壹而静、宁静致远的道场。
自然山水进入中国古代自觉审美的视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代表诗人是谢灵运。谢灵运是以哲学家的眼睛和画家的眼睛发现山水、感受山水,恰恰不是以诗人的眼睛。文学以后有山水画。
谢灵运表现山水是模山范水,因为山水本身的美、神奇,令观照者惊叹。北国的雄奇,南方的妩媚,山水之美,美不胜收。观览之不足,妙手将之绘画于图册。这也是后世画家表现山水的主要方式。
渐渐便也出现新变,诗人、画家把投向山水的视线收回,自我观照。诗人画家把自己的情致投射于山水之上,山水成为艺术家主体的写照。或者寄托理想,或者作为凝视、参悟的对象。
没有人类印记,偏远、野态的山水具有超越性,是写满作为本体的道的奥秘的读本。所谓天道迩,人道远。智者谛视这样的山水,参悟道的大化流行;隐者隐于其中,遗世独立,修养性情。
茅的画取材于山水,这种超越的趣味,我只能解释为他是为了要创造一个跟喧闹的现实隔离的艺术境界,通过这种方式持守自我,不与时流和光同尘。
茅健的书法也显现着书家借书写守持自我的特色。茅书法题材很多是修身养性箴言铭语。如“因树为屋、有酒盈樽、风物长宜放眼量、心即是佛、无为、观心见佛、太古无痕、苦茶有味、十指留香、烟云供养、静观自得、守本藏真、古拙厚朴、仙风道骨”,这些箴言铭语表达的是以自我个体为本位的诉求,充满浓郁的佛家、道家色彩,儒家精神的已经很稀薄,跟现实则更是完全绝缘。儒家是淑世的,其人格面貌主要方面是进取、健动的,所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现代社会的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摒弃了抽象存在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历史、社会现实构成人的现实存在。佛家、道家理想的人是虚的、空的、静态的,抽去人的全部社会性,包括欲念本身,才能返回人的本真。这种人是一种想象性的存在。在佛家、道家的想象中,人的社会性遮蔽了主体性,为了回归主体性,生命就是个与欲念搏斗的过程。因为欲念是人的社会性的动力源。他们通过静观默识的心理过程的方式,明心见性,从事理想人格建构,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所谓实践的方式,完成人从自在到自由的飞跃。茅健大量书写这类箴言铭语,反映了他对这种德性实践方式的认同,并恪守、履践的努力。茅健的书法艺术观的局限性和积极性都存在于这种认同、恪守中。作为一种德性实践,他是局限的,作为艺术观,他是积极的。
仅仅通过某种心理过程成就一种想象性的现实被实践哲学证明是虚妄的。但作为经验,佛家、道家相关学说不是没有价值,它揭示了艺术创造特有心理现实的奥秘。两千多年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茅健重持守功夫,遵循的是中国传统艺术心理实践,是走在正确的艺术道路之上。
书法是表现道的。书法就其表现力而言,是抽象的,与心近,与道近;其具形写实,描绘生活百态方面,万分不及文学戏剧绘画。书法的能事在达道,书法是道体的转喻。
道是什么?道是抽象的,大道无形。但又是具体的,孔夫子说,天何言哉?日月行焉,万物生焉。道不可道,但道的发用流行,随处显在。
茅健的书法表现的生气勃勃的状貌,正是道体的发用流行。
道体就其存在本相而言是虚的、空的,就其发用流行而言,则是生气灌注,鸢飞鱼跃。熊十力直接称大化流行的生机是道的本体。熊十力由佛转儒,其宗佛学唯识论时,以为世界的本体是虚寂的无,但发现虚寂的无不能印证现实现象,于是悟得易的大化流行生生不息之生机乃是道的本体。从此由佛转儒,并因而在中国原始儒家学说里安身立命。
张吉兵
武汉黄冈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