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国良在接受中国文物网独家专访中表示:“我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点,应从艺术家开始。艺术品被市场认可是一个自然的需要时间积淀的过程,盲目的创造所谓“市场学术”只能适得其反。”
“目前很多青年艺术家生存环境相对严峻,没有艺术创作的未来又何谈发展艺术产业一说。我觉得首先要明确目标,‘我们’想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该’怎样做?大致要分这三步走。其实大部分年轻人都是在第三步出了问题。该怎样使自己成功呢?这需要详尽的规划:比如先检查一下自身,自己的不足在哪里,优势在哪里?相信突然一问,很多年轻人都会毫无准备。自身的技法,精神境界到了怎样的一个程度?能不能融合当前社会提供出来的条件?能不能适应当前坏境所必须面临的挑战?哪些地方做得到,哪些地方做不到。这都需要深思熟虑。我觉得现当代的年轻艺术家们缺少目标,更缺少坐标!长远计划、近期计划、想谁看齐,以谁为榜样?恐怕都是绝大多数年轻人不屑去想的。即使早先定下了计划,在社会的变革的面前,也或多或少的需要调整。不要很茫然地等待,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好好地进行自我梳理,哪里不足要马上进行弥补。
要肯定的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永远不会变的,个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的生活尤其是艺术生活的倾向变了,比如我的师傅经常要去农村的山区去采风,我们这一代人是“根植”于生活之中;而据我所知,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泡酒吧,泡网吧,泡迪厅……社会在发展,物质生活得到了巨大的丰富:信息、娱乐、媒体等等。相对环境比较复杂,诱惑也比较多。大多数艺术家的作品还不能进入市场,还没有在市场之中实现真正的艺术价值,大部分还是靠家庭支持的这样一个生存状态。但也有一部分艺术家能在市场找到自己的点,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使自己的艺术创作生涯规律化,步入正轨。总之大部分年轻人还是一个很茫然的状态,当代艺术要经历相对漫长的阶段才能适应当今社会艺术文化需求。当代艺术大多有着西方艺术元素,中国当代社会艺术文化需求比较复杂,西方艺术元素通过怎样的“兼容并蓄”与“扬弃”才能适应中国国情,他们的艺术主张会与我们有些距离,这是他们自己造成的,需要具有“危机”感和自我调整。
个性是较之于共性的,太现代太自我自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再加上社会变革与市场冲击,还有些很成功的高价位。种种压力比我们那个年代要大得多,现在的年轻人很不容易。我希望他们能很好的梳理自己,面对种种压力种种诱惑,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心里是要做好承重的准备;二是技术能力与理论知识等等要缺什么补什么,不能等。个人的意愿是左右不了社会大环境的,所以要积极的调整自我以适应社会。不要把太多的经历放在“个性”、“探索”、“观念”……要塌下心来根植生活、注重基础,不要荒废时间。从新调理身心,投入社会,我相信他们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