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分而坐清名扬,益谦亏盈劝同乡。
存心养性屡辞封,渊博文雅品高尚。
——超群诗书话三国之管宁分席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席益存
【书家简介】
席益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双峰县人。2007年参加世界书法艺术大展,2013年全国小品书法艺术展,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书法作品展。
【笔者心札】
管宁是北海朱虚人,现在这个地方就是山东的青州,字幼安。三国时期著名的学者,是管仲的后代。在乱世三国,知识分子幸事也不是幸事。群雄各霸一方,都想掌握英才揽为己用,读书人的出路增多,这个可以说是幸事。可是乱世纷扰,不得安宁,知识分子也不得不托身于强藩暴主,稍不如意,有可能有杀身之祸,而自己有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及其家人,所以也不是什么幸事。读书人中也有不问政治,远比战火,隐居山里的清雅岩穴之人,虽不热闹,而绝意富贵荣华,免了幸与不幸的际遇,梁鸿就是这么一个人。管宁却特别,虽然避名位,却也积极致力于社会工作,做德化百姓,教育时人,颇有点的孔子的味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他的另一位同窗师兄叫华歆和他相反,追求名爵,显赫一时,二人清浊异途,很有意思。管宁分席的故事就是从他们二人讲起的。
两位齐名,杰出优秀,管宁华歆,本来好友,两件事情,翻脸相向,最终决裂。管宁和华歆是同学,一起读书,一起劳动。有一天,两个人读书累了,就拿起锄头锄草。脑力劳动后做点体力劳动,那种微微发汗、筋肉略酸的感觉,真的很好。可是,锄着锄着,两个人忽然发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像什么都没看到一样,用锄头把金子和其他石头一起锄到一边。而华歆呢,却弯腰捡起金子看了下,再扔到一边。这是第一件事情。后来,两个人在一张席子上坐着看书,门外有一辆高大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像没看到一样照旧读书,可是华歆却放下书,跑出去看。这是第二件事情。
这之后,管宁做出了一个举动,他拿出一把刀,那席子从中间隔开,你坐你的席子,我坐我的席子,并且说:“你从此之后不是我的朋友啦!”这也是割席绝交的典故由来。我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写华歆,此处多说几句。世人都认为,管宁比华歆要高一些。所以笔者也随众写了第一句:“席分而坐清名扬”。
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传统:看重清高,蔑视权贵。早在尧帝时代,要想要把帝位让给许由,可是许由竟然认为尧帝退让的话脏了自己的耳朵,跑到河边去洗耳朵,然后远远的躲到深山老林,再也没有出来。后代的文人官员认为许由高尚,看重自身人格的自由,而蔑视世俗的权贵利益。这种风气在历代传递不衰,比如光武帝时期的严子陵,把脚放到光武帝刘秀的肚子上,何等洒脱。后人范仲淹写祭文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对严子陵敬仰不已。而管宁也继承了这种理念,甚至进一步发挥,认为追求富贵是可耻的事情。后来,当华歆登上高位,官拜司徒的时候,华歆向文帝曹丕推荐管宁,认为自己的才华远不如管宁,希望由管宁担任魏国司徒的职务。可是管宁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笑了,他说:“他华歆本来就喜欢当官啊,还把当司徒当成一件光荣的事情让给我呢。”人家管宁根本没把司徒这个三公级别的高官放在眼里。于是,管宁的形象进一步高大起来,简直就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贤士,成为魏国第一位大隐了。许多人都把看管宁一面,和管宁说上一句话当成荣耀,可是管宁却远远的避开人群,隐居去了。
“益谦亏盈劝同乡”。黄巾猖乱,中原鼎沸,管宁、邴原和王烈三人都是同乡,都跑到辽东避难躲乱。辽东很大,包括现在的辽宁全境以及朝鲜的平壤和汉城,是化外之地,统治者叫公孙度,这个辽东在历史上的三国同期存续了三代50年,后来被司马懿所灭,因为公孙渊称燕王不足一年,史不称四国而称三国之故。管宁到了辽东,就把中原的教育体制搬到了那里去用,教礼仪崇名节,民化其德,一改剽悍之风气,数年辽东乡野无斗讼之声。他们隐身于弄,教稼穑,修农具,立信义,奖不欺,商品无二价。他们自己也是布衣蔬食,不改其乐。
同去的邴原,也是饱学之士。人们把管、华、邴比为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犹谦受益,满招损。《清史稿·柴潮生传》:“君咨臣儆,治世之休风,益谦亏盈,检身之至理。”说的是劝邴原远遁他乡的故事。邴原性情刚直,见到不平事,空发议论,公孙度很是不高兴。管宁就密劝邴原:潜龙在渊,假如言非其时,必招祸端。赶快收拾行李,回老家吧。
“存心养性屡辞封,渊博文雅品高尚”。 “渊博文雅”是陈寿的评价。邴原回到青州教礼乐了,后来门徒众,他做了曹操的东阁祭酒,也就是大学校长,还做了曹丕的秘书长。曹丕有次问他,“国君和父亲病了,只一个药丸,你给谁?”邴原随口就答:“给父亲!”那是读书人的本性使然。所以,后来有机会管宁回到青州,曹操父子都去请他,甚至华歆让位,他都不干,每天自锄菜圃,怡然自得,保持了一生的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