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紫熙,(1915—2002),江苏国画院著名山水画家。河南艺术师范学院毕业。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南艺术师范学校教师、河南大学讲师。建国后,历任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徐州市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第三届整理。有《魏紫熙画集》。
魏紫熙
魏紫熙,男,原名显文,1915年1月生于河南遂平,1934年毕业于开封河南艺师。任教于河南中、小学。1938年后,于河南、湖北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46年主办《河南民报》之《美育》副刊。1949年后,相继于南京文工团、南京美术工厂、江苏省美术工作室工作。历任江苏国画院画师,兼徐州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人大代表。 “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这是他的信条。早年他专攻山水,50年代至70年代以画人物画为主,创造出一批歌颂新中国的人物画、年画、招贴画、连环画。他的人物画,人景并茂,意境深遂,用传统沉稳厚实的线条、现代墨色并重的色块绘画,表现了典雅的造型,题材寓意深长,具有新意和时代气息,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力,突破了旧人物画技法上的局限性,重振了中国人物画。70年代后,他把艺术探索的目标转向山水画创作。其山水早年宗法“四王”,追师清湘、梅清诸家,对南宋刘、李、马、夏四家,也涉猎颇深,有传统功夫,又注重新意。笔下所绘的老松、长瀑、峰峦、房舍、舟楫,多有元明以来诸家的踪迹;笔墨凝重质朴,章法灵活,不露锋芒;画风苍秀齐出,刚柔并济,婀娜中见刚健之气,婉媚外显遒劲之韵。代表作品有中国美术馆的《天堑变通途》、藏江苏省美馆的《飞澜无声》、还有《庐山奇峰》、《长白山飞瀑》、《太行奇峰》等,尤其是为毛泽东主席纪念堂所绘制的巨幅山水画《黄洋界》(藏中国美术馆)及为中南海绘制的巨幛《云起千峰动,泉飞万壑鸣》等,均堪称现代山水画坛的珍品。晚年山水画无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大面积泼墨和重彩朱砂点的运用,既传统,更现代,画风显得异常新颖。
数十年来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筹建江苏省国画院。他参与组织并参加了著名的两万三千里写生,成为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为江苏省第一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艺术家终身津贴的画家之一。
魏紫熙先生长期坚持深入生活的创作道路,数十年刻苦研习中国山水画艺术,初学王石谷,后学宋人,以斧劈为主进行创作。用笔苍劲浑厚、独具特色。为金陵画派著名的山水画家之一。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应邀赴加拿大、巴基斯坦等国家举办画展。代表作有为毛主席纪念堂所绘制的巨幅山水画《黄洋界》和为中南海瀛台绘制的巨幛《云起千峰动,泉飞万壑鸣》等。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魏紫熙作品国内外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入选历届全国美展和国外大型画展并被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出版有《魏紫熙画集》、《魏紫熙画辑》、《魏紫熙山水画集》、《魏紫熙人物画集》、《魏紫熙山水画谱》等画册。
魏紫熙把一生献给了艺术事业。在他病重期间,他仍不忘画画,仍惦念着心中的许多创造冲动,仍希望给后人留下更多的山水画佳作。魏紫熙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石子岗殡仪馆举行。
2 个人履历
1934年毕业于河南艺术师范学校。早年曾宗法“四王”,也追师清湘、梅清,新安诸家,喜爱南宋马,夏作风,兼受当时日本画风影响。1934至1947年的十余年间,边教学边创作,曾多次在湖北,河南各地举办个人画展。
1938年曾在河南郾城举办抗战漫画展。
1946年,在开封举行个人画展时,河南民报曾发特刊评介。画家谢瑞阶观展后惊呼:“进步令人咋舌。”当时河南文运会艺术组组长傅恒书则曰:“魏紫熙的山水画可媲美张大千。”
1947年八月受聘河南大学任讲师,九月结识赵望云先生,切磋技艺,深受教益。
1951年-1952年任南京美术工场付主任。同时有大量作品发表,问世。
1957年同傅抱石,亚明等十余人去西北,西南等七省写生,行程两万三千里。后在北京举办观摩画展,被誉为“山河新貌”画展,一时轰动海内外。曾任江苏省国画院办公室主任,付画师。参加江苏省文教群英会,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1958年与傅抱石、亚明、张文俊等参加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工作。同年创作《风雪无阻》、《温课》,参加第一届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自50年代开始参加了历届全国美展,主要作品有《同劳动同商量》、《田头黑板报》、《南京梅花山》和《巡逻》、《丰收归来》、《煦风》、《万山红遍》、《南水北调》、《长白山飞瀑》等。
1960年秋参与组织并参加了著名的两万三千里写生和现代中国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河新貌"画展,成为新金陵画派主要创始人之一。
1977年九,十月间与亚明等赴湖南写生,参加“芙蓉国里尽朝晖”画展。为毛主席纪念堂绘制巨幅国画“黄洋界”。当选为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连任第五、第六、第七三届。
1978年八,九月带领江苏画家赴东北三省讲学,写生。十二月与亚明,林墉组成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赴巴基斯坦访问,作画写生。
1979年当选为全国第四届文化会代表,并在会议当中召开的全国美代会中当选为全国美协理事。
1980年被徐州画院聘为名誉院长。四月随江苏省国画院书画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并写生,作画,展出。当选江苏美协常务理事。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当选代表参加全国美代会。
1986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被该馆收藏16件展品,文化部为此举行发奖仪式。
1987年当选为全国第五届文代会代表。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988年当选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同年被评为一级美术师。
1989年当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1991年终身享受国务院颁发给有特殊贡献的艺术家终身津贴。六十多年来的艺术生涯当中,举办过十多次个人画展,有大量的作品,文章发表,获奖,被国内外各大艺术馆,美术馆,博物馆收蒇。
3 作品风格
四十年代末,中国社会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最深刻的变化,给中国绘画也带来了最大最深刻的变化。每个有抱负的中国画家,在这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中不可能不有所冲动。新中国给画家带来了崭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他们深切的感受势必像积聚许久的火山一样爆发出来。魏紫熙的人物画创作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魏紫熙早年专攻山水画,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以画人物画为主,在他六、七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精力化在现代人物画的创作中。人物画创作是伟大时代对魏紫熙提出的要求。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可能离开时代环境的要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自以为“超越时空”,只不过是欺人之谈而已。魏紫熙不负时代厚望,在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创作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无愧为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奠基者之一。人们不会忘记他所创作的、《渡口》、《报矿》、《煦风》等一系列中国人物画新作,更不会忘记《风雪无阻》在新中国人物画发展过程中不可动摇的里程碑地位。
魏紫熙以山水画名世,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正因为如此,他的人物画人景并茂,意境深邃。人景山水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曾占有重要地位,留下了丰富宝贵的遗产,但是旧有的形式和传统怎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呢?这对每一位画家都是一个严峻的课题。“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这是魏紫熙的信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一个正确的理念才能导致正确的行动和实践,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可能结出无愧于时代的硕果。魏紫熙沐浴着时代的阳光,在他认定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跋涉。他画过宣传画、连环画、漫画、年画乃至舞台布景、人像、美术设计图;他深入生活,去农村、工厂、学校、街道乃至海防前线,上山下乡,与工人、农民、士兵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因为他深信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要改造旧的传统来表现新时代的生活,意味着创造和成功,也蕴含着最大的风险和失败。传统的山水画技巧是魏紫熙熟悉了的东西,传统的人物线描怎样才能表现现代人物的神采和风貌呢?中国古代线描人物画是写宽袍大袖、峨冠博带的古人,它是那个时代的。时代变了,传统技法怎样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青山常在,似乎万古不变,可是在不同时代人们的眼里,即使青山绿水也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人物的环境道具的变化,那就更不用说了。怎样去表现新时代的人物和事物,令多少画家束手无策。所有这些,毫无例外地需要魏紫熙去正视,去感受,去解决。在无数次的失败之后,魏紫熙最终成功了。哪一件成功的作品步浸渍着画家的心血,就像每一件失败的作品也都心血斑斑一样。当我们打开魏紫熙创作的笔记的时候,当我们观赏着魏紫熙大量展现时代风貌作品的时候,我们明明白白地感到被带进了那个时代,似乎清晰地听到时代脉搏跳动的节拍。火热的生活是魏紫熙人物画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他在生活中有感于心而奔发于纸素,频频出现的灵感,有时简直让纸笔应接不暇。目观心记之外,大量地实地速写,钢笔的,铅笔的,有时便直接以毛笔宣纸直接完成,记下最真实最深切的感受。这就是魏紫熙人物画创作的过程。
生活之美是魏紫熙终身追求的目标,在这种美的追求之中,感受是第一位的,一切表现手法都得服从于对生活的感受。他对人物画意境的追求完全是中国式的,但却全然不同于古人;构图与造型吸收了西洋画的某些优长,但他始终扎根在中国画的传统之中。魏紫熙人物画沉稳厚重的线描、典雅的造型,色墨并重的风调,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也不是传意义上的民俗民风绘画,它表现出那个时代的气息,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物画的巨大成就。当人们品味着魏紫熙人物画时,都有强烈的时代再现之感,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将生活中的甜美奉献出来,令人憧憬,催人奋发。只有那个时代才能产生那样丰富的作品。
魏紫熙画于1956年的,便是那个时代老一代艺术家的生活写照。魏紫熙就是这样用手中的画笔塑造了祖国未来的《神射手》,生产第一线的《电焊工》、《报话兵》、《海带养殖员》,他笔下的《运菜》、《洗衣》、《夜露正浓》、《巡诊》、《擦炮》、《放风筝》、《场头会》、《养鸡场》、《田头黑板报》、《看演出》、《赶集》、《夜巡》,让读者不能忘怀,让人深思良久,体味过去并不久远的时代脚步。历史和时代是真实而深刻的,它很严肃,容不得半点虚假,回味的时候,它常使人思绪万千,美术作品如能有这样的魅力,应该是艺术创作者最大的欣慰。1961年魏紫熙创作的,尺幅不大,画面上人物一笔未着,“却闻人语声”,可以说,无论是形式和内容、传统和创新乃至笔墨技巧,都远远超出了画面本身所体现的境界和意义。今天再读,这种感受有增无减。
4 作品特点
“当代山水画”从时间属性上来看似乎是一个矛盾的修辞。“当代”显然具有一种现时性的特征,而“山水画”则是艺术史上的一种早已成为过去式了的绘画风格。但是,“当代”还具有另一种属性,即文化意义上的类型属性。
魏紫熙的山水画特征如下:
—、确立了知山乐水的圆觉之境:山水画的缘起,是中国画天人合一意境的历史集成,是知山乐水大田园观民居意识的集中体现。可以说,青绿山水的标树确立了中国审美的一个重要基调:闲情逸致式的陶冶(至元时这一认知成为立信的基准)。人们在千秋永立的高山流水面前,品味到的是萧条空寂与静穆平和。圣者说的“道、理、性”均在山水面前顿捂圆觉,以终成情性。这种以山为乐、以水为知,以空为悟、以远为觉的精神确立,这种天人合一的忧乐圆融意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自然理想,是士者文化的一种精神,是素朴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中国哲学在中国山水中找到了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内涵。
二、确立了愈小而大的意蕴之理:中国古典最为重要的一个美学命题是愈小而大。我们在古典分析时指出的超以象外,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的美学品德,就是对愈小而大这一命题的艺术理解。实际上,这是中国人用特殊的视错觉审视图像的艺术。我们一再说的中国画咫尺千里法则,就是对这一命题的艺术揭示,它除了告知我们哲学以外,还告知我们一个极为独特的透视原理,它让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情境中知觉物我合一、象于无形的一种特殊的大象与大音,若说中国画的感动,最大的致因莫过于此。
三、确立了学科表现的语法规则:任何一个画种,要想独立于艺术之林,在语法结构上满足复杂性与丰富性的要求。即本书多次强调的,必须藉助复杂的视错觉结构实现自然物象的简化。青绿山水的历史意义在于:一方面它让绘画从宫室壁画的人事为用、宗教理说中解脱出来,让山水不再成为人事宗法的环境与陪衬,成为主要的精神寄托。另方面他在表现语言上第一次为山水画定立了法度规则,系统地在构图、设色、树法、石法、水法、笔法、论说上进行了建树。应该说系统的有学术的山水画认知从这一时段起才真正进入了广延与深刻。
5 艺术作品
作品有《南京梅花山》、《温课》、《风雪无阻》、《巡逻》、《天堑通途》、《黄洋界》、《云起千峰动、泉飞万壑鸣》等。参加第一届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出版有《魏紫熙画集》、《魏紫熙山水画谱》、《魏紫熙画辑》、《魏紫熙人物画集》。尚有《魏紫熙画集》,《魏紫熙画辑》,《魏紫熙山水画谱》,《魏紫熙山水画技法》录像问世。
6 人物评价
魏紫熙,是中国现代受人欢迎的山水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山水画更是脍炙人口。李旭国作品收藏很广,就是结集出版的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李旭国先生的作品中,山水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魏紫熙的许多山水画,都是以山水风光作为题材的,例如《南京梅花山》、《温课》和《天堑通途》。魏紫熙的山水画,让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魏紫熙的山水画如一片片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他的山水画,追求的是一种崇高而绚烂的美,其间,不乏哲思和诗意的存在。
宋文治
宋文治,1919年10月生,江苏省太仓县人。笔名宋灏。早年家贫,小学毕业后到上海广告社学徒,业余时间到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沪校学习半年素描,后长期任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美术教师,工作之余刻若学习绘画,成就甚大。
1919年农历9月5日(阳历10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市,养父养母在太仓西郊镇开小面店为生,后因经营不善,日益败落,生活困难。幼时困苦的生活,对其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造就他自强、自立、坚毅、奋发的性格。
1931年初级小学毕业。在学校美术课成绩名列第一。经常描摹香烟盒上印的等古典人物画,初步萌发了对美术的兴趣。自太仓毓娄商业中学肄业。曾有作品被选送参加国际儿童画展,并获纪念奖。在县城书店购得《芥子园画谱》临摹习画,开始自学国画。
1935年经上海亲戚介绍入上海秀堂广告社当学徒,前后一年半。学习美术字、装潢设计等。假日去上海大新公司、永安公司画廊参观画展。观摩了张大千、齐白石、任伯年、吴湖帆、张石园及日本竹内栖凤等画家的作品,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对国画的兴趣。
1936年离开秀堂广告社。得苏州亲戚帮助入苏州明光眼镜公司任助理会计兼橱窗设计。
1937年日军进犯上海,殃及苏州。失业回老家,靠借贷勉强度日。
1938年路遇太仓城中小学美术教师,得其介绍入太仓浏河小学担任美术教师。
1941年得上海亲戚资助,考取苏州美专沪校。时颜文梁为校长,教师有蒋仁、朱士杰、陈旧村等。学习西洋透视学、素描、水彩等技法。半年后,日军占领租界,学校被迫停学。
1942年回太仓,任城中小学美术教师,兼任太仓西厢小学美术教师。是年专程赴上海向乡前辈朱屺瞻先生求教。
1943年借调到太仓中学(原太仓师范)代教美术课,不久转为正式教师。开始参加太仓文化人士组织的曲社,研习昆曲、京剧、评弹等艺术,增加了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1944年和表妹杨冰女士结为伉俪。迁居太仓城厢镇。
1945年在太仓中学任教,兼任太仓县立中学美术教师。
1946年经太仓县教育局推荐,任太仓民教馆馆长,负责美术、体育等活动。
1947年辞去民教馆馆长之职。经太仓唐祥伯介绍,赴安亭师范任教。自此在该校任教长达十年之久。同时兼任安亭震川中学美术教师。经朱屺瞻介绍,拜海上名家张石园为师。
1948年在震川中学教学之余,创作花鸟、山水等作品百余件,在校举办画展。义卖得米一百八十余担,全部赠送学校,建“松隐庐”以扩大教师办公用房。"松隐庐"由国学大师唐文治撰文,吴湖帆手书,立石铭于“松隐庐”墙内,以志纪念。一次偶然机会,获观陆俨少先生作品,钦佩之至。前后三次专赴南翔拜访陆先生,最后一次幸获得见,从此经常与先生一起看画谈艺,交谊在师友之间。1949年全国解放,安亭师范也获新生。兼任校总务主任。由陆俨少先生介绍拜上海名画家吴湖帆先生为师。在向张石园、吴湖帆先生请教之外,更多的是得到陆俨少先生的指导。
1949年陆俨少作《松隐庐》长卷相赠,该卷引首由吴湖帆题,卷末有沈尹墨、陆俨少、邓散木、白蕉、叶恭绰、徐邦达、启功、黄怡庵等先生题跋。
1951-1954年全家自太仓迁居安亭镇,生活日趋安定。1952年,次女玉英出生。参加安亭师范扩建校舍工作,亲自设计草图并赴各地采购树木、花草以绿化环境。每逢星期日,去上海向师友求教。暑假到富春江、太湖等地写生。
1954年,次子玉明出生。
1955年应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局之邀,与陆俨少,孔小瑜,徐子鹤四人赴合肥参加艺术创作活动两个多月。期间到梅山水库、黄山等地写生。创作《桐江放筏》、《黄山松云》入选全国国画展览。此次在安徽的艺术创作活动,虽只有短短两个多月,却给了宋老一次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锻炼和实践。
1956年《桐江放筏》、《黄山松云》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桐江放筏》在《人民画报》画刊发表并做重点介绍。作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参加"江苏省国画展"获三等奖。赴南京参加江苏省国画家座谈会。当选为嘉定县人民代表。
1957-1959年6月,经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推荐,调省国画院工作。期间,赴省内各处深入生活,创作了《放鸭》、《牛首山》、《邵伯水闸》、《南京长江大桥在建设中》、《锦屏山磷矿》、《中山陵》等作品。其中《劈山引水》(与金志远合作)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发表于《中国画》杂志。在创作上不断向傅抱石、李可染、钱松喦等先生学习、请益,得到很大帮助。
1960年3月,江苏省国画院正式成立,任副画师兼院长秘书。9月,作为由傅抱石、亚明率领的江苏国画家的一员参加在全国六省十几座城市访问和写生活动,担任后勤总管。行程二万三千里,画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全国美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品有《华岳参天》、《山川巨变》(横幅)、《山城晓色》、《广州造船厂》等。江苏油画展赴京展出,即兴创作油画《洞庭春色》参展。《光明日报》评该作是油画民族化的有益尝试,并有单页画出版。
1961年创作《山川巨变》(二稿)、《韶山》、《红岩》、《枣园秋色》、《杠甫草堂》等数十幅作品。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江苏省国画院“山河新貌画展”。《山川巨变》、《枣园秋色》等在《人民日报》发表。江苏人民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山河新貌》画集、画辑,有部分作品入选其中。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62年创作《江南春朝》、《太湖之滨》等作品,开始反映江南水乡的创作。《太湖春朝》被北京荣宝斋制成水印木刻后,十余次再版。刻画和《山川巨变》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与张安治、白雪石、陈大羽四人首次赴井冈山写生,归来在北京举办了“井冈山写生画展”。展品全部被中国对外文委收藏。 1963年由中国美协主编、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画中山水》专题片,反映了傅抱石、关山月、李可染、吴湖帆、钱松喦等画家深入生活、创作活动的情况。《山川巨变》也在该影片中被介绍。由中国美协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可染、叶浅予、黄胄、关山月、亚明、石鲁、宋文治等十几位画家作品的专集。《宋文治作品选集》由吴湖帆题字,钱松喦作序。是年初登庐山,二上井冈山。创作了《庐山人工湖》、《井冈山朱砂冲哨口》、《瑞金云石山》、《茨坪》等作品。
1964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宋文治山水画小辑》。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创作《运河两岸稻花香》巨幅作品。创作《新安江上》。
1965年借调到江苏省京剧院担任京剧《江姐》舞美设计,前后近一年。秋,上海市政府邀请傅抱石、钱松喦、宋文治、张文俊等为上海国际机场创作巨幅山水画《井冈山》。一行乘飞机赴上海接受创作任务,回宁后因傅抱石突发脑溢血逝世,此画未能完成。在此期间,前后在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学院、工人文化宫兼课,教授山水画技法。全家自安亭迁居南京。
1966-1969年“文化在革命”开始,先后在高资蚕种场、桥头省五七干校、金坛等地学习、劳动。
1970-1975年从五七干校奉调回南京,参加省美术创作组。1973年起任省美术创作组副组长。期间曾到南京炼油厂、徐州微山湖等地深入生活。创作《太湖新装》、《太湖清晓》、《南京长江大桥》、《南京炼油厂》、《扬子江畔大庆花》、《银线跨太湖》、《向阳渠畔春意浓》等作品。《向阳渠畔春意浓》被印制成单页画发行。
1976年因心脏病住“八三”医院治病。1月,惊悉周总理逝世,当夜即写《梅园长春》一画以寄托哀思。《梅园长春》入选全国美展并出版。此画前后共作四稿,两稿赠梅园新村收藏,一幅由廖承志题字、赠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
1977年江苏省国画院恢复成立,任副院长。创作《茨坪长青》、《韶山朝晖》(与金志远合作)两张巨幅山水。《茨坪长青》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韶山朝晖》为毛主席纪念堂收藏陈列。开始尝试彩墨相间的画法,有《轻舟已过万重山》、《黄山晴雪》、《巫峡高秋》、《井冈山朱砂冲哨口》等作品问世。随江苏省国画家赴湖南写生,创作《雷锋故居》、《韶山灌渠》、《爱晚亭》、《长沙烈士纪念碑》等作品。后因病提前返宁。
1978年应外交部之邀,赴北京作画。在北京友谊宾馆为文化部创作大幅作品《飞流图》,作为国家礼品,由国家领导人出国赠外国元首。参加江苏省政协四界全会,当选为省政协常务委员。
1979年应广东省政府的邀请,赴广州为小岛国宾馆创作《小鸟天堂》、《黄山》等大幅作品。4月,由北京荣宝斋和香港集古斋主办在香港举办“金陵八家画展”。与亚明、侯凯、王大山等一行四人赴港出席开幕式。出版《金陵八家》画集。自香港返宁,创作《香港》。秋,赴京参加全国第四届文代会和中国美协第三届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美协理事。应聘为杭州西泠印社社员。
1980年春,赴日本出席“江苏省国画院书画展”,任代表团团副团长。在日期间,参加了东京、大阪、长崎、神户、北海道等多座城市。有《岚山--周总理纪念碑》、《阿苏火山》、《札幌雪景》等作品问世。自日本回国,在无锡休整,为无锡小箕山国宾馆作大幅山水《太湖》。江苏省美代会召开,当选为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
1981年4月,北京荣宝斋、日本西武在日本东京举办宋文治新作展。中国驻日大使符浩和夫人出席了开幕式。出版了展览画集。回国,住北京饭店作大幅山水《庐山飞瀑》。应邀在北京画院讲学。夏,由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主办,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宋文治画展。国家领导人王震、谷牧、彭冲,美术界著名人士华君武、李可染、吴作人、蔡若虹、叶浅予以及日本著名画家赤松俊子、丸木位里等出席了开幕式,《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单位予以报道。期间,由中国美协叶浅予副主席主持召开了宋文治画展座谈会。
1981年10月,与亚明一起赴新加坡出席亚明、宋文治画展开幕式。各出版画集一本。作品在新加坡展销,所得稿酬六万元,全部捐赠给江苏省省画院。中国国际书店将个人历年珍藏部分名家作品汇集出版了《现代中国画集粹》大型画集。作品《轻舟已过万重山》被中国美协选送参加法国沙龙展。
198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宋文治画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宋文治山水画集》,画集由赵朴初先生题字。春,和宋玉麟合作《洞庭春晓》大画,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陈列之用。
1983年春,宋文治山水画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晨韵》、《飞流》、《黄山石笋图》三幅作品被中国美协选送美国参加现代中国画在美巡回展。展出期间美方出版了画集。《石笋峰》一国在美国一大型刊物上刊登,并有大篇评论文章。是年创作《唐人诗意》、《层峦积雪》、《青山横云》等作品。省政协五届全会召开,连任省政协常委。被聘为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1984年1月,应安徽文化局的邀请,在安徽省博物馆举办宋文治画展。展出作品90余件。画展结束,偕玉麟、易进、萧瀚一起赴皖南写生,归来创作了《云岭朝晖》、《桃花潭》、《章渡清晓》等作品。秋,作品《唐人诗意》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应日本神户鳞美术馆的邀请,赴日参加该馆的开馆仪式并举办宋文治山水画小品观摩会,游览了富士山、日光等风景胜地。
60年代中国现代绘画创作的开拓者之一。11月退出江苏省画院的领导工作。12月,赴北京出席第五届全国文代会。
1985年春,江苏省国院文化交流中心成立,当选为副理事长。南京大学东方艺术中心聘为终身教授。中国美协第四届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当选为中国美协理事。应香港方面的邀请,由文化部派遣,和吴冠中一起参加香港艺术节,举办方召麟、王季迁、宋文治、吴冠中画展,并进行讲学活动。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宋文治山水画选集》,国家领导人王震率中日友好代表团赴日访问,作品《源远流长》作为国礼赠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秋,应福建省政府、省政协的邀请,偕杨冰赴福建写生,并出席厦门陈嘉庚在集美60周年庆祝活动。在福建因病住院治疗,未能去武夷山写生。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宋文治山水画小辑》,前后共出版了六辑。创作《白云飞流》、《富春山居》等作品。
1986年应美国运通公司之邀,北京、南京、广州、云南等地八画家赴美并举办文化交流和作品观摩会。法国总统密特朗访宁期间,作品《庐山飞瀑》经江苏省省长顾秀莲作为省政府礼品赠密特朗总统。
秋,将多年收藏的朱屺瞻、陆俨少的作品汇集,由荣宝斋出版《朱屺瞻、陆俨少作品精选》。创作泼彩作品《蜀山小景》、《晴雪》、《天都积翠》等,意味着宋老整个创作中一个新的阶段和新的境界。黄苗子形象地概括变法后的创作特点:“境象笔墨之外,别有画在”,“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
1987年北京荣宝斋出版《宋文治画谱》及《宋文治山水画小辑》四套。应邀为北京京丰宾馆创作《太湖》大画。7月,列入英国为牛津大学主编的1987年世界名人录、英国剑桥大学主编的远东亚太地区名人录。创作泼彩作品《嘉陵静泊》、《华山》、《匡庐雪意》等。
1988年4月,应联邦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之邀,偕宋玉麟访问德国,并在底林恩市举办了宋文治新作展。画展在市政大厅举行,底林恩市市长芮渥纳特致开幕词,阿登纳基金会主席黑克博士及中国驻德国文化参赞邓志全和数百来宾出席开幕式与酒会。在德期间,访问了法兰克福、波恩、慕尼黑、柏林、汉堡等城市,参观了艺术馆、博物馆并和德国艺术家进行了交流。
1988年9月,偕杨冰和亚明及夫人一行四人应澳大利亚东方艺术馆这邀赴澳访问并在悉尼大学讲学。
1988年10月,赴美参加中国国际书店在纽约东方画廊举办的金陵画展。省政协第六届全会召开,继续担任省政协常委。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1989年年初,在省美术馆举办赴德画展回宁汇报展览,此为在宁举办的第二次个展。6月,为天安门城楼作大幅山水《轻舟已过万重山》。12月17日,太仓县人民政府批准建造的宋文治艺术馆正式开馆,陈列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59件、明清书画30件及出土古陶器30件均无偿捐赠给家乡。省电视台、《解放日报》、《新华日报》、香港《文汇报》等都对艺术馆开馆做了报道。
香港集古斋举办八家山水画展,参展画家有李可染、陆俨少、谢稚柳、关山月、宋文治、吴冠中、程十发、亚明,并出版了《八家山水画选集》。为香港中国银行新厦作巨幅大画《轻舟已过万重山》。担任全国第七届美展评审委员,赴广州参加评选工作。山水画两幅入选七届全国美展。《新华日报》著名记者吴友松出版《人物春秋》一书,内收录介绍宋文治的文章《二上世界名人录》。
1990年4月,赴日本参加荣宝斋与日本西武合作十周年纪念画展,30件作品参展,并出版了展览画集。
1991年元旦,在深圳参加陆俨少作品回顾展。3月,偕杨冰赴香港荣宝斋有限公司举办的宋文治山水画作品观摩展。出版了《宋文治画集》。自香港回来,即在北京荣宝斋举办汇报展。《中华英才》大型画报第三期刊登泼彩新作和评论文章。《现代中国》第三期发表评论文章并介绍宋文治艺术馆收藏的部分作品。
1992年3月,应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之邀,偕杨冰赴港,在中文大学讲学一月。期间与香港文化艺术界著名人士饶宗颐、高美庆、刘国松教授等进行了学术交流。4月,取道北京赴日本参加荣宝斋和日本怡文阁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主办的宋文治新作展,出版了《宋文治作品选集》。中国驻日大使杨振亚为画展致贺词。12月,在深圳参加中国画研究院和深圳画院主办的深圳国际水墨画展开幕式。
1993年2月,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并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3月,应国务院之邀,赴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创作《轻舟已过万重山》,13日有钓鱼台国宾馆受到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夫人的接见。6月去常熟筹建松风亭。由朱屺瞻题写匾额,谢稚柳书写对联,陈佩秋书写《松风亭记》。冬省政协第七届全会召开,再任省政协常委。
1994年5月参加《工人日报》为患肾病女工捐画义卖活动。9月参加为影片《南京大屠杀》摄制组捐画义卖活动。先后多次为地震灾区、希望工程、残疾人协会、儿童福利基金会、红十字会等捐画、捐款。作品《江南春色》入选全国八届美展。10月,赴北京参加荣宝斋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美术馆参加纪念傅抱石诞辰90周年大型画展开幕式并出席研讨会。
1995年初夏,为全国政协新大楼主席会议室作八尺大画《轻舟已过万重山》。为江苏省委作《太湖春晓》。7月,赴北京为全国人大作画两幅。9月,在宁参加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中日书展开幕式并致词。10月去常熟出席松风亭落成茶话会。冬,作品《章渡清晓》参加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画展。
1996年夏、冬为庆祝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分别创作《苍松图》、《坚松叶茂图》等作品。秋,应香港回归庆委会之邀,创作《海棠花》及书法各一幅,为出版大型画册做准备。谢稚柳、启功、程十发、宋文治、陈佩秋、田世光、刘旦宅等十位著名书画家参加此次创作活动。12月,当选全国第六届文代会代表,赴北京参加会议。 1997年5月1日,应香港东方国际电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荣邀请,偕宋玉明赴港参加香港回归中国现代名家画展。5月8日,自港返深圳,为五洲大酒店作大画两幅(与孙日晓合作)。初夏,创作《轻舟已过万重山》,由李鹏总理作为国礼赠法国总统希拉克。8月,宋文治山水作品展在南京金陵美术馆开幕,江苏电视台、省电台、《新华日报》等各报刊均对画展作了报道。12月,赴北京参加庆祝江苏省国画院建院4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为荣宝斋创作《峡江》,为新侨饭店作《四季山水》四幅。参加省第六届文代会,当选省文联名誉委员。创作《苍松图》等作品两幅,赠纪念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活动。
1998年1月,作品《春》、《夏》、《秋》、《冬》参加文化部在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5月5日,捐赠给太仓宋文治艺术馆的40件作品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展出。8月,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大型系列画册《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宋文治》,郜宗远先生作序。
1999年2月,在南京度除夕。春节后任省文史馆副馆长。4月2日回宁,住省人民医院检查,经CT诊断为肝癌。
5月4日,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医院院长、中科院院士吴孟超,副院长杨甲梅教授来南京省人民医院主刀,作肝部手术,切除肿瘤。7月27日,突发心衰,病危。8月10日,凌晨2时47分,因心力衷竭,肾功能衷竭病逝于江苏省人民医院。
2000年4月2日,宋老的汉白玉、青铜塑像在太仓宋文治艺术馆落成。
宋文治曾就读苏州美专。在太仓、安亭一带从事美术教育十六年。其间,先后师从张石国、吴湖帆、陆俨少、朱屺瞻习山水,深有传统根基。
文治山水,起首“四王”,后转益多师,笔墨融洽南北,骨力劲健,气势高迈,善作高远、深远之景;却又喜绘江南三月,风光旖旎,另具娴都之姿,在开创山水画新貌上有声誉。他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之代表作《山川巨变》,曾在中国画艺术影片《画中山水》中介绍过。多次入选赴欧美各国美术展览。出版有《宋文治作品选集》、《日本西武画展选集》、《宋文治画谱》等。
2 绘画经历编辑本段
他从事画艺初期由《芥子园画谱》、清初“四王”入手,笔墨精妙,品味高雅,继而又上溯明、元、宋笔墨韵致,兼融南北诸家。曾得朱屺瞻、陆俨少二老指点,又从张石圆、吴湖帆学画,得见大量名家真迹,心摹手追。特别是在解放后他开始背起画夹走向自然,广师造化,进一步融合诸家诸法,致力于探究以传统笔墨表现新时代风貌,历二万三千余里,创作出大批讴歌祖国山河的、属于自己的、溶入了新时代特点和现代人感情的山水画。 1956年便以成名作在画坛崭露头角。受清僧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等思想影响,他在特定的绘画语境中用“老瓶装新酒”,创作出了等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个人画风也随之一变。之后他继续坚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游历名山大川,外师造化,内得心源,不断锤炼笔墨,开拓画境视野,继续以传统水墨写意笔法表现时代风采,由此画名日隆。他以典雅独致的审美观念和笔触生动地描绘黄山、庐山、长江等,作品构思精巧严谨,笔墨苍劲凝练,画风清新秀润,气势雄放宏大,意境深邃隽美。特别是他的江南风情画作因为清丽典雅、个性秀逸明快而独标一格。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文治受泼墨泼彩等画风影响,借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西洋水彩等画法,大胆否定自我,再次开拓思变,进一步地锤炼新的绘画语言,力求探究中国画未来新路,终以没骨泼彩山水画新风貌凸现于世。与张大千、刘海粟凭借激情泼墨泼彩偶然所得画法不同的是:他大胆地将泼彩、流痕、拓迹等渲染手法与勾、皴、擦、点等传统笔墨有机地融为一体,作画程序恰与水墨设色技法相反,意在笔先,于色中施墨,并在绘画中增添了“制作”技巧成分,由此淋漓尽致地表现客观自然,这同时也显示了他驾驭笔墨,丰富变幻的技巧,又再次引起了我国画坛的密切关注。他还曾被誉为“当代山水画八家”之一,因其喜绘江南水乡柔美虚灵、清新隽秀的风光,秀润中见苍茫,得有“宋太湖”之雅号,由此进一步地延续和发展了现代“金陵画派”山水画风。
3 个人嗜好编辑本段
宋文治“三癖” 名家的业余“癖好”,历来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傅抱石平生好酒,醉卧画坛是常事。启功先生好玩毛公仔,家中摆放的各式毛公仔,趣致极了。说到宋文治的癖好:一是戏曲,二为美食,三乃收藏,这在美术圈中流传甚广。
“戏曲癖”
宋文治的家乡江苏太仓,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乡民受传统影响,爱好戏曲、书画相习成风。年轻时的宋文治,在家乡时就爱好绘画和戏曲。他喜欢戏曲的范围很广:京剧、昆曲、评弹、黄梅戏等,他喜欢观赏,还喜欢演唱。他嗓音好,尤擅唱小生,如《琴挑》里风流倜傥的潘必正,《焚香记》里落泊失意的书生王魁等等。他还会演唱《长生殿》里唐明皇夜游御花园的片段,唱腔、音色、扮相极像俞振飞,朋友们都说他是“小俞振飞”。
宋文治虽然不是北京人,但谈起京剧,他如数家珍,马连良、程砚秋、梅兰芳等梨园名角经常挂在嘴边。数年前,他应邀到北京为全国政协主席会议室绘画作品时,曾与李瑞环主席一起大谈京剧。李瑞环当时就感叹道:“谈得真开心!宋先生真懂戏。”还将许多“音配像”的京剧录像带和录音带送给了宋文治。
“美食癖”
太仓地处长江三角洲,乃江南鱼米之乡,有着“美食”的传统。那时“同期”轮流在各家举行,被轮到的这一家,事先得早作准备,花两块大洋请两个人:一是琴师,一是厨师。由于是大家轮流做庄,因此各家都得使出浑身解数,让朋友们在自己家中吃得比别家好,花样也不同。宋文治风趣地说:那时没钱,当然是“跟吃”为多了。
宋文治对淮扬、鲁、川、粤四大菜系,以及许多地方名菜、名点,其特色、口味,以及这些菜最正宗、最传统的做法及配料都了如指掌,而且会品味,能说出其所以然,告诉你这个菜应该改进。他品菜评菜,能让南京金陵饭店、北京饭店、钓鱼台国宾馆等大饭店的特级厨师都称一个“服”字。记得数年前,笔者与宋先生在南京金陵饭店进餐时,他滔滔不绝地谈起了淮扬菜的风味,谈兴正浓时,即刻把厨房的大厨师唤来,专门添加了一味“东坡肉”,让我们品尝到地道的淮扬菜色。
“收藏癖”
家乡的文人墨客在将戏曲、美食的雅好带给宋文治的同时,也将收藏书画之癖传染给了他。如果说,他对戏曲和美食的癖好是“好玩”的话,那么收藏书画则是他用心去做的一件大事,除了绘画以外,花去精力最多的当推书画的收藏。
宋先生最早收藏到的字画是任伯年的《白头》和赵之谦的《海棠》团扇,是太仓画友让给他的。后来,与外界交往多了,便把重点转向现代名家。在五六十年代,主要收藏海上名家的作品;70年代开始,北京画家的作品也渐多了起来;当代名家傅抱石、齐白石、吴作人、陆俨少、唐云、黄胄等人的精品都收集其中。有时碰到一些古代书画,也会倾其所得之稿酬,选购到文征明、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等名家之作。
宋文治收藏书画,当初是为了借鉴和学习,用他的话说:“求得佳作,置于案头,信手可翻,似师似友,获益匪浅。”他在与当代前辈和同道画友的长期交往中,或拜求,或交换,或购买他们的精品。日积月累,终于使他在成为国画大家的同时,又成为一位颇负盛名的收藏家和鉴定家。80年代,他曾将收藏的名家精品编印出版成集,供后学者参考学习,并在1989年将所收藏的30件明清书画及30件出土古陶器,无偿捐献给他的老家——太仓宋文治艺术馆。
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美术史研究和绘画理论家,少年时代饱受艰辛,当过瓷器店学徒和补伞匠。热爱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刻苦自学,尤崇石涛,1921年考入江西第一师范学校,号“抱石斋主人傅抱石”,从此走上艺术之路。1933年傅抱石进入东京日本帝国美术学校研究部,很快以画、文、书、印“四绝”全才崭露头角,尤以山水画见长。1935年7月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除在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任美术史教授外,先后担任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等职务。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修伞匠人家。1921年他以第一名免试升入省立第一师范。其时他在治印之余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尤其是看到石涛的“我用我法”顿开茅塞,他更欣赏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思想。1933年3月,傅抱石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拜美术史家金原省吾为师。1935年5月《傅抱石中国画展览》在东京举行。院长正木直彦、画家横山大观等参观了展览。1935年6月,傅抱石因母病回国,1936年7月,他在南昌举办了个人画展,这是他在国内的第一次个人画展。暑假之后,应徐悲鸿之聘,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携全家返新余故里。1938年4月,他受郭沫若的邀请,到武汉参加了三厅工作。此后又移到重庆,自此进入他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他家住沙坪坝的金刚坡,此后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斋”。他图绘《画云台山图卷》,编撰《石涛上人年谱》,同时创作了《石涛上人像》、《大涤草堂图》,这些都反映了傅抱石艺术创作和史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他的艺术渊源。
从1939年以后的6年多的时间,傅抱石一方面进入了他史论研究中的高峰期,另一方面又完成了他从篆刻和史论研究到绘画创作的过渡。1942年10月,《傅抱石教授画展》在重庆举行。1944年9月,傅抱石以杜甫的乐府诗《丽人行》为题,创作了名作《丽人行》(1997年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以1078万元拍出)。后来,徐悲鸿赞其画:“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并题:“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浑茫浩瀚,造景益变化无极,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谓炉火纯青者非耶?”
抗战胜利后,他和全家随学校迁回南京。1947年10月,《傅抱石教授画展》在上海举行,郭沫若用“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来评价画展。然而,这时国民党政府的南京已是风声鹤唳。傅抱石趁疏散人口的机会,携全家离开了南京,回到了南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傅抱石开始迎接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目睹了新中国的变化,面对文艺为工农兵的方向,傅抱石开始研究毛泽东的诗词,用他那惯用的表现文学作品的方法,将毛泽东诗词中那些激动人心的篇章移入到自己的画面中。他创作了《七律·长征诗意》、《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词意》,并参加了《南京市第一届美术展览会》。他的作品开毛泽东诗意画创作的先河,使之后来成为“新山水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代美术史上同样作出了贡献,可以说超过了他此前的贡献。1957年5月,傅抱石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家代表团的团长,率领其他画种的五名团员,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进行友好访问,并写生作画、举行画展。傅抱石面对异域风情,开始思考如何用中国的笔墨表现外国的风景。努力开创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道路。可以说傅抱石是最先引导中国画走向世界的画家之一,并强化民族性,为这一问题在20世纪的提出与解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使由山水画在新题材的表现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57年2月,江苏省国画院正式筹建,傅抱石作为筹委会的负责人之一。1959年6月,傅抱石应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邀请,成为第一位来到毛泽东主席的故乡韶山写生的画家。9天时间,傅抱石完成了《韶山组画》和《韶山全景》。这为当时的许多画家开启了一个挖掘新题材的思路。两个月后,傅抱石又来到了北京,和关山月一起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名作《江山如此多娇》。从韶山到北京,是傅抱石艺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历程。
傅抱石作为江苏国画院院长,在1960年9月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进行23000里的旅行写生,并由此推动新山水画在20世纪中期的发展,把50年代初开始的以写生带动传统国画推陈出新的运动推向一个历史的高潮。后来傅抱石以《煤都壮观》为代表的社会性题材,在山水融合工业题材方面的努力,已经明示了现代山水画的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规律;以《镜泊飞泉》为代表的自然题材,则是北方山水在傅抱石心灵的震撼和映现。1965年逝世。
2 个人履历编辑本段
傅抱石,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1925年著〈国画源流概述〉,1926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1929年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1933年在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1934年在东京举办个人画展。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1946年迁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
3 艺术风格编辑本段
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1965年9月29日病逝南京,卒年六十二岁。
傅抱石在艺术上崇尚革新,他的艺术创作以山水画成就最大。在日本期间研究日本绘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会日本画技法,受蜀中山水气象磅礴的启发,进行艺术变革,以皮纸破笔绘山水,创独特皴法-----抱石皴。他的人物画受顾恺之,陈老莲的影响较大,但又能蜕变运用,自成一格。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以古代文学名著为创作题材,用笔洗练,注重气韵,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人物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头粗服,却矜持恬静。傅抱石先生人物画的线条极为凝练,勾勒中强调速度、压力和面积三要素的变化,不同于传统沿袭画谱的画法。他还把山水画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画之中,一改清代以来的人物画画风,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傅抱石是开宗立派的一代艺术大师。 为了缅怀傅抱石同志,新余市人民在新余市建设路西端的龙虎山修建了占地面积29.13公顷的抱石公园,用以对这位新余籍的画家的最好纪念。
亚明
亚明,别名叶家炳,公元1924年-2002年,中国画画家,安徽省合肥市人。1941年毕业于淮南艺术专门学校。
2 简历
1939年参加新四军。1941年毕业于淮南艺术专科学校。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第七师文工团美术股副股长、华东画报社美术记者。建国后,历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美协第三届常务理事、江苏分会副主席。作品《孟良崮战役》1985年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铜质奖。有《亚明作品选集》、《三湘四水集》、《亚明新作选集》等。 中国画坛重要流派——“新金陵画派”的中坚推动者和组织者。
他以50余年的卓越艺术实践和成就,在中国美术领域特别是对新时期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因之被国际权威文化机构誉为当今世界文化名人。 亚明主张“中国画有规律无定法”。他提出国画去向应是立足继承民族文化传统,面向生活,融汇外国美术之精华,以促进其艺术的不断拓展。亚明艺术之作既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延续,又溢满着新的时代风采。他先后多次受命出访,进行友好访问和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工作。他的大量艺术作品曾在前苏联、德国、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及台湾等地展出。中国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及重要国事活动场所,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日本名古屋博物馆、澳大利亚悉尼美术馆等文化机构收藏有亚明之作。
国内外先后出版有《亚明作品选集》、《亚明画集》、《亚明近作选集》等多种画册。
亚明 曾任苏南农民画报社主编。江苏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主席。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理事,中国文联委员。江苏省文联顾问、中国美协常委。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作品有《货郎图》、《山河新貌》、《秋山吟》等。出版有《亚明画集》等.虽已年逾古稀,但仍以其大量新作面世,显示着他特有的不倦创作潜力。
3 人生经历
亚明,安徽合肥人。1941年毕业于淮南艺术专科学校,十六岁参加新四军,历任记者、美术编辑、画报主编、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教授等职,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斋名悟园、觉斋、沙砚居。
基于幼时蒙发的绘画兴趣,亚明在抗日宣传工作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绘画技术。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结识了当地的一批国画家——吕凤子、钱松岩、周怀民、秦古柳。当时美术界非常时髦“取消国画”,他却激流勇退,公开批判这一荒谬观点,并于1953年改画国画。同年到南京,在江苏省文联筹委会负责美术工作,开始了他的美术领导生涯,和吕凤子、傅抱石、陈之佛、钱松岩等一批大师朝夕共处,专攻中国画,擅人物、山水。
1956年,国务会议批准在北京、上海两地建立中国画院,亚明负责了江苏省国画院的筹备工作。因为亚明团结国画家并领导国画创作,使江苏新国画创作在中国美术界异军突起,创作了一大批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使人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在新社会的作为,从而赢得了在国内画坛上的声誉。1960年,经亚明组织、由傅抱石领队的江苏国画院一行十三人,开始了在现代美术史有深远影响的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
在这次写生活动中,亚明目睹了老画家写生创作的全过程。对他来说,这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同时又给他以新的艺术启发,感到借人抒情不如借景写心,开始转画山水。当《山河新貌》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引起画坛注意的时候,傅抱石说出了许多老画家的心里话:“时代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而对于亚明来说,当时只是把刚学的传统技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他的《三峡灯火》、《华岳一奇峰》、《华山》作为早期山水画作品,当时的影响虽不如傅抱石、钱松岩,却表现了一种新的气息。他将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为:向传统学习,向生活学习。
“文革”中,亚明作为江苏美术界的头号人物,身陷囹圄五年。但是因为他的革命经历,使他成为第一批获得“解放”的画家,并在1973年就迈出了国门,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赴越南访问。这正好与他第一次出国相距20年。1953年,他访问苏联后,出版了《访苏速写辑》,为时人所难比。而越南写生之作,又使业内人士刮目相看。十年后,他赴北欧五国的旅行写生,以1985年在北京的展出所获得的赞誉,确立了他外国风情作品的历史地位。如果说在二十世纪美术史上傅抱石开创了外国风情写生和创作这一传统国画所没有的题材,为传统国画的革新探索出一条新路,那么亚明则是拓宽了这一条路。
七十年代后期,亚明开始以古代诗词名篇为题的山水画创作,为“文革”后期的山水画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寄希望于一些传统的题材,探求中国画永恒的意境、趣味、气韵,从尘封中找回传统的笔墨,恢复失去知觉的传统笔墨,从而使传统的中国画薪火续传。他不断到北京参与外交使馆、宾馆和国家重要建筑的布置画创作,同时参与筹建中国画研究院,试图通过南北画家的联合再创一个时代的辉煌。
八十年代,亚明的艺术创作进入高峰期。1984年创作的《孟良崮》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1989年创作的《海风》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直至1995年创作了《南京大屠杀》,以他对五十年前抗日生涯的回顾而告别主题性创作。另一代表作《长江万里图卷》,以其精心的构思、宏大的篇幅和细致的刻画、独到的笔墨,成为他一生高峰期的经典之作。
4 个人成就
亚明同时又是一位非常注重传统的画家。他从五十年代初画国画人物开始,就背临《步辇图》,继之临李公麟、陈老莲、任伯年。转画山水后,他又临沈周的《关山积雪》,实际上沈周的风格只是为他确立了基本的笔墨结构,而南朝竹林七贤的放迹不拘与五代徐熙的野逸风格,加之40年的南京生活,则为他思想和文化的血脉中注入了遗传的基因。
亚明历年创作,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和被广泛收藏。人物画《货郎图》曾入选在苏联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山水画主要有《巫峡烟云》等。中国美术馆收藏有《晨曲》等多幅作品。作品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日本名古屋博物馆、牙买加国立博物馆、瑞典东方博物馆收藏。多次率团访问外国和在外讲学,1981年和1987年分别于新加坡、日本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晋明画集》、《亚明近作选集》、《亚明作品选集》、《三湘四水》等。
5 个人评价
亚明15岁参加新四军,17岁开始走上艺术之路,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担任江苏省国画院负责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始终提倡艺术要以人民、生活和传统为师。1960年,他带领江苏国画工作团深入生活写生和创作,行程二万三千里,实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在思想上、笔墨上的一次历史性大变革,在美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新金陵画派”及其代表人物也因此为世人公认。
几十年来,亚明曾在全国各地和欧、美、亚、澳洲的许多国家举办展览,他的作品以其意境丰富、笔墨灵动而广受人们的喜爱。近10年来,亚明又潜心创作《长江万里图》、《黄山揽胜图》、《日寇南京大屠杀》等多幅巨制长卷,并完成了近20幅大型山水壁画的创作。2001年,亚明将110多幅佳作捐赠给他的家乡——安徽合肥市人民。
个人简历
钱松喦,笔名芑庐主人,江苏宜兴人。擅中国画,幼承家学。1923年毕业于江苏省第二师范学校,后在无锡美术专科学校教山水画和诗词课。1957年后历任江江苏省画院画师、副院长、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美协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顾问,全国人大代表等,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代表作品有《红岩》、《延安颂》、《芙蓉湖上》、《山岳颂》等。出版有《钱松岩画集》、《钱松岩作品选集》、《砚边点滴》等。
钱松喦
个人年表
1985年 1月11日至17日,“钱松喦近作展”在福建省福州市展出;
1月26日,在钟山疗养院为国际青年年创作《海岳长春》,题诗:“相盟海岳共长久,欢彻万方结良友;奋发鹏程齐向前,乾坤春满永携手”;
2月15日,在家中接待南京市少年儿童书画会的小朋友,当场绘《小松》相赠;
3月2日至8日,近作展在杭州浙江省博物馆展出。陆俨少、王伯敏撰文评介。
春,为湖南衡阳书画院题名。为黑龙江省牡丹江书画院题名;
4月15日,宜兴县派人宋南京接受钱老赠画《家乡一角气象万千》、《西烈七陵园》;
4月30日至5月11日,近作在济南山东省美术馆展出。被聘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
5月初,为无锡唐文治纪念馆作《太湖》;
5月20日至23日,去中山陵水榭、灵谷寺、明孝陵、石象路、莫愁湖、玄武湖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组补拍镜头;
5月30日,因感冒转肺炎,发高烧41℃,住进人民医院。处于昏迷状态;
9月4日,与世长辞。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为省长顾秀莲,副主任委员为副省长杨咏沂;
9月11日,在南京西康路省委礼堂举行追悼纪念会,省、市及宣传、文化、美术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来宾及各界代表500余人前往参加。遗像和骨灰盒两侧高悬挽联:“有沿有革,画坛一代名师:克勤克俭,为人千秋楷模。”顾秀莲省长主持追悼会。杨咏沂致悼词。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等81个单位和谷牧、彭冲、荣毅仁等50余人发来唁电与唁函;
1984年 1月21日,夫人秦纯理因脑溢血去世,享年81岁;
2月29日,在党旗下宣誓,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3月10日,因脚肿、少食,住进人民医院治疗,诊断为胃癌;
合主办的“钱松喦近作展”在省美术馆展出,共100幅作品。自序诗写道:“撩我双眸万象娇,策筇橐笔不辞遥;老夫耄矣掀髯笑,祖国山河抖擞描”;
6月1日至7日,从展品中选60幅在故乡宜兴县文化馆展出;
6月21日,向无锡市代表讲述把百余幅作品和无锡旧居私房献给家乡人民的计划。商定将旧居修建为“钱松喦藏画室”;
6月底出院,住中山陵5号钟山疗养院。为庆祝建国35周年创作《光明万年》,题诗:“逗得病叟霍然起,光明亭写曙光前,祥辉无限心一寸,喜迓光明亿万年。”此图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荣誉奖;
7月,写信给江苏省委、无锡市委,表达捐献作品105件及献无锡市私宅的心愿。题写“钱松喦藏画室”;
不顾病痛、体弱,抓紧修改诗稿、文稿;
11月,任江苏省国画院名誉院长。英籍华裔女画家方召麟宋华,在疗养院拜谒其青年时代的老师;
1983年 1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预备党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均发新闻报道;
《美术研究》第1期发表钱松喦《近作随笔》及马鸿增论文《钱松喦的生平与艺术》;
5月,重返故乡宜兴,登铜峰、蜀山,写生两幅。参观宜兴紫砂工艺厂,作《竿头直上》、《清竹》相赠;
6月,继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任江苏省人大常委;
7月至11月,居北京长女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介绍钱松喦艺术创作的彩色纪录片《笔下山河美》;
8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杜出版《钱松喦八旬后指画集》,收入48幅作品及自撰文《指画浅谈》,胡海超写序;
12月,返回南京,作《香山会见松》,参加“纪念毛泽东同志90周年诞辰江苏省书法美术作品展览”;
1982年 春,撰文《新春漫笔》发表于《解放日报》;
3月,为兴化县郑板桥纪念馆、施耐庵纪念馆题字;
4月,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创作大幅山水《太湖伟观》完成,历时7个月;
5月,创作《长城起点老龙头》参加“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0周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览”,并撰写《创作记》发表于《中国画研究》第3辑及《江苏美术动态》;
6月,为中国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作《小松》;
7月,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毛泽东同志诗意画册》作《虎踞龙盘》;
9月,创作《山欢水笑,长乐同春》,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发表于《光明日报》。撰写《生命不息,永跟党走》发表于《新华日报》;
9月下旬,返回南京。再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秋节,新题“顽石楼”,诗曰:“萧然惟石伴书楼,石不能言我点头,英笑坚顽无所用,相盟朝暮结良俦”;
10月,为无锡书画院书画展览题字,并口述请马鸿增代撰《锦绣湖山,济济画才》一文;
10月6日至10日,去淮安参观周恩来故居及关天培祠、梁红玉、吴承恩、韩信等历史名人遗迹,以及洪泽湖闸群;
1981年 4月,创作《延水长流》剔口江苏省美术作品展览。为“江苏省盲人聋哑人书画工艺美术展览”题诗:“我佩盲聋哑,形残心不残;精诚镂金石,默默克千滩”;
6月中旬,出席江苏美学学会成立大会,并与到会同志游安徽滁县琅琊山、醉翁亭。后赴京参加全国文联四届二次委员会及全国美协常务理事会;
7月1日,作品《冈陵永固》在江苏省庆祝建党60周年美展中展出;
7月,应《浙江日报》之约,转请马鸿增代撰《艺精于勤》一文,收入《学人谈治学》一书。为赖少其书画展题名;
秋,为母校无锡师范70周年校庆创作《锡山永峙我家乡》,题句“白头犹自忆门墙”;
11月2日,参加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大会;
12月,出席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为武中奇书法展览撰写前言;
1980年 1月10日,为李亚画展写前言;
4月12日至18日,出席江苏省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委员。19日至23日,出席美协江苏分会代表大会,致开幕词。被选为名誉主席;
6月,江苏省政协、省文联、省文化局联合召开全省美术书法金石工作者座谈会,与刘海粟合作大画《山泉》,钱题诗:“穿山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8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钱松喦作品选集》,收入101幅画。赖少其写序;
8月30日至9月10日,赴京出席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游中南海。会后游承德、山海关、八达岭、密云水库、上方山;
《中国美术》第1期集中介绍钱松喦,奚传绩、马鸿增撰文论他的创作道;
10月,为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赵沛著《田头偶语一一与钱松喦同志的对话》写前言;
1979年 3月底至5月底,由江苏省美协和江苏省美术馆主办的钱松垒国画作品展览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展出作品84幅;
6月,去北京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应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之邀,在颐和园藻鉴堂作画,并去秦皇岛、山海关、北戴河写生;
10月,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及中国美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钱松昆画辑》,收入13幅作品。上海书画社出版作品《宁冈砻市》。10月15日,所作《万里长城风光无限》作为国礼赠送给法国总统德斯坦;
11月,回南京后即去扬州,为创作唐代高僧鉴真大和尚纪念堂采风。作品于元旦展出;
1978年 岁首作《八旬初度》诗一首:“八旬初度忆开端,荒里呱呱堕馁寒。毕岁劳形牛服轭,光天噬我虎而冠。余生犹悸虫沙劫,闻道欣忘樗栎残。更喜桑榆迎舜日,寸衷暖彻万民欢”;
2月,继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6月6日,中暑休克,送工人医院抢救得生;
7月6日,与无锡师范老同学薛暮桥重逢于南京,感慨赋诗;
开始指头画的新尝试;
1977年 5月,任恢复后的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大幅山水《枣园曙光》,又为扬州刺绣厂复制一稿。中央电视台摄制专题片报道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枣园曙光》;
7月,撰文《为社会主义多画好画》发表于《光明日报》。在北京为北京饭店绘《山高泽长》,为首都机场创作《嘉兴南湖》;
同年,为南京五台山体育馆作《长城》;
1976年 春节后,应无锡外贸局之邀请,赴浙江嘉兴、桐庐、富春江、新安江等地;
归南京后,住汤山疗养院治病;
10月,粉碎“四人帮”6天后,去北京长女处。与长女沿京汉铁路南下,访问西柏坡、邯郸、阳泉、大寨;
为我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作《长城》大画,为中国民航绘《高路入云端》、《古塞新天万里春》;
上海书画社出版作品《茅坪》;
1975年 1月,赴北京参加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香港《新晚报》、《大公报》等登载钱松喦出席四届人大的消息、特稿及作品《南京长江大桥》等;
4月,访扬州,参观南水北调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瘦西湖;
11月,携妻、子女返故乡宜兴,重游荆南山区、张渚、张公洞、善卷洞、蛟桥;
1974年 春节前后,在无锡为广州交易会工艺厅创作巨幅青绿山水《锦绣河山春常在》;
《泰山顶上一青松》在“批林批孔批黑画”运动中,被指为“翻案复辟”,巡回展览至沈阳时被取消展出资格。2月,“黑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供批判用;
将画室起名“顽石楼”;
为南京饭店绘《长城》、《延安》;
1973年 创作《泰山顶上一青松》、《春满石城》参加10月份举办的江苏省中国画展览,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同时被印刷出版的还有作品《庐山》、《密云水库》;
10月,《泰山顶上一青松》参加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
1972年 4月,干校创作组改名为江苏省文化局创作组,次年4月,单独成立江苏省美术创作组;
5月,《锦绣江南鱼米乡》参加全国美展,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6月底至8月初,在北京作双眼睑下垂手术;
7月,应外交部之约,为联合国大厦中国代表团办事处作大幅青绿山水《长城》。复制l幅赠美联社;
8月,撰文《推陈出新,创作新国画》发表于9月3日《光明日报》;
为中国民航作《密云水库》;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品《鱼满千舟》、《黄洋界》等。上海书画社出版作品《延安颂》;
1971年 3月,入江苏省“五•七”干校创作组。被允许重拿画笔。赋诗:“动魄惊心战一场,险峰顶上好风光。曾经沧海知清浊,先买朱砂画太阳。”去新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和江南煤矿写生。完成合作作品《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970年 2月6日,离开干校,返回南京。被批准“退休”,准备接受“安置”;
1969年 下放镇江郊区四摆渡蚕种场“五.七”干校;
1968年 下放金坛县朱林镇赵家村劳动,数九寒天,敲冰洗菜,十指患关节炎。因病暂回南京;
1967年 开会,写批判文章,作画基本中断;
年底,被诬为“大地主、大官僚、大资产阶级”,受到抄家、批斗,强迫进行“劳动改造”;
1966年 《中国文学》英文版第4期登载作品《连云港》;
5月,偕夫人、外孙女访问无锡及太湖马迹山;
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创作受到影响;
1965年 1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钱松喦画辑》,收入12幅作品;
撰文《搞好国画,为工农兵服务》,发表于2月16日《文汇报》;
4月,由江苏省政协组织赴茅山写生;
5月,去北京开会,与华君武同去拜望邓拓;
7月,偕夫人及外孙女春涛重游晋北,至大同、云冈、阳高、臧寨、浑源、恒山水库、灵邱水库、平型关等地写生;
9月,去北京郊区古北口、密云水库、焦庄尸等地写生。又应上海市政府之邀与傅抱石等同去上海,拟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作画;
11月,偕夫人、外孙女与张文俊赴江西,至九江、庐山、吉安、赣州、南昌、井冈山、瑞金等地写生,归途过杭州小停,便游西湖;
为中国民航作扇面《长城内外》,为江苏省政协大礼堂绘制《连云港》,为朵云轩绘制巨作《延安颂》,为南京瞻园绘制《江上曙光》,为北京机场作大画《古长城护好‘江南’》,为南京机场作《扬子江上》。《福建日报》发表作品《扬子江上》;
1964年 3月,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钱松喦个人画展,展出作品91件,历时40天,反应强烈。后又去天津、兰州、上海、香港展出;
邓拓、华君武、潘洁兹、王靖宪等撰文给予高度评价;
年内创作代表作《常熟田》,撰文《画社会主义丰收田》发表于第3期《美术》杂志;
7月至8月,应北京市政府之邀赴京,为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创作《丰沙途中》。游居庸关、八达岭、十三陵水库、颐和园、戒台寺、潭柘寺等;
9月,当选政协江苏省第三届常委。为人民大会堂江苏厅作《连云千帆迎旭日》。撰文《新生活,新笔墨——我对中国画推陈出新的一些体会》,发表于《人民日报》;
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绘制《风景这边独好》。英文版《中国文学》发表张安治文《国画家钱松喦》及其作品4幅,《新华日报》作中文转载。在比利时展出16幅作品,在阿联酋展出作品11幅。作品《红岩》、《延安颂》、《西陵峡》、《深山旭日》、《水上高歌丰获归》、《芙蓉湖上》被收入人民美术出版社《现代山水画选》。辽宁出版社出版作品《延安春早》。《诗刊》封面刊载作品《延安宝塔山》。《文汇报》发表作品《扬子江上》。《北京日报》发表作品《连云港》。《人民中国》发表自撰文章及作品《红岩》、《延安颂》、《扬子江上》、《榕谷歌声》、《古塞新貌》、《英雄城》、《常熟田》、《引水上山》。为荣宝斋创作木版水印稿《红岩》、《延安颂》等数幅作品;
1963年 2月,应邀偕夫人再访广东,由赖少其陪同,与李可染、谢稚柳、陈佩秋同往广州、海丰、陆丰、惠州、汕头、暑石、潮州、揭阳、肇庆等地;
11月,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钱松喦国画展”,展品108幅。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人民美术出版社合编的《钱松喦作品选集》出版,收入20幅画;
任重写前言;
12月,为《宋文治作品选集》写序;
《美术》第1期发表作品《红岩》。撰文《创作(红岩)点滴》发表于第4期《美术》杂志;
1962年 3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塞上春光》画辑,收入16幅作品,自写前言。理论著作《砚边点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8月,应山东之邀,与李苦禅、江寒汀、王个簃、孙雪泥、俞剑华等去青岛参加创作会议,又至济南、泰山、崂山、曲阜写生;
10月,代表作《红岩》经数十次修改后定稿。《红岩》在美术界引起轰动;
12月,迁居南京中央路117号;
《美术》发表文章《苏生了我的艺术》,作品《延安颂》在北京展出后,由《光明日报》、《新华月刊》分别发表。作品《红岩》、《古塞驼铃》、《深山旭日》、《饭香时节打鱼回》、《延安颂》参加“第二届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文汇报》发表《红岩》、《延安颂》;
1961年 春,撰文《壮游万里话丹青》,发表于3月4日上海《文汇报》,提出“山水画大有文章可做”;
5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杜出版《太湖风光》专辑,收入10幅作品。撰文《山水画怎样反映时代精神》,《文汇报》发表;
7月,当选无锡市人大代表;
9月,迁居南京;
11月,与余彤甫、秦古柳、亚明、宋文治、魏紫熙、张文俊等去黄山写生。在安徽省芜湖市举办画展;
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拍摄彩色纪录片《画中山水》。江苏人民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山河新貌》画集、画辑,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山河新貌•江苏省国画家写生作品展览会”。《解放军画报》发表作品《毛主席主办广州农运讲习所》、《延安》。《人民日报》发表作品《延安春早》,《美术》发表作品《青衣江上万木流》;
12月,母去世,享年90岁;
1960年 3月,江苏省第三届文代会上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正式成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钱松喦画集》,收入26幅作品;
春,随国画院旅行写生队去吴县光福镇、太湖洞庭东山、常熟白茆公社等地体验生活,合作大幅画《江南春晓》;
6月,作为特邀代表,去北京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作《画到老,学到老》的发言;
7月,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
8月,无锡人民出版社出版《钱松喦画选》收入30幅作品;
9月至12月,参加“江苏省国画工作团“,与傅抱石、余彤甫、丁士青、张晋、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12人,长途旅行写生,先后访问了洛阳、龙门、三门峡、西安、延安、华山、成都、乐山、峨眉、重庆、三峡、武汉、长沙、韶山、广州、从化等地,行驷万汗里;
《东风画刊》发表文章《我在旅行写生中的几点体会》。《人民日报》发表作品《饭香时节打鱼回》,《光明日报》发表作品《清水塘》,《中国画》发表作品《运河工地》,《江苏画报》发表作品《锦屏之春》;
1959年 2月去北京,准备赴缅甸访问,后因缅甸政局变动,未成行。即转道去塞上旅行。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官厅水库,至山西大同。为生平第一次远游。作有《北海之春》、《古塞驼铃》、《武州河上》等40余幅,素材积稿百余件,吟诗道:“看惯江南淡淡山,初来朔北一开颜,连峰大漠入奇赏,遍塞繁花迎晓丹”;
《美术》第1期刊载作品《罱河泥》,《中国画》2一10期分别发表作品《芙蓉湖上》、《积肥大军战太湖》、《秋耕突击队》、《春满太湖》,《中国文学》英文版第5期刊登作品《太湖积肥》等。《军民协力,浚湖积肥》等6幅作品收入《江南大跃进画集》;
9月至10月,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绘《郑和航海》。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在无锡举办个人画展。撰文《感谢党为我举行画展》;
10月,作品《东方升日》、《运河工程》参加江苏省庆祝建国10周年美展;
11月,与余彤甫、张文俊、宋文治、魏紫熙等同游连云港;
12月,当选政协江苏省第二届委员;
1958年 春,作《江南春》;
7月,应邀为无锡火车站候车厅、南京下关火车站候车厅创作巨幅国画;
酷暑深入无锡芙蓉湖两岸,创作《芙蓉湖上》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一届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并在《东风》、《中国画》发表,标志他的山水画创新步入成熟期。作品《江南春》、《挖河泥》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作品《横云公园》、《湖村晚归》、《白鹭洲》、《祝英台读书处》参加华东美展。《新观察》发表《横云公园》,《雨花》发表《祝英台读书处》。《江南大跃进画集》收入作品《人民公社食堂》;
1957年 6月,被聘为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处)画师,辞去锡师教职,专职国画创作;
此后,常来往于南京、无锡。赋诗:“画师何幸作今身,旷代繁华我院新。莫对人民辜厚望,百花齐放力争春”;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美术作品展览会创作《山高水长》,作品在北京展出,《新观察》发表。为十月革命40周年作《莫斯科一北京》在南京、北京展出,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11月作《牛首山铁矿》;
12月,入中国美协为会员。撰文《悼念陈旧村画师》;
1956年 作品《瘦西湖》、《溪山如画厂如林》、《劫海回春》入选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瘦西湖》在同年7月号《美术》发表,并由朝花美术出版杜印行;
7月,创作《锡山》、《鼋头渚》等,参加次年1月在南京举办的“江苏省第一次国画展览会”。作品《罱河泥》获奖,全省美术界瞩目;
11月,当选江苏省文联委员、省美协委员;
12月,当选无锡市人大代表;
1955年 创作《船群》、《攀崖练习》等;
1954年 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
被选为无锡市人大代表,并荣任无锡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9月,参加江苏省文联第一届代表大会并任大会执行委员;
1953年 7月,任无锡市美术创作筹备主任;
8月,当选无锡市文联副主席;
9月,作品《快乐的暑假》入选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并展出;
1952年 关心民间美术的挖掘工作,参与筹办“惠山泥人展览”;
发表文章《清高思想阻碍了我的进步》;
当选无锡市政协委员、无锡市政建设委员会委员、无锡市红十字会理事;
1951年 《华东画报》新18期发表作品《土改后农民欢度春节》,当选无锡市第—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委、无锡市美协副主任委员、苏南各界人代会议代表;
1950年 积极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捐款并配合画捐献寒衣者;
暑假,去苏州参加学习土地改革政策,下乡参观,创作反映土改的新国画;
1949年 4月23日,无锡解放,继续在无锡师范学校任教。阅读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始认识画家政治地位和生活意义;
6月,发起成立苏南文联并任职;
7月,筹备成立无锡市美协并任职;
1947年 参加总罢教、反饥饿斗争。时物价飞涨,生活困难,仍兼教席,继续卖画补贴生活;
在无锡举办个人画展;
1946年 无锡美术界同仁成立美术学会,借艺华书画店楼上为集会地,常偕夫人前往参加笔会活动。解放后改组为无锡美术协会,任常务理;
出版《松岩画选》(于右任题签)。编写《师范学校美术课教材》;
1945年 9月,抗日战争胜利。作设色菊花四屏条,其一题诗:“万国干戈戢,黄花亦笑开。孤怀荒迳守,久傍战尘栽。拌醉倒残圃,相怜逃劫灰。风霜鏖到底,便有小春回”;
10月,无锡师范复校,任教语文、图画,直至1957年7月。兼私立无锡中学美术课;
自编《简要图画法》教授学生;
1944年 冬,作《雪景山水》赠夏振寰。题跋:“今冬大雪苦寒,十余年来少见,嗷嗷哀鸿大有无衣无褐之叹。迩来米珠薪桂,民不聊生,苍苍者果不遗斯民欤”;
1940年 此后4年中,除授课外,多卖画为生。时或与钱殷之、陈旧村等在苏州、常熟、无锡等地合办展销;
1939年 南市桥巷的住宅建成,起名“芑庐”、“南郭草堂”。冬,迁入。画上常署“芑庐主人”、“南郭草堂主人”。自此以后至抗战胜利,创作了大量作品,除山水外,人物、花鸟均生动别致,尤擅写菊,求者众多;
1938年 8月,重返无锡,任教于无锡县立中学,至1941年1月。住南市桥巷黄姓私宅,继续南市桥巷的住宅修建;
1937年 节衣缩食,购南郊荒地盖屋,即今南市桥巷58号。9月7日,日机轰炸无锡师范,锡城沦陷。举家避居宜兴老家;
1936年 三女心梅出生;
1935年 由镇巷迁至育才弄居住;
1934年 春,作指画《鸡》,题诗:“如此万方多难甚,那堪犹听报平安”;
夏,迁居无锡镇巷。子锡山出生;
九月重阳节前,作水墨《菊花》图,发表于同年《江苏学生》第5卷第1期封面。题诗:“又是茱萸照酒瓢,只今阳九厄难销。那堪极目登高望,烽火烛天胡马骄”;
同年,作《鱼蟹瓜蔬图》。题跋中说:“今岁奇早,尤以吾乡为最,渊底扬尘,畎亩龟裂,草木皆既枯槁,鱼虾亦无噍类,灾象之惨实为百年所未有。迩宋朔风凛冽。饥寒益迫,野无炊烟,路有饿殍,未有不为之酸鼻而陨涕者。我绘是图,恍若画饼”;
1933年 迁居无锡新生路烛业公所。与陈旧村合办“振南美术函授学校”,附设面授班。自编《正科山水系讲义》、《特科山水系讲义》,用于教学;
1932年 3月,次女心兰出生;
1930年 2月,应聘在无锡江苏省立无锡中学(1932年10月改为省立无锡师范)任教,至1937年11月;
1929年 妻、女迁无锡,住育才弄刘姓私房;
2月,无锡县立女子中学兼课,至1938年1月;
4月,作品《寿者相》、《山水》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并作为优秀作品选刊于《美展特刊》,无锡画坛震动。《松岩画集》出版,封面为胡汀鹭先生所题,扉页由于右任先生手书。父去世,享年60岁;
8月,无锡私立竞志女子中学兼课,至次年1月;
1928年 2月,应聘去无锡美术专科学校,教山水画及诗词课。与无锡名家胡汀鹭、贺天健、陈旧村、诸健秋、王云轩、钱殷之共事。出版画册《松岩墨趣》;
6月,祖母去世,享年93岁;
1927年 8月,应邀去溧阳县立第一小学任校长,至次年1月;
1926年 农历四月,长女紫筠出生;
1925年 春,携学生游沧浪亭,作《沧浪亭》;
1923年 7月,由无锡师范毕业,同时接到六份聘书。出版个人画册。校长陈谷岑劝其进大学或出国深造,被钱婉言谢绝;
8月,应苏州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附属小学之聘,教国文、历史、图画,兼班主龟共4年;
1922年 农历正月十一日,返乡与秦纯理女士结婚。秦为宜兴英驻村人,生于一九〇三年农历四月;
1920年 对景写生,创作描绘无锡鼋头渚、锡山、惠山渚名胜的山水画12幅,老师胡汀鹭将其中《贯华阁图》携给无锡前辈吴观岱观看,吴称赞说:“此子将来必成名家”;
参加地方性的书画团体“锡山书画杜”,与王云轩,诸健秋、钱殷之等共磋画艺;
1918年 8月,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取设在无锡的江苏省立高等第三师范学校,当级长,学制5年。受书画家胡汀鹭教诲,刻苦学习石涛、石溪、唐寅、沈周的画法。同时学习透视、色彩、解剖、光影等西画知识;
1915年 离家到30多里外的官林镇,就读于宜兴县立第三高等小学;
1914年 创作第一幅山水画《囚岫晓云深》,表现家乡山顶云气迷蒙之景。又多绘村中小景;
1912年 辛亥革命后,父亲任杨巷镇立第一初小校长。因自觉课程太浅,遂辍学后返村半耕半读5年,学习古代画论,及古人书法、绘画作品,并开始对景写生,被人称为“小画痴”;
1907年 在杨巷镇私塾中就渎,同时接触书法、绘画,研习《芥子园画传》,并留心民间画师、裱画店里的绘画作品和民间艺术;
1899年 9月11日生于江苏省宜兴杨巷镇湖墅村一个四代秀才之家,其父以设私塾教书为业维持一家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