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省教授的艺术人生

张省教授的艺术人生

张省教授的艺术人生

时间:2012-08-17 11:26:26 来源:

>张省教授的艺术人生

 

        张省,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名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书画艺术评审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书画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江苏省委员会委员、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东方国画院院长、农工民主党党员、广东省增城市第八届政协常务委员、《东方美术》杂志主编、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年文化部授予“优秀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第十六届亚运会火炬手;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等十几家电视台对其均有专题介绍。上海文艺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其著作三十余种。在美国、日本、德国、丹麦、法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上海、广州、山东、江苏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二十余次。其传略已载入《中国名人录》、《世界名人录》、《世界当代书画名人大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书法家大辞典》、《中国书法艺术欣赏》等名人丛书辞典。
        水乡灵秀,陶冶性情
        张省,1955年出生于昆曲的发源地江苏昆山,成长于锦溪。在如诗如画的江南水都长大的他,为水乡的灵秀陶冶着性情。秀美富饶的山水孕育了龚贤、夏咏、王履等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一页的艺术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明文第一”的散文家归有光,《治家格言》流传的教育家朱柏庐,都是昆山人的骄傲。锦溪宁静、安谧、雅致,是一个非常淡雅的江南水乡。志载:“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故得名“锦溪”。它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充满了动人魅力。上千年的繁荣史,留下了诸多的名胜古迹。五保湖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古香古色的文昌阁和莲池禅院,“三十六桥、七十二口窑”的奇特传说,这些都给张省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蕴育了江南水乡之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沈从文喻之为“睡梦中的少女”,冯英予称其为“淡妆浓抹总相宜”,国画大师刘海粟则赞之为“江南之最”。 正是古镇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幼年的张省对绘画艺术充满了好奇和痴迷。 “我自幼就生长在江南水乡,我不但习惯了那里的风景,更熟悉那里的文化和民风。”张省将他对江南水乡的那份浓厚情谊融入了他日后的艺术创作灵感中,不仅反映古镇民居的安逸生活,更体现出淳朴的乡村风情。
        集大师所成,名扬香江
        张省自幼就对书画艺术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和热情。然而,他的求艺之路并不平坦。在曾经的动荡岁月里,父亲张自勤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农村接受劳动改造,母亲顾志华也带着他们兄弟姊妹下放到了农村。那时,由于经济窘迫,张省的艺术之路甚为艰难,为了买到碳精粉和铅画纸,他不惜偷偷卖掉生产队分给他的大米。村里的老人去世时没有留下遗像,张省便拿起碳精粉细致地为他们绘制遗容,画像十分逼真。紧张的劳动之余,张省锲而不舍地自学绘画,九年间积累了一千余幅习作,这些稚嫩的作品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张省先后师承著名画家张继馨、陈大羽,深得花鸟画创作的要旨。与艺术大师刘海粟结识之后,便开启了一段他与恩师刘海粟的师徒之缘。每次刘海粟老师都会认真分析其作品,悉心指点,并亲自为其张罗在香港举办的个人画展。张省始终本着谦虚、好学、忠诚和低调的态度来面对师徒关系,也因此深得刘海粟老师的赏识。刘海栗对这位徒弟甚感得意,曾为其画作题词:“博搜广才冲天劲,勤奋画,持以恒”和“真气流衍”。而其夫人夏依乔曾亲笔书写下“一代传人”四个字给张省,这也是张省传承刘海粟老师衣钵的最有力证明。 
        刘海粟大师逝世之后,张省与九十高龄的书画艺术家钱君匋结成忘年之交,常与钱老朝夕相处,舞毫弄墨。1997年,他们在新加坡成功地举办画展。钱君匋先生曾这样评价张省:“能继承又能创新,融会贯通创作出自一家的作品,并不是照搬人家的东西,我想当初海栗先生收他为关门弟子可能正是为了后继有人,而拍《刘海栗》电影时,曾为张省指点的许多幅作品便成为刘老青年时代作品‘替身’,这也标志着张省艺术悟性的功底和成熟。”
        正是在这些大师们的悉心指点下,张省找到了探索的方向,在绘画艺术上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他擅长山水、花鸟,但更钟情于水乡画的创作,把江南水乡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生于斯,长于斯,烂熟于心的江南水乡题材水墨画,因泼墨挥洒淋漓,用笔酣畅自如,创意出奇制胜,先后在上海、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地区和国家展览,赢得一致好评。作画江南春色时,他运用大片翠绿渲染阡陌田畴,与黑瓦白墙的村落相映照,远虚近实,空漾淋漓,秀丽滋润——笔墨的老辣,墨色的相融,且善于以墨的深浅五色体现中国画广泛缺失的立体感,完美达到意境、意念、意趣的协调与统一,此为江南水乡所特有的艺术境界。他笔下的《江南烟雨图》始终是刘海栗大师眼中最美的江南,张省因此被家乡人誉为“江南之子”。 
        中华五岳,茫茫沧海,长城、长江、黄河、水乡、古镇,经过张省的妙笔,神奇般地展现于眼前,使观者置身其景,浮想联翩。无怪乎刘海粟大师说: “张省创作的国画,是在为中华山河立传”。
        国学大师,范曾感言
        “大自然永恒变换的秩序和节奏,本是宇宙生命不朽的象征。而作为《一峰独秀》的山水画,正是画家师法造化,融合“实象”和“心象”,倾注感情的艺术结晶,可谓是对自然本体神韵的一种探索。”这段见于《张省山水画选》中“画家自序”的文字,反映了著名画家张省教授从事山水画创作30年来的感悟。正是这一感悟,遂使他的作品,不仅表现出客观世界的自然美,也表现出心象中的自然美。
        张省先生是位集书画、美术史论于一体的多才型画家。他师从刘海粟、钱君匋、陈大羽、张继馨四大师,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重视画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强调要把学画当作“画学”来对待,从各方面提高自己学养。应当说,这个时期张省所创作的作品,已经具有相当深厚的传统功力,深谙传统山水画的神韵和创作技法了。
        作为一位有抱负、有追求的画家,张省当然不会仅仅以模拟传统为满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画坛,还酝酿用全新的现实主义精神与笔墨状态,面向真景写生,让画家在“师法自然”中汲取灵感,从而发展、创新中国画。当时处在创作旺盛期的张省先生所走的同样也是这一条创新之路。
恽南田说得好:“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者不生情。”张省以饱满的“情”,纵览祖国自然美景。三峡之险隘,富春之秀丽,黄山之奇峭,武夷之清奇,华岳之雄伟,井冈之葱郁,其不同的境界和神韵,统统被摄入画面之中。而笔随山势树形,墨分远近层次,他努力把传统技法体现在“师造化”的过程中,同时提炼出具有新意的绘画语言,升华为各异其趣的艺术形象。诚如他在《画册》一书中所说的:“师造化应始终为继承发扬传统的重要一环来对待,但传统是流,生活是源,源流相接,才能承源论新,使传统得到不断发展。”
        张省不断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自勉。在他看来,把师造化作为继承发扬传统的重要一环固然正确,但中国画尤其山水画,毕竟是一门追求笔墨形式美的艺术,若过于关注实景,势必可能阻碍笔墨形式的探索,不能充分发挥画家的主观意境。张省常说:“作画要讲笔墨基础。我有时会受实景所囿,常常放不开,如何较好处理既以客观景物感受为基法,又不忽视主观情意的抒发,由形似向神似深化,不求表面像而要精神上像,是应该努力的。”
        就这样,他努力探索着,终于,他放开了,不再受实景所囿了,而其结果则是画风也因此为之大变。他从写实景摄取“实象”,转变为更多地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笔墨形式美去诠释自然;通过“实象”与“心象”的交融,从整体神韵上体会“似非而是”,即“不似之似似之”,从而使创作逐步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境界。
         当然,没有精深的画里画外功夫,是难以达到如此高度的,而张省的优势正在于此。他深入研习、取鉴历代名家名画,又从中国哲学、文学和画史画论中汲取养料。从1992年到2002年,他还利用五次赴新加坡讲学、举办画展的机会,到各大艺术博物馆,认真考察、观摩馆藏中国画。因此,他这个时期的作品,更注重境由心生,往往笔随意运,驰骋恣肆;更注重运用传统笔墨而又保持写生真景的生动形象。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硕果累累》,便属用笔墨形式美去表现实景而又不被实景所囿,实是“实象”和“心象”交融的佳作。
        张省教授把融合“实象”和“心象”风趣地叫做貌离神合。他说:“从整体神韵去体会似非而是,反而更符合艺术上的要求。理解了中国画的本质重在神似,讲究笔墨,才能达到审美上的品格。至于形式语言的探索,自不必抱保守的心态。但不经传统之门,又谈不上创新。”“而正是这一理念,使他能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从而开创出具有自己风格的形式感极强的中国画。
        一幅画,两国情
        张省作画是依心境而游艺,胸无沉滓,笔无痴滞,境由心生,驰骋放恣不可端倪。既力戒骄横之气,又不刻意求笔空灵,而是在生辣朴茂的勾勒中,穿插风骨俊逸的用笔,勾染相宜,枯荣交搭,实象处往往用笔放纵多姿,使实象实而不死,虚象处用笔枯而仞,使虚象虚而不渺。在这种笔墨的操控下,满篇水乡既象森严,大气磅礴,又意趣盎然,生机无限。
        作为一位对绘画充满热情的艺术家,张省对自己的每幅作品可谓是用心极致。仔细品读他笔下不同结体、不同样式的水乡、花卉,可深切感受到不同体验所带来的不同境界:或骨气铮铮,挺拔逋峭,冷逸超脱;或笔墨苍厚中求逸气往来,元神激荡;或疏淡空灵中见澹淡之妙;或地老荒寒中彰萧瑟之意。“真正的艺术品是百看不厌的,不论到哪个时代拿出来看都是精品,我追求的就是这个境界。”张省说。谈起自己与老师画作的比较,他谦逊地说:“我们这一代在画法和技巧上总结了上一代的精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作出的作品也许在技巧上更为纯熟。但是上一辈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创作出如此作品,更属难能可贵,这一点是历史原因所致,也是我们现时代无法超越的。”   
        张省较早一次扬名世界,是在1994年。他的水墨画长卷《江南烟雨图》以73米的画卷长度创造了“世界最长的画卷吉尼斯世界纪录”,至今仍无人打破。而其作品也因画面透露出来的美感与寓意,还多次被选为外交纽带的礼物送给外国首脑。 最初一次是在1998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到访中国,后到香港。香港政府选择了张省的中国画作《春来江水绿如蓝》(画水乡古镇)和《渔舟晨曲图》(画锦溪五保湖),赠送给克林顿。
        光阴飞逝,岁月留痕,时至9年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莅临中国,并在东莞作短暂访问。然而,布莱尔在东莞停留的短短3个多小时中,却因商家赠予的一幅国画《硕果累累》,受作品极具穿透性的感染力所震撼,要求一定要与作者见上一面。之后便有了布莱尔与这幅国画的主人——张省教授的“结缘”并“亲密接触”的传奇经历。
        画作屡次作为“国礼”相送,这也是张省作品价值在短短的12年时间里便有如此大飞跃的原因之一,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现代最具升值潜力的画家。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张省始终坚信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强大艺术生命力,对于艺术的潜心修炼使得他的画作获得了更长久的价值。
        适情适性,彰显风骨
        一幅大框茶色墨镜,一头彰显艺术气息的齐脖卷发,面相儒雅大气,言谈温婉和蔼,这就是张省教授的大师风范。他的水乡画是建立在其人格修养基础之上的,他的画适情适性,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个性和风骨。张省胸襟开敞、宽厚待人,凡与他接触过的人都愿与之交往,是大家公认的豁达、热情之士。其水乡画也正是他人格精神的写照:充满热情和豪放,洒脱与达观。难怪乎中国自古就有“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之说。张省正是对国画界呼唤式“人文精神”的回应,也充分体现了他不断进取、探求的意志。
        在画家们的作品当中,通常要画一些鸟、虫等飞行的小动物来点缀主意向,以增加画的动感效果。然而,张省自1983年开始热衷于葡萄图的创作后,不管是山水或绝技葡萄画,画中极少出现鸟、虫等小动物。葡萄的表达方式很透彻,是花卉中最难画的,但往往也是最能体现画家的基本功。为了更好地激发创作的灵感,他曾在苏州的别墅种过许多葡萄,用以观察姿态万千的葡萄形状。在画法上,他吸收了西方油画立体构图的技法,与中国画的意趣情态相结合,晶莹剔透,灵动鲜活,立体感强,呈现出一种视觉效果与画面情境的双重张力,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画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他也因此在画界有了“葡萄王子”和“张葡萄”的美誉。
        近年来,他不满足于自己的创作成果,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画的发展轨迹,重新充实笔墨潜在的表现力,重新加强更富有中国人文精神内涵的个人艺术语言,以使自己的艺术定位更清晰。因此,他日夜艰辛耕耘,砚田求所,创作了一大批高层次、高品位的新作。张省的山水画可谓是气逸墨酣,奇妙变幻。  
        潜心教书 甘于奉献
        作为画坛大师刘海栗的关门弟子和陈逸飞的同窗好友,中国现代最具升值潜力的画家,张省却能远离大城市,远离故土,埋头教学与画为伴十载春秋。聊起个中缘由,还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渊源。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省在一次画展上结识了松田学院的董事长马云珍。马云珍对张省的作品甚为欣赏,把张省引荐给毛泽东的儿媳(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的院长邵华)。几次艺术交流之后,邵华与马云珍共同邀请张省在松田学院创办艺术系。当时在全国已小有名气的张省觉得名气和功利并不能完全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培养出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位人民的艺术家,所获得的成就更有满足感,更能体现个人的价值。
        许多当代名家都远赴海外学作画,张省并不缺少这种机会,不过他坚持认为,中国人画的中国画只能在中国的土壤中才能生存得最好。在这种意念之下,张省便一直留下任教,不知不觉就已8个年头。他与其他大学的挂名教授不同,课时排的满满的,每天都在亲力亲为地为学生指导。在教书育人方面,他愿意像油田一样被抽干,直到自己无能为力时。他的学生也很争气,2002年,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绘画艺术展上,他的学生林颖的人物画获得了第三名。
         张省把增城视作第二故乡,把增城市长朱泽君视为“第二故乡的恩人”。增城城市领导对人才的关怀也是促使他留下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增城市委、市政府把一直“打好文化牌”作为营造魅力新增城的重要一环,因为打好了文化这张“王牌”,增城就会拥有更厚重的内涵,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更能引起世人的关注,并焕发出永恒的魅力!作为增城城市第八届政协常务委员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张省用心挖掘出增城民间的文化底蕴,并将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在自己的笔下体现出来,达到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把自己笔下的增城完美地展现给广大的书画爱好者。就在08年,增城市政府为张省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首日便卖出160余万元画作,随后张省将画作所得款悉数捐给了希望小学。09年情系教育,慷慨解囊,为罗浮中学迁址庆典,捐赠作品近三十幅,义卖筹款人民币叁佰万元,为博罗县长宁镇“教育强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有些人看来,生活的低调和工作的务实也许与艺术造诣如此之深的他名望相悖,但作为一位书画名家,张省大隐于世,心挂世人,千金散尽,独享平淡生活,收放之间,尽显大家风范。
行万里路 铸就丰碑
         这些年,张省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的代表画作——《渔舟唱晚》和《墨荷图》先后被中国文联办公室和人民大会堂收藏。作为刘海粟大师的关门弟子和一代传人,张省收藏了不少恩师优秀的画作,有不少拍卖行欲帮其拍卖刘海粟老师的画作,但都被张省断然回绝了。他想在未来无偿捐献给国家,让合适的机构来管理。此外,为了尊重前辈传承下来的东西,他把历次出游、办展、交流得到的名人字画,加上重金收购刘海栗、赵朴初、沙孟海、程十发、李苦禅、董寿平、钱君匋、陈大羽、刘文西、刘大为、刘抗、黄若舟等近50人的作品,和自己早期16岁至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共200多件,全捐赠给了养育自己的母亲家乡。中国博物馆之乡的锦溪镇投资300多万,于2002年10月建成600平方米有水乡特色的美术馆“张省美术馆”,成为江南古镇一张亮丽的文化牌,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继承发展中国文化贡献着力量。
        十年如一日,不求名利,勤奋耕耘,张省终于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成为一位集书画、美术史论于一体的多才型画家。任何一种艺术都是有生命的,她所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禅意,聚收了茫茫宇宙的精华,其中奥妙,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也许用一生的时间也难以悟道。我们只能用一种敬畏的心情去虔诚膜拜张省教授在绘画艺术上的高深造诣和那种令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这位江南之子在用他娴熟的笔墨和充盈的艺术潜力矢志不渝地向着他的艺术梦想一路跋涉前进。正如他所说的,我可以失去一切,但不可以失去艺术,对我来讲,艺术,比生命还要重要。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