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辉
葛辉
1983年出生于江苏
职业艺术家
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北京,苏州
访谈者:赵松
时间:2011年7月6日
地点:葛辉上海工作室
至此等待 105cmx85cm 2013
祭一池净水 布面油画 56cmx86cm 2014
关于葛辉是谁?
——看你的画,尤其是近一年来的那些作品,会有种奇怪的感觉,就是“葛辉”是谁?因为显然,与日常生活中的那个入世乐观喜欢热闹的葛辉相比,绘画的那个葛辉更像另一个人,他就像个影子一样悄然隐于画面的背后,就像在现实世界的背面,与他所创造的那个幽幻之境无声无息地契合在一起,过着一种隐秘的生活。那现在能否以一种直观的自白方式来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葛辉”么?
“葛辉”是“谁”本不是我个人的,而属于整个社会秩序下的问题本论。肉体与灵体都是物质的,只是一阳一阴,阴阳互存而已。我能够感觉到的生活中和工作下的我有着明显的不同状态。这里源于几个事实,首先我是一个害羞的人,不热爱交际,把自己封在自己的世界;内心所愿迫使我从事一些工作,除了联络沟通之外务必附加愉悦的情感或者激情,久之,便成为一种习惯或者依靠;骨子底的害羞和附加愉悦情感的长期周旋会成就一种磨练。这样,我的各种秩序都有可能被打乱,个人的聪慧绝不可能准确的接近自己。当然我是一个天生反应慢半拍的人。所以,我通过一种最笨的方法来寻找或识别自己,那就是把我内心最直接的东西搬到画面。(其实我也难以识别这来的那么直接的东西是否源于我的内心)。
女孩 30cmx24cm2013
——就我所知,你不是那种科班出身的艺术家,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想到要拿起画笔的呢,是什么触动了你有了这样的愿望,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你在这条路上一直走到了现在?
我大学读的不是绘画专业,我是非“科班”出身。我六岁学习书法,十五岁练习国画,十九岁在王华祥老师那里学习素描。大学期间,很大一部分时间我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混日子,完成同届学生一样的课程,误导几位教授以为我是艺术学院的学生,当然后来他们和我成了很好的朋友。大一大二期间我几乎每周末都会去中国美院,偷偷过去完成油画系和综合绘画系的一些课程。我觉得最初是兴趣激发我完成了一些事情,当这种兴趣不断膨胀难免让我陷入另外一种格局: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中,经历各式的历练,随着阅历和知识结构的不断丰满,对艺术语言的把握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于我是一种疼痛。也许就是这疼痛让我有了依靠。
少年 布面油画 125cmx100cm 2014
——如果说拿起画笔是你的一个起点,那么在你看来那个真正感觉自己明白了什么是“绘画”的起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当时是怎么样的状况,你的信念来自何处,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个特殊时段会怎么评价?
其实我现在也不太明白什么是绘画。呵呵呵!04年我经常在西园(苏州)听佛经,后来有一小段时间在那里上课。有一次看到一位法师写生一棵树,无形无墨,甚是好看,顿悟,以为这便是绘画,哈哈!当时觉得自己闯入了艺术之门。(人在生活中不断地寻找能够明白自己的那扇门,就像把一个人关在一个黑屋子里,墙壁上开了很多扇门,有的人找的很辛苦,有可能一直找不到出口,有的人不小心就打开一扇出了屋子。当时就觉得自己是不小心撞开了一扇门。)后来阅读了很多大师的作品,东方的西方的都有,才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趋向。艺术创作的价值成立处了精神导向,身体里的诚恳也很重要。“野蛮”或者“笨拙”的一击或许有更多的火花。艺术这个行当理当需要“笨拙”一点持久一点的人。所以持久的“笨拙”和不断的疼痛是我进行艺术创作最大的力量。我觉得那个时期的经历于我再正确不过了。我很幸运。
听力障碍 布面油画12cmx11cm 2013
关于怎么画和画什么以及非常体验
——通过你近年来的作品对比,不难发现,你的画法虽然也在变化,但总的来说是个渐进式的成熟的过程,而不是突变式的,相形之下,反倒是画的内容上变化比较明显。那么对于怎么画这样的问题,你是如何思考的?
我很简单的认为,绘画是情感认识和身体悟道的课程。我的绘画源于最原始的绘画方式,平涂和勾勒,再加上本能的塑造。我相信在没有任何技能的情况下,比如说原始社会或者部落群居,他们在表达一个事物的时候也只能凭借这种方法来完成要表达的图像。(我们先不要说这也是技能)
一条小蛇 布面油画Oil on canvs120cm150cm2010
——上面说到你绘画的内容变化比较明显这个话题,具体些讲,就是对比你以前和近期的绘画内容,会觉得以前的绘画内容更像是闪回式的瞬间印象,是对印象的捕捉式呈现,而现在的绘画内容则更接近于造境的状态,给人的感觉就是你看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呢,对于你来说,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其实我最近的作品又再需找我以前的踪迹。07年我画了一批纸本,在丹麦哥本哈根做展览的时候,被一位收藏家几乎全部收购,后来商量几个小时,我个人留下来四件,其中有《即将发生》、《期盼后的失落》等。08年在北京大学宗教系学习一段时间后,直到09年我逐渐提取一些元素完成了大概不到20件作品。近期的作品我又回到以前的感觉,丰满了画面,那些元素不再是孤立的道具,近乎有造境的感觉,梦幻,诗性。除了生活体验与社会观察之外,我也重视了我梦里的景,很多时候我是从梦里提取了一些元素,我认为那里有我想要的真实的物象。正如你问我的第一个问题,“葛辉”是谁?我想我还在需找那个“葛辉”,就是让我继续这份工作直到进行不下去。
至此等待 30cmx24cm 2013布面油画.jpg
——在你近期的作品中(比如《观花》、《侯冰》、《我的马》等系列),女人、马、花朵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基本形象,毫无疑问的,这些形象显然既有现实背景的暗示性投射,又有某些象征和隐喻的意味,那么我特别想知道的是,这些形象在你的想象和感觉里到底代表着什么呢?
马的英俊,高大,在我眼里马是动物中的英雄。在古人的世界观里,把马等同于纯阳的乾,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易经》中干脆说“乾为马”,它是在的象征,又代表着君王、父亲、大人、祖考、金玉、敬畏、威严、健康、善良、远大、原始、生生不息……马又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女人和树是我常用的元素,在我眼里这些都是生命力的象征,是一种美,同时也是愿望的等待。女人和树同属于阴,木吸收阳,造就阴,杳之幽深。这里藏着无形的和谐,也是我个人的愿望。
至此等待 布面油画 150cmx120cm 2013
——无论是女人,马,还是花朵,甚至还有石头、其它植物,天空,这些貌似并不复杂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之后,却有着非常梦幻的效果,还隐约着某些原始的气息,不知道为什么它们让我忽然联想到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图景,但显然,与那种饱满鲜活的海岛土著的鲜活淳朴的气息相比,你的画面气息却在那种单纯与宁静的气氛里隐藏着某种不安的东西,那么在构建这样的图景过程中,你究竟在想些什么呢,那些场景到底是你的梦中乐土,还是你的情感秘境的暗示?
女人、马、 花朵都是自然物象的最基本的元素,倾向这些事物,并非有固定指涉,但我有一个情节,就是爱马。这些道具组合在一起,试图营造一种浪漫诗性的情境。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资源危机,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文明社会难于解决的问题,危及人类的生存。画面中的朴实风景离我们远去,我们只有在梦中相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价值,尊重自然,爱惜生命,“人为物役”,“心明于物外 ”,使力量微小的自我与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的大自然融合为一,也是一种愿望吧。
至此等待21cmx16cm 2013布面油画
——在你的日常生活里,在你的内心世界里,似乎女人显得时而重要、时而又没那么重要,而通过你的作品也能感觉得到,女人的形象也总是在单纯与复杂之间摇摆,你的陶醉、不安与女人密切相关,那么对于你来说,女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女人是阴性的,纯净的美却附着魔幻的魅力。女人由内而外的气质,如同温暖的春风,蛰伏在面纱后的还有“尤物”,“尤物”在历史上应该是一种很厉害的物种,她的特质是一种催化物,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摧毁一个男人的上进心,把他变成女人的绵羊、男人的暴君。在“倾国倾城”这些毁灭性的工作中,“尤物”其实并没有什么主动的意见,但是男人们觉得面对“尤物”就像面对恐龙,只有把地球消灭一次才能配得上这种物种的灭绝。我们怎样才能够共同地但又一分为二地为人所理解并由此加以推导,我们要求在形而上的询问中让两者第一次从同一基础上建构起来,这不由让我想起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一句诗“最优秀的人失去了信念,而最卑鄙的人狂热满心间”。
至此等待Right Here Waiting 20Hx16Wcm 2014
——你是怎么看待艺术家的个人世界与叙事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呢?在这个观念艺术更容易成为时髦的东西的时代,绘画能否凭借对叙事性的灵活运用而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呢?
我觉得任何艺术表现形式,只要能戳到痛处,自然是有生命力的。平心而论,架上绘画虽有太多的局限性,但还是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的,绘画的魅力还很久远。但一件绘画绝不可能是外在世界的任意剪裁,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画家要把观者的目光引向一个焦点,直击观者的心灵深处,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关于当代中国绘画
——我们都知道,油画是舶来品,根不在中国,而在西方。也正因如此,中国的油画创作在过去的漫长历史时间里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传统,而总是不断在西方的传统中抽取自己需要的观念、方法和线索,所以不同时代的油画创作之间充满了断裂感和跳跃感,缺乏基本的逻辑关系。我想知道你作为一个当代画家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首先,我没有太多兴趣来探讨东西方油画创作和历史问题,第一,我没有系统的去做研究,第二,我不是一个怎么会做学问的人。如果说中国油画民族性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是中国油画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话,我没有看到。年轻艺术家的格局愈来愈小,独立意识不强烈,很容易受周遭环境影响。就像王林老师在我的作品评论开头说的那样,“很多同龄人投身图像运动,一卡通全都卡通,如同共青团活动。这一代人名为独生子女,似乎很个人化,但实际上类似性很强,反而容易被集体意识和无意识所控制。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
——你平时在创作之余对于国内外艺术家创作状况的关注哪一边更多些?哪些艺术家对你有过影响?对于国内的当代艺术家、特别是油画艺术家你比较关注哪些,会如何评价他们的创作成绩?有你比较看好的年青艺术家么,为什么会看好他们?
都有关注,也都有尝试。至于现阶段,我还是对架上绘画的阅读会多些。蒙克、贾科梅蒂、博伊斯对我都有阶段性的影响,但很快又抽离了出来。国内我比较喜欢曾梵志、张恩利的作品。还有很多我都很喜欢,像汪建伟、徐冰、邱志杰、管怀宾、孙原彭禹等人的作品。年轻艺术家我比较喜欢孙逊的作品,还有马轲的作品。我觉得孙逊应该属于会给自己找难题、找茬的艺术家,时刻保持着独立思考。马轲的作品具有很强大的力量感,这是在年轻艺术家里很少见的,马轲个人场域也是很厚的,我们08年认识,他话不是很多,实在,个人修养极高。能够在这个被商业操控的艺术圈子里保持独立清醒的人不多。
——中国的当代艺术近年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第一个繁荣期,有人说这一波繁荣基本上是由西方的藏家、买家促成的,有很多的泡沫,而目前的相对低潮期就是其直接后果之一,那么作为一个当代的青年艺术家,你是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的?你会很关心市场么,会受它的影响么?
人们现在已经习惯接受了这种风险(姑且让我暂时称之为风险),并且十分愿意投入这些比较陌生的形态。刘礼宾先生所言,“多数人似乎相信‘不破不立’”,但我更相信“不立不破”。前者基于“进化论”奠定的叙事模式,多相信艺术风格的推陈出新;而后者更相信传统基础上的渐变,或积累到一定程度上的、围绕某一关键要素所发生的“突变”。没有继承,或者没有对传统的长期浸润,“变”几乎是不可能的。”收藏自然也是这样。没有系统地研究和追问收藏的真正价值也必是不可靠的。我当然关心市场,因为我要靠它活着,回避不了。建构一个健全的市场是我最关心的。会不会受市场影响,我没有预见性,但应该很难受市场影响。
——在论及中国当代艺术价值体系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欠缺的东西比较多,但最缺乏的就是独立的批评与学术研究,而目前的学术研究、批评界的情况则似乎不是被权力左右,就是为资本的力量所引诱和驱动,同时在理论资源的掌握上、理论的原创能力和系统性上也都非常有限,直接导致了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评估系统的非正常状态,那么作为艺术家你是如何看这样的问题呢?
我觉得这需要一个过程,没有必要过于着急。好在大多从业者都在努力进取,总是要不断成熟起来的嘛,要有一个过程,我觉得很值得期待。我所担心的是艺术家不能够凭借作品魅力,而艺术批评又失去了冷静。艺术家、批评家与市场的暧昧关系必然导致不入流作品的泛滥,艺术批评的失语,市场的崩溃。艺术家不再会出现品质高的作品,艺术批评缺失判断力。这景象很可怕。我觉得做任何文化一定要戳到痛处,一针见血,干净利索。
——很多成名的当代艺术家会热衷于制造并不断强化那种商标式的个人风格,并且出于市场的考虑尽量长时间地维持它们,以保证自己的利益,那么你会这样做么?
首先我还没有商标式的个人风格,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市场我会考虑,但对于利益我有自己的要求,就是能够让我完成更多的艺术创作,于个人物质需要基本没有关系,我相信我不可能为了这个利益去维持我不再坚持的趋向,这个我办不到。
——早在一九八二年,德国画家里希特曾经在笔记里这样写道:“整个艺术世界是一幅巨大的风景,这里充满了卑鄙、谎言、堕落、悲惨、愚蠢、麻木、厚颜无耻,不值得为它浪费一个字。”对于他这样的说法,联系到我们身处的国内艺术世界的现实,你会怎么想并如何说呢?
艺术作品应排除任何存在性的表态,这正如现象学的方法一样,要求严格地排除对所有存在性的执态,不然,艺术作品便是不纯的。自然我觉得里希特这里存在着问题,即使整个艺术世界充满了卑鄙、谎言、堕落、悲惨、愚蠢、麻木,雾遮云障也无法隐蔽他的厚颜无耻,艺术还是有价值的。有的时候我们是被自己两条腿走路的事实弄的失去了清醒。我记得《庄子·逍遥游》中庄子所言,“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仿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为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关于未来
——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家,你是如何来看待“成功”这样一个概念的?也就是说,对于你而言,何为“成功”,优秀的艺术家在当今时代里必然会获得成功么?
我眼里的成功就是完成了足够好的作品。当然,我距离成功还非常之遥远,不过我会努力靠近。优秀的艺术家在我眼里首先是作品很棒,那就已经成功了。
——作为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个体,你又是如何看待当前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的?在这样的一个残酷的现实世界里,实现艺术化地生存是可能的么?
我是比较关心生态学的,G.哈定(G.Hardin)多效应原理提醒我们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每一事物无不与其它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我们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会对地球上的自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所干扰。但也不能说人类只要存在就是破坏的,这样提醒我们应该更加保护环境,绿色生产。我这次展览的主题“暖回”,是自省亦是发声。残酷的现实更能够成就文化,不经历苦难谈何文化啊。这里要看各自追求、各自成就。
——最后,说说你未来的打算吧,关于你的生活,关于你的艺术……
和往常一样吧,没有太多打算,看书,画画,和朋友在一起。每年参加几个群展,做一个个展。就这么点事情做好我已经很累了。呵呵!当然,接下来我会更努力,肯定也是更艰苦,更困难。一直干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