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旧藏郑板桥巨制力作《竹石图》亮相匡时

荣宝斋旧藏郑板桥巨制力作《竹石图》亮相匡时

荣宝斋旧藏郑板桥巨制力作《竹石图》亮相匡时

时间:2011-11-28 09:57:46 来源:雅昌艺术网

拍卖 >荣宝斋旧藏郑板桥巨制力作《竹石图》亮相匡时

郑燮(1693-1765)  竹石图  纸本立轴   1763年作

郑燮(1693-1765)  竹石图  纸本立轴   1763年作

        款识:竹石相交万万年,两家节介本天然。请看十月清霜后,一种苍苍笼碧烟。乾隆癸未二月,写似碧岑老世兄,板桥道人郑燮。

  钤印:郑板桥、爽鸠氏之官

  展览:“荣宝斋秘藏美术品展”,日本西武百货店,1986年。

  出版:1、荣宝斋挂历(7月),荣宝斋出版,1981年。

  2、《荣宝斋秘藏美术品展》P21,日本西武百货出版社,1986年。

  3、周积寅编《郑板桥书画集》P67,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4、《千姿百态画竹子》P26,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5、《郑板桥书画编年图目》上卷P165,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著录:1、《南艺学报》P45,南艺学报编辑部,1981年第2期。

  2、卞孝萱编《郑板桥全集》P379,齐鲁书社出版,1985年。

  3、《扬州八怪评论集》P806,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

  4、王凤珠、周积寅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P369、370,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

  5、《扬州八怪题画录》P211,江苏美术出版社版,1992年。

  6、王凤珠、周积寅编《扬州八怪书画年表》P295,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

  7、周积寅编《郑板桥》P116、477,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

  8、丁家桐著《绝世风流—郑燮传》P30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9、《中国画款题类编》P199,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2年。

  10、紫都主编《郑板桥》P115,中央编译局出版,2004年

  11、紫都、赵丽编《郑板桥》P115,远方出版社,2004年。

  12《郑板桥》P3,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13、党明放著《郑板桥对联赏析》P259,岳麓书社出版社,2006年。

  14、《板桥题画》P124,西泠印社出版,2006年。

  15、党明放编《郑板桥年谱》P294,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16、《名家讲解—郑板桥诗文》P440,长春出版社,2009年

  17、郑板桥著、王其和点校《板桥论画》P7、 123,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

  18、《扬州八怪绘画艺术解读与鉴赏》P155,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10年。

  备注:荣宝斋旧藏。

  北京匡时201秋季拍卖会将隆重推出一件郑板桥艺术成熟时期的巨制力作《竹石图》。这件郑板桥《竹石图》无论身份、尺幅均堪称为国之重器、绝无仅有。《竹石图》将近17平尺,包含国内外出版著录二十余次,可说是将所有郑板桥相关出版物一网打尽。本幅系“民间小故宫”之称的荣宝斋旧藏珍品,早在1986年,跟随荣宝斋精选的几十件书画文玩精品远赴东洋,参加与西武百货共同主办的“荣宝斋秘藏美术品展”。该展览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日本中国交流协会等共同组办。对那个时代中日文化交流产生深刻影响。

  《竹石图》创作于1763年2月,为世交老友碧岑先生挥毫而作,竹有凌霄之气,石有擎天之势。疏疏密密,枯枯湿湿,信手拈来,俊朗之气满幅,魄力巨大。创作时间上为画家艺术最成熟期,用笔老辣多变,画面疏朗而意境幽远,诗书画印四绝集于一身。

  一笔一划景象成 劲节清风觉更高

  ----郑板桥《竹石图》浅析

  清代“扬州八怪”中以郑板桥最为出名,家喻户晓。徐悲鸿曾这样评价他:“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郑板桥诗文书画俱佳,恣情山水,多与骚人游;最爱画竹石,凛凛有生气,在画史地位和后世影响都是首屈一指。在郑板桥众多存世画作中,竹石是永远的主角,此幅即为其中的力作。画面绘几丛修竹立于岩石之前,恰如天成,呈自然之趣。修竹安排错落有致,竹竿细密却透着力量,竹叶以硬毫之笔挑、剃出来,且呈隶书之撇捺,竹干亦如篆书之笔意,摇曳而生姿。据板桥自题《墨竹图》云:“东坡、鲁直作书非作竹也,而吾之画竹往往学之。黄书飘洒而瘦,吾竹中瘦叶学之;东坡书短悍而肥,吾竹中肥叶学之。”板桥画竹从书法用笔中来,此图体现的尤为明显。高竹瘦叶撑满画面,乃以淡墨黄体瘦笔来处理;画面最重处的肥叶选择以浓墨苏体肥锋描绘,既与高竹、岩石区别开来,又加重了画面感,可谓“适其天,全其性”。

  板桥画石主要自倪瓒画法而来,以简劲线条勾轮廓而不加渲染;又用斧劈皴简单皴擦,且“石不点苔”,与兰竹相得益彰,凭添雅气。岩石虽以简单的几笔皴擦出来,却给人坚挺的感觉,“秉得坚刚性”。画家在山东任县令十二年之久,屡屡为百姓兴利除弊,成绩斐然,却因得罪了当地不法商人和官员而丢了官。然而画家的铮铮铁骨却未有丝毫的改变,此处可见一般。

  郑板桥一生仕途不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既是谑语,也是自嘲。任职县令十二年未得升一阶,经世治国的抱负始终无法实现。早年为谋生而学画,于扬州做了十年职业画家,中进士后等候补缺生活来源还是靠卖画,于山东罢官后回扬州又以卖画终老。一生不如意,皆入诗画中。卖画的艰辛,世态的炎凉,都化入了郑板桥的笔中,有无奈也有坚毅,为其精神可贵之处;此图为画家本人精神之写照,正是“劲节清风觉更高”。

  此幅《竹石图》作于1763年2月,本年三月三是郑板桥的老友两淮盐运史卢雅雨最后一次组织虹桥修禊大会,在这次虹桥大会上发生了有名的板桥与袁枚初遇。为了参加这次盛会板桥先生早早的就来到了扬州,并为世交老友碧岑先生挥毫创作了这幅《竹石图》。此画尺寸巨大,可谓罕见。创作时间上为画家艺术最成熟期,用笔老辣多变,画面疏朗而意境幽远,诗书画印四绝集于一身。在画中板桥题画曰:“竹石相交万万年,两家节介本天然。请看十月清霜后,一种苍苍笼碧烟。”描写竹与石相伴生长,天长地久,竹石的气节天然的一样,即使经过风霜雨雪后,依然不会改变。虽然在写竹石,但重在突出气节操守,体现了板桥和碧岑两人良好的关系,也反衬了作者本人一生与竹石一样高傲的气节。

  此画作为荣宝斋旧藏珍品。1986年,荣宝斋曾精选了几十件所藏书画文玩精品赴日本与西武百货共同主办“荣宝斋秘藏美术品展”。该展览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日本中国交流协会,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中国日本友好协会协办协办。为那个时代中日文化交流很有影响的一次活动。在此次展览上展出了荣宝斋珍藏的沈周、文徵明、徐渭、郑板桥、华岩、李等古代书画巨匠的经典力作,以及近代的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张大千、潘天寿、黄宾虹等大师的作品。“所有参加展览的作品均为各书画家的典型画作,也是荣宝斋藏品种的的精品”徐邦达先生在此展览图册的序言中如此说。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此作中所钤印章二方,一曰“爽鸠氏(白文)之官(朱文)”,一曰“郑板桥”(白文)。 “爽鸠氏(白文)之官(朱文)”一印,曾入编由王季全、孔达合编的《明清画家印鉴》(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所收的廿七方郑氏印鉴均定为郑板桥自己所篆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艺苑掇英》第八期刊载的“扬州画派诸家印选”中选登了画作的另一方“郑板桥”白文印,此书所收印鉴也将此印定为郑板桥自己所刻。关于这两方印章的更多介绍可见于周积寅先生在1981年发表于《南艺学报》第二期的“关于郑板桥的印章”这篇专著,该专著中周积寅先生将本幅画的图章与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收藏的另外一幅作品的印章共同作为郑板桥这枚印章的标准范本。此作在国内外出版、著录和展览多达二十几次,令人惊叹!在卞孝萱、周积寅、党明放等众多郑板桥研究专家的著作中,对此作均有著述著录,其珍贵程度自然就不言而喻。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