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同省电视台的朋友,和书法研究顾问赵老师,一行三人驱车到山西省太原市采访青年书法家郑秀平。一路上天色阴蒙,抵达太原市时,路上已经有很深的积水了,秀平老师执意亲自去接我们。从城北到城南,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在市内堵了不止半个小时。这让我们三人特别感动,初次到太原的陌生感荡然无存。
当我们看到其作品后,甚为惊愕,那字字独立的体势,精妙的传统笔法, 流露出书写者真诚与自信,独具格调,其作品于当代书坛中“无甚愧焉”。余尝有志于学书,十余年间,虽艺事昭昭然于心目间,然无建树,今有幸与秀平认识,与之交往,收益甚多,其德智兼具,内外兼修的人品和磊落率真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当代中青年优秀书法家的郑秀平而言,单纯的笔墨技法和书写已不能涵盖其艺术所臻的境界与其所揭示的意义。对其书法艺术所体现的内容与价值必须结合时代文化横断层面去审视,总之书法表现终归于书家的个人心性和文化习惯来印证哲学观念和精神依托,来呈现出非常和谐而富于变化的形式美感。然而其书法“内”里的文人气质与“外”在儒雅醇正,仍超迈等伦,风雅难匹的。由于郑秀平修自机械制造专业,将机械构图渗透于作品之中,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书法视觉表现力方面的不足,在当代文化多元的社会里,其对传统哲学思想的因袭和继承,对前人“观物取象”的创作方面的追述。
郑秀平对古代大师作品的学习、临摹和笔墨技巧的洗炼有着准确的把握。表面看来是以全力追求铭妙的境界,骨子里却在追求他思想意识中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妙造自然的审美感受,应物调心,而得自在,寄托了作品内在更丰富的意蕴,使作品具有诗一般的艺术意境。
他的思维方式来源于对佛道思想的精研与体悟,唯有道者,能持正常心,悟后起修,以智慧得精神上的解脱,以智慧使心性归于自性,能从生命本意进行创作,取灵变之妙,体悟“心源即道源”之理,有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开阔的胸襟,才能挥洒如意,笔墨功夫体现出书家人品与学问,正如宋代朱熹所讲,“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这里所说“变化之道”也是郑秀平艺术思想核心所在。 郑秀平先生的篆隶书法独标奇绝,浑朴古迈,气势跌宕,风神茂密,别具一种表现上的张力;其楷书、宗晋人之法“不激不厉”;行草书形式简约,极尽变化之能事,以收为放,以短作长,以简驭繁的手法,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书家审美理想。但书法作为传统艺术样式又不可避免地要经受走向现代文明的冲击,现代人对空间和构成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先生对于空间构成有着敏锐的知觉,并善于个性的表达。宗白华先生论书法的结构与章法认为,构成空间美的两大要素,空间意识和生命意蕴,恰恰暗合了其对结构章法的处理,体现了人格完善和审美理想,增加书法自身的吸引力和表现力,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反映了书法家不同的自我心态价值取向。
当然,没有任何艺术会像书法艺术这样依赖于传统。每个书家的成长历程,亦即是其学习传统的过程。观其早期作品受北碑影响,侧重结体,多求其势,能略加沉实,更显稚拙浑然。秀平其表儒雅有君子之风,其言喜怒哀惧、爱厌勇怯的宣达,言之凿凿。以诚意追寻造化,不尚虚名,一艺术人格能寄托高深,喻意象外,以求大和,不尚琐碎,取殇简约,而不失精微。以传统宇宙观和时空观作为书法艺术的架构,来审视自然和身心。以人文理想和良知体现传统文化品格,反映客观现实和独立创新意识。
传统是棵大树,新境界是果实。学书者不知创造之为贵,及由有法至无法之规律,必难辩别真伪与美丑。对物理、事理,俯仰察观,不使其偏,所谓“用情心专,情至而自得也”,这也许是郑秀平书法艺术超乎常人的最好诠解。
不仅在书法上有真品性的体现,秀平老师的为人更是让我们由衷称是。他谦虚认真,待人接物真诚敦厚,在繁芜浮躁的当今时代,尤为显得珍贵。郑秀平创作正值盛年,取得可观的成绩,我作为道友,真诚企盼他在书法王国中有更高更远的发展。( 编辑:殷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