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头来不由自 曾翔
曾翔开朗豪爽,健谈善思,感性而又理性。篆刻虽为艺术之小宗,但其魅力让他痴迷多年。他的篆刻作品烂漫古拙、自然率意,既有扎实的传统功底也融入了许多现代新元素。
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调到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后,目前他担任篆刻研究所所长。近日,记者在其工作室就篆刻研究所的工作、写意篆刻、篆刻艺术市场等采访了他。
据他介绍,由文化部主办的二十人篆刻展将于今年4月底在日本举行,展览汇集了当代具有影响力印人的优秀作品。同时,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篆刻所首次主办的写意篆刻展也将在京亮相,邀约多位书法篆刻理论家针对当代写意篆刻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
写意其实不简单
记者:为什么强调“写意篆刻”?
曾翔:我们的传统艺术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工笔和写意。写意的艺术属于文人雅玩,更讲究情趣,讲求精神寄托。国家画院杨晓阳院长提倡“大写意”,我们说“写意篆刻”也是有意强调篆刻艺术的写意精神,这正好也是针对当前篆刻领域里面的一种缺失。大家都在一窝蜂地追摹所谓的典雅、工稳、精致、流美那种制作的篆刻风气,我们因此就想提倡一下写意精神。
这些年的美术展览,工笔画屡屡获奖,写意画反而不行。这可能与我们大的社会环境和审美是相关联的。大家认为,写意精神越来越缺失,印章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不能不受到影响。提倡什么,往往就是什么缺失了。比如,我们要提倡舍己救人、吃亏是福,实际上就是这些东西少了,多了也就不必提倡了。古人的篆刻没有写意和不写意之分,我们提倡“写意篆刻”也是这样,是因为写意精神缺失了。
美术文化周刊:工笔画在造型、技法、画面整体上的优劣好判断,对于写意画,却没有清晰的、公认的判断标准。写意篆刻是不是也面临这个问题?写意的篆刻更强调个人的表现,比如,字的篆法合不合规范,多一笔少一笔,在表现自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符合传统规范,是否也有一个度的把握?
曾翔:一些人认为写意就是简单,不合乎规范,写意就是有点胡来,这是一种误导。实际上,真正好的写意是非常讲究的,可能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写意的标准往往比那种工整的、工稳的更高更难,就看这个度怎么把握到恰到好处,像齐白石那样的大师就做到了。现在很多篆刻是工稳的路子,看起来很麻烦、很复杂,工艺性很强,艺术性却很差。
写意有没有标准,要看是谁来看。我觉得审美对象很重要,就是谁来审美谁来看,是专家来看还是一般普通的大众来看。专家来看,可能就是来看写意的精神,他们知道这个东西好在什么地方,这个标准在专家们的心里,妙不可言。
其实很多人读不懂写意艺术。听到“写意”,就以为是胡抹几笔。严格地讲,写意画是不易于表演的,所以油画家会说:你们的中国画这么简单。原因就是他们看见那些经常去表演的人。油画画起来很费时间,可以反复修改,而中国写意画的一点一画可以在瞬间完成,表面上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要用一辈子的功力锤炼的。具有写意精神的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印章,很难用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写意艺术妙不可言,很多人为之着迷,追求一辈子。
当代篆刻无流派
记者:篆刻研究所目前承担了哪些工作? 曾翔:篆刻研究所的架子刚刚搭起来,是研究、创作、教学三位一体的模式,工作内容主要还是围绕着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为重点。目前的专职人员只有我和魏广君,单独的活动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针对当前篆刻领域出现的重要问题,书法、篆刻的走向与发展,我们想做一些切切实实的研究和探索。我觉得活动不宜搞得太多,要做得有品质,对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记者:篆刻艺术在当代是否还有形成流派的可能? 曾翔:现在篆刻要分派,基本上是不成立的。篆刻过去有西泠八家,也不叫什么派。那个时候信息不发达,能够形成地域特色。今天信息这么发达,想形成地域特色是很难的。一旦有个东西被发现搞成一个作品之后,网络传播这么发达,马上就互相借鉴、融合、影响,所以想成为派非常难。这是客观原因。在信息爆炸时代,不可能悄悄摸索多少年,有朝一日突然冒出来,像黄秋元、陈子庄当年那样。今天,你在犄角旮旯呆着,发现谁搞得不错,马上就被人同化了。信息量太快,想开宗立派太难了。
再谈主观方面的原因。过去我们写个帖起码写十年,家里穷,祖上传下来的一本字帖,当做宝贝,写字的时候不能弄脏了。现在比真迹还真迹的东西,以高科技的方式呈现在你的面前,很多的碑帖、印章看不过来。假如起王羲之于地下,让他坐上飞机全国各地到处视察,然后他再想保持他的独立性,我想王羲之也未必能做得到。这就是时代的不同。
如此说来,今天的艺术家要比古代的艺术家更难做,他的困难和挑战更大。大家经常呼吁没有大师,这个时代很难有大师。因为如今没有给你产生大师的条件和土壤,这么大、杂的信息进入你的大脑,你还那么清晰、冷静,不受左右干扰,多难!如果做到了,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是大师,还一种可能你啥都不是。每个艺术家都要警觉。现在,只有坚守一种信念,才可能做出一点有个性的、有特色的东西,这就靠艺术家的智慧了。你的眼光是不是独特,你把人家的东西拿来,并且表现得让他看不到,那就是高手了。
看好篆刻艺术市场
记者:篆刻是一门小众的艺术,有创作就有流通。篆刻家的市场情况怎样?篆刻艺术如何形成一个合理的、健康的市场?
曾翔:中国书协成立以来,篆刻艺术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在发展中间也有些参差不齐,整体上对篆刻本身的认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篆刻这个东西是小众艺术,关注的人不多。篆刻家生存的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和影响。
书法这几年稍好一点,篆刻还远远没有被大众所认识,它的生存空间决定了它的艺术取向。刻得相对工稳的篆刻,搞收藏的人能看得懂,所以大家就一窝蜂似地刻那种规整的、漂亮的印章。你刻得不漂亮,艺术性太强,实际上就是自己玩的事。我觉得艺术是很奢侈的玩意儿,它恰恰不是迎合市场,而是文人雅玩的东西。艺术走向市场、跟生活对接起来,必然会走向另外一条道路。一味去迎合市场这很麻烦,会影响我们整个的艺术观,这是很严峻的问题。
当代的篆刻艺术,从欣赏的角度来讲,基本没有市场。从纯欣赏角度去购藏篆刻艺术的人,少之又少。总体看,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篆刻市场慢慢地在形成。著名篆刻家如韩天衡、王镛、石开先生,他们属于年长一辈,刻得当然好,但因为价钱高,作品已经不适合一般人购藏,主要还是礼品市场。还有一些人有收藏的爱好,发现了篆刻市场问津的人很少,预见到篆刻未来的市场会很好。这样的人现在有一部分,他们是篆刻艺术购藏的主体。现在有一批刻得很好的青年篆刻家开始有点儿市场了,他们手头的活好、价钱便宜、增值的潜质比较大。
我一个朋友在潘家园摆摊刻印、卖石头,最初刻一个字5块钱,现在刻一个字几百块钱,已经在北京买了两套房。这当然是少数。我认识的一些以篆刻起家的中青年作者,日子过得也挺好。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篆刻家的生存环境还是得到了大大的改观。
随着收藏热的兴旺,收藏家刻收藏印的人越来越多。每个收藏家都想刻一方规范点的印章,比如,“过眼是福”之类。篆刻家的生存环境也得到了一些改观,跟收藏热有关。但是相比于中国书法、中国画,篆刻艺术的市场还有待发展、开掘。很多人从收藏石头开始进而收藏印章,因为好的印章石越来越少,再找一个很好的刻手刻上一个有艺术性的作品,一块石头就有了两种价值。现在大家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收藏了,印章倒是一个很好的收藏选择。我相信,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