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摄影报: 1 目前摄影市场上大量出现的人为炒作老照片的现象,您的看法如何?
鲍昆:我注意到了你说的现象。从根本上说,炒作在市场上属于正常现象,有市场就一定有炒作,是避免不了的现象。但是对炒作却又必须抵制,因为炒作带有一定欺诈的性质,是强势对弱势的不公平行为。不过炒作在个别的特殊时期有时也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比如对良性的新生事物的炒作,可以加速它的发展。所以在摄影拍卖市场刚刚兴起的时候,它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那时市场处于刚刚开始摸索的阶段,一些行为可以促进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前几年对老照片的炒作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因为那时刚刚建立的摄影影像市场许多规律还处于摸索阶段,非常混乱,一些拍卖公司急于牟利,把一些根本没经过时间检验的所谓"当代艺术"影像组织拍卖,显然是极不合理的行为。
我们知道,艺术品收藏市场是有一级和二级之分的。一级指的是销售新商品的画廊和相应的机构;二级指的是拍卖公司。这两个层级正好组成一个艺术品市场流通的科学流程,即艺术品首先进入到一级市场销售,在售罄形成稀缺性的时候,这些艺术品才会进入到二级市场,进入销售的高级阶段,当然那时价格是比较高的了。但是在我们的影像收藏市场刚刚起步的时候,一些拍卖行因为没有商品资源,就直接组织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拍卖,等于在做一级市场应该做的事,于是很多都没有经过一级市场培育和检验的作品就直接进入拍卖行进行交易,市场就乱了。它违反了拍卖市场对作品"稀有度"的要求。我们极力反对二级市场做一级市场应该做的工作,这是一个特别不好的现象,是一种破坏性的行为,会把市场的秩序搞乱。针对那种情况,我们提倡老照片的拍卖,因为老照片才是二级市场真正的拍卖资源,它的稀缺性和历史性具有极高的价值。提倡,甚至一定程度的炒作,就成了那时一个具有合理性的举措,因为希望把乱来的市场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目前,因为老照片几次不俗的市场表现,造成一些人开始恶炒,这也是应该叫停的。老照片是一种极具历史文化性的商品,是需要认真辨识和考证的。不是所有的老照片都特别值钱,真正值得和具有收藏价值的老照片并不是特别多。摄影本身就是一个复制性的技术,所以一些老照片在民间的存量是比较大的,比如抗日战争的老照片。最近因为老照片的市场表现,许多有心的人就大量到国外市场上收购中国内容的老照片。所以建议对老照片感兴趣的人,在购买时要慎重考虑这一现象的后果。
二级市场的炒作也对国内一级市场(摄影画廊)的发展产生影响,在拍卖市场上价格的迅速飙升,有过头的倾向,价格背离价值,而且中国没有收藏家,多数以投机为主要目的,从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拍卖中的炒作现象。
人民摄影报:2 目前,国内的摄影画廊主要在推广当代观念摄影,而拍卖行出现的多是老照片和纪实类影像,您认为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鲍昆:这与一、二级两个市场面对的买家不同有关。
中国的画廊是随着前几年西方人狂炒当代艺术而快速出现的新事物,而不是一个有着历史传统的行业。由于这个原因,中国的画廊从一开始就是经营符合西方人趣味的带有"时尚"特征的当代艺术作品。于是这些年来,它在经营理念和范围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应风格和机制,也培养了一定的客户群。这个客户群对于当代艺术比较熟悉,有些是在金融危机之前跟着炒作当代艺术获利的;有些是对当代艺术真有兴趣,并相信它具有未来市场前景的。这些人自然会对具有当代艺术特征的观念摄影产生兴趣。还有,这个客户群带有国际化特点,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欠缺,这也会决定他们的趣味走向。
而在二级收藏市场中关注摄影的和他们不是一种人。二级市场中的很多影像收藏家都是从过去收藏古玩、古代艺术品中转到摄影领域的。他们是比较资深的收藏人士,相对来说有很深的市场经验。他们收藏的趣味与倾向就是求"老"、求"少",注重稀缺性。他们才不会购买那些还活着的艺术家们随时都在创作的"当代艺术品"。他们知道收藏品是需要年份的,起码是经过"历史"肯定的。前几年,一些拍卖公司看到当代艺术市场的高价位现象,于是也在影像拍卖中组织一些具有当代艺术特征的所谓"观念摄影作品",结果都是铩羽而归赔本赚吆喝,就说明了二级影像市场上客户的独特性。
再有对当代影像艺术作品的评价国际上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领域,这也是一些资深的藏家不愿意收藏此类作品的原因之一。
人民摄影报:3 从拍卖市场上看,摄影作品的版数存在这样的现象:安塞尔·亚当斯等摄影家的作品都有好几百版,而解海龙等当代摄影家的作品在30左右,而更新的当代观念作品大都在10以下。这样的版数是如何确定的?它与价格的确定有哪些关系?
鲍昆:版数与价格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多,价格就低;少,价格就高,这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亚当斯那一代摄影家是没有限数的规范的。以他为例,他从没有进行限量控制,但有签字。他作品中的序号都是给博物馆、美术馆成套作品的套内作品编号,而不是版次序号。但是亚当斯的作品因为有比较清楚的捐赠目录,所以他成组的作品实际上是有数的。另外,他还有很多他赠送给公益事业基金会代理销售的签字作品,所以他的作品数量非常大。他是摄影作品市场化上过渡型的人物。
解海龙等人的作品非常受人欢迎,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量,而且价格属于不高的正常价位,所以限定了30版。
至于当代观念摄影,因为有曾经泡沫高价的惯性,所以一直有一个高价位的"潜规则",画廊和作者出于综合平衡的市场考虑,大都采取少版次的策略。他们签得少,售卖周期才能短,才能周转快和吸引眼球,才能定较高的价位。到底限多少的数量,是画廊平衡艺术家影响力、艺术水平等各方面情况的综合决定。
这并不是当代艺术与纪实摄影在水平上谁高谁低的问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市场行为。
人民摄影报:4 以您的观察,目前在摄影收藏界是否存在能够按照系统的摄影类别、主题或材质来进行收藏或具有这样收藏计划的收藏家?
鲍昆:国内我目前没有发现能够形成大规模的。这两年有一位闫树军先生专门收藏天安门影像,有些规模。但他的收藏属于影像收藏而不是照片收藏,因为包括一些印刷品。台湾的秦风先生专门收藏民国影像,就算属于大规模的。海外也有一些华人收藏银版照片,但规模不能说很大。这些说的都算是系统性收藏。北京还有一位收藏老照片数量很大的赵庆伟先生,多,但芜杂,不能说系统。估计类似赵先生这样的藏家北京还有一些,只是比较低调。
其实,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都不具备系统收藏的可能性,可以说现在收藏的条件和规则都不太存在,尤其是在艺术摄影作品方面。比如艺术摄影家创作了一件作品,他会马上到处参加展览宣扬和网络展示,成为一种流行传播的信息,公众可以很容易欣赏到。在没有印刷和网络传播的时代,艺术品鲜少在公众中大规模传播的机会,那时收藏的意义和今天就有很大的不同。那时收藏家是真的在收藏艺术和研究艺术与艺术家,因为这些目的只有在面对原作时才能达到。从有了印刷以后,艺术品可以复制了,艺术形象内容可以脱离"母体"而进入公众化的载体流行了,人们研究欣赏也就没必要面对原作了。于是今天的收藏与彼时的收藏就完全不太一样了,成为越来越市场性的行为,甚至是单纯的投机性行为。这种行为渐渐背离了文化诉求,炒作情况较多,也使得收藏界很难进行专题类收藏。
目前具有专题类收藏这一特性的只有老照片品类。它仍然具有稀有性,具有很多文化和历史价值,找到珍贵的老照片仍然能让人激动无比。
人民摄影报:5 有人说,目前摄影收藏家的群体发展,也受制于中国摄影理论和摄影史的梳理,对于这种说法您怎么看?
鲍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中国一直有相应的摄影史书籍和数量众多的研究文章,能够成为体系性结构,至于是否细致则是一个无需争论的话题,因为历史研究永远是没有穷尽的,但结构是在那的。那些随意抱怨没有历史的人很多都是因为不读书,你不看书不了解,当然会感觉没有历史,所以会产生这样可笑的说法。不过目前摄影史的书籍著作主要是对摄影艺术和其代表的文化史的分析,不是市场需要的那种针对收藏市场的、以摄影作为商品研究的工具书、手册,比如某一类型的作品在市场的价格走向、某一位摄影师与市场有关的个案分析等书籍。这不能说明和代表中国摄影理论与摄影史的建构出现缺失,而且对摄影作品收藏的价值定位,最终也还是从学术角度出发的,不过是加上了市场表现这一维度而已。
至于说对基于市场的成系统的对摄影作品定价标准的理论,现在确实还缺乏,比如作品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材料工艺特性研究等。但这也只是说没有集成性的理论书籍,相关的知识其实早就存在了。可喜的是,去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张匡匡先生的一本关于摄影作品收藏的手册性书籍《摄影收藏入门指南》,已经在这方面推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