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螭虎纹玉雕艺术

汉代的螭虎纹玉雕艺术

汉代的螭虎纹玉雕艺术

时间:2010-09-15 14:50:26 来源:博宝艺术网

收藏 >汉代的螭虎纹玉雕艺术

        螭虎的形象,在汉代大量用作玉器的装饰纹样,可以说是盛极一时。

  螭虎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是人们想象的神物。汉代文献记载,螭为龙属。东汉学者高诱注《吕氏春秋》说:“螭,龙之别也。”《后汉书·马融传》注:“螭,龙之属。”今人仓修良主编《史记辞典》也说:“螭,龙的别名。”(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198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螭,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蛟龙之属。”考古发现的汉代龙纹,形态繁多,千姿百态,但主要可分为蛇体型和兽体型两大类,前者体形蜿蜒修长如蛇,舌细长如蛇信;后者体形如走兽。螭虎应是兽体龙纹中的一种。陕西省兴平县茂林附近出土一件雕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汉代四神玉铺首,其左上角透雕白虎的头(图1),与汉代玉器螭虎的头(图2),几乎就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看来,螭虎的形象,可能是虎头螭身,既像螭,又像虎。《汉书·扬雄传》注引三国人韦昭说:“似虎而鳞”,即虎头螭身。又注《音义》引郑氏云:“虎类也,龙形”,是螭和虎的合体,所以称之为螭虎。螭虎又传为“山神”,有“守护神”之称。螭虎是古人根据想象创造的神灵动物。

  螭为龙属。《说文》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它神通广大,能上天入地,充满了灵气和力量。虎乃兽中之王,威风凛凛。螭虎则二者兼而有之。《易》曰:“云从龙,风从虎”,风云交会,四海翻腾,五洲震动,气盖山河!汉代大文学家扬雄,在其名著《法言》说:“螭虎桓桓”,桓桓乃雄壮威武、大气的形象。

  史仲文主编的《中国艺术史·工艺美术卷》说:“两汉是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统治阶级基本上还是一个有朝气的阶级,所以,汉代的文化特征,总体上是深沉雄大,粗犷有力,是民族奋进精神的反映。”(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144页)汉代前后400多年,国家空前统一,经济空前繁荣,人民空前富裕,国家空前强盛,是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的东方大国。这样一个生机勃勃、奋发向上、大气的社会,就是诞生深沉雄大、大气磅礴的螭虎纹玉雕艺术的土壤!

  半个多世纪以来,汉代考古发现了大量螭虎纹玉器,现将其富有代表性的精品,分门别类,作简要的介绍。

  螭虎纽玉玺

  汉代卫宏的《汉旧仪》记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纽。”又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螭虎纽。”汉代蔡邕《独断》也说:“天子玺以玉螭虎纽”。考古发现汉代螭虎纽玉玺共四件:

  1、白玉螭虎纽“皇后之玺”

  高2厘米,宽2.8厘米,正方体,用著名的新疆和阗玉精细雕琢而成。玺面阴刻篆文“皇后之玺”四字,字体庄重,刻镌利落,韵味高雅,雍容大度。玉玺四侧面阴刻流畅的云纹。顶部用线雕、高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手法,雕琢出螭虎形象,特别引人注目。螭虎身体盘卧,头部略仰,双耳贴于脑后,一双圆亮的眼睛,虎视眈眈地直视前方,虎踞螭盘的造型,显示出皇家的威严和大气。

  此玉玺是1968年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公社的孙忠良,在该公社狼家沟大队一水渠边发现的。“此水渠是长陵山坡上第一道水渠,该地虽不在陵墓区内,但距高祖刘邦和吕后的长陵不远,玺的发现地周围可见到许多汉代砖瓦。据《汉书》载,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攻进长安后,为发泄对统治者的不满,曾大肆毁掘汉代帝陵。按汉代礼仪制度,帝、后陵园、便殿、寝内,放置死者生前衣冠,玺也可能放在其中,故可以推测此玺为吕后陵边便殿内的供祭物品,当长陵被盗掘时,玉玺即失落土中,后来连同砖瓦被水冲移至水沟中”。(高大伦等主编:《中国文物鉴赏辞典》,漓江出版社1991年出版179~180页)此玉玺形制,与汉代卫宏所撰《汉旧仪》关于“皇帝玉玺皆白玉螭虎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螭虎钮”的记载完全符合,证明它确是吕后的玉玺。

  2、青玉螭虎纽“帝印”

  青玉,正方体,高1.7厘米,长宽各2.3厘米。印顶高浮雕一只螭虎,头微仰,身体盘卧,螭虎周围刻有云气纹衬托,给人以风起云涌之感。印面阴刻篆文“帝印”二字,字体苍劲静穆,有边栏,有竖界。印台的四侧刻流动的云纹。此印1983年出土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的主棺室,墓主人为西汉前期南越国第二代国王,生前僭称“文帝”。

  3、白玉螭虎纽印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西汉中山静王刘胜墓出土两件,皆白玉质,光洁明亮。正方体,无印文。一件高2.2厘米,长宽各2.7厘米;一件高2.3厘米,长宽各2.8厘米,印台四侧面阴刻云纹(图4)。两印的纽均为极精美的螭虎:身体盘卧,长颈,头回首搭于体背上,眼睛圆亮有神,直视前方,身体雄健蜿蜒,把螭的灵气,虎的威武,集于一体,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显示出西汉王朝鼎盛时期深沉雄大的气度!

  螭虎纽玉玺的出土,有很重要的意义,它使我们知道了汉代的螭虎是什么样子,我们因此可以不再为“什么是螭虎”而发愁,而争论了。

  螭虎纹剑玉具

  汉代有一种装有“玉具”的宝剑,即《汉书》注释所说“标、首、镡、卫尽用玉为之”的铜剑和铁剑,当时人们称之为“玉具剑”。“玉具剑”在汉代上层贵族社会非常流行。一些高级玉具剑,都是在玉具上,用线雕、浮雕、圆雕、镂雕等多种技法,雕刻出富有生命力的、神采飞扬的螭虎形象。汉代文献记载,这些螭虎纹玉具剑,其珍贵者,价值百金、千金,甚至万金。《汉书·匈奴传》记载,汉代皇帝曾把玉具剑作为礼品,赠送给匈奴国家元首呼韩邪单于。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汉墓中,发现了数量非常可观的螭虎纹剑玉具,它们虽然经过了一、二千年的漫长岁月,但依旧晶莹温润,流光溢彩,美丽不减当年!

  1、螭虎纹玉剑首

  考古发现汉代的螭虎纹玉剑首很多,一些高级贵族墓中常有出土。1983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多件,均极精美。一件为湖绿色青玉,温润晶莹,用线雕、高浮雕和近似圆雕的手法,雕琢2条螭虎,虎一样的头,双目炯炯有神,双耳贴于脑后。体健壮,蜿蜒呈“S”形,作低姿势向前奔爬,腿脚粗短有力,身后拖着一条绞丝纹长尾,随着蜿蜒的身体,作“S”形摆动,充满活力,动感很强,看去既像螭,又像虎,栩栩如生。一件为黄白色玉,玉质莹润。作圆饼形,正面周边凸起如箍,当中高浮雕三只螭虎,蜿蜒游动其中。在直径只有5.1厘米圆箍内,三只螭虎活动其中,满而不乱,多而不散,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河北省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一件,白玉质,高浮雕两只健壮的螭虎,扭动身躯,抬头,摆尾,同向绕边低姿奔爬,充满生命活力。南越王墓和中山靖王墓都是西汉前期墓,玉剑首的雕刻手法和风格趋于一致,都是有生命力的作品,它们是玉具剑鼎盛时期玉雕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品。

  2、螭虎纹玉剑格

  这是汉代剑格中工艺水平比较高的一种,王侯等高级贵族墓中常有出土。

  1983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三件。一件湖绿色青玉,细长条形,用线雕、高浮雕和圆雕的手法,雕出螭虎一只。身体雄健,头回首搭于身背上,双目炯炯有神;一件黄白色青玉,蝙蝠形。嵌于铁剑上,高浮雕一昂首挺胸的螭虎;一件蝙蝠形,玉黄白色,莹润有光泽。格面高浮雕一只螭虎和一只小兽,小兽圆瞪双目,前肢紧紧抱住螭虎长尾,使劲拉扯。整体构思巧妙,匠心独运,是中国古代玉器之精品。1986年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僖山西汉墓出土一件,白玉,有棕红色斑纹。高浮雕螭虎一只,头部及上身用近似圆雕技法雕出。昂首挺身,体呈“S”形,长尾,身后一小熊咬住右腿。雕琢时,采用了俏皮技法,螭虎和小熊的头部呈棕红色。构图活泼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3、螭虎纹玉剑

  这种剑 数量较多,雕琢极精,千姿百态,不少是中国古玉之极品。

  1977年山东省巨野县红土山西汉中期墓出土一件,玉青绿色,长方形剑 上,高浮雕一大一小子母螭虎,小螭虎回首与母螭虎对视,母子亲昵,情真意切,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母螭虎体蜿蜒修长,呈“S”形,脚腿短粗有力,三爪,一前爪踩在小螭虎尾巴上,背脊均有中脊线,肌肉扭曲有力。此种构图,为后代“望子成龙”、“苍龙教子”纹饰开启了先河。1955年湖南省长沙市蓉园13号西汉墓出土一件,黄白色玉,长方形 上,雕琢出雄健的螭虎形象。螭虎方脸、猫耳,双目圆睁,炯炯有神;绞丝纹长尾,昂首挺胸,头、颈部出廓。螭虎周围隐起云纹,给人以云雾之感。与此造型相像的,其他汉墓亦有出土,传世品中亦有此种精品,关善明先生所藏一件极精美。

  4、螭虎纹玉珌

  考古发现汉代螭虎纹玉珌数量不少,其中有许多精品,如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两件:一件高浮雕五只螭虎在云中穿行,另一件浮雕一只螭虎,缀以流云和鸟头纹。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多件,都是用浮雕、圆雕和透雕等技法,雕琢出立体感很强的螭虎,有的矫健的身躯从侧面跨越到另一面。湖南省长沙市蓉园13号汉墓出土一件,用线雕、浮雕、圆雕和透雕等多种技法,雕琢出一只雄伟的螭虎。螭虎向右旋转呈圆形,四足健壮,肢端有利爪,勾曲有力,卷丝纹长尾与一后肢纠缠,飞跃盘旋至廓外,形象栩栩如生。河南省永城县僖山汉墓出土一件,束腰梯形,随形开光,透雕一只在云中穿行的螭虎。陕西省西安市北郊汉墓出土一件,一面浅浮雕穿云螭虎,另一面高浮雕子母螭虎,雕工极精。

  螭虎首玉带钩

  1997年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西汉墓出土,现藏巢湖市博物馆。

  钩长14.4厘米,宽1.44~3.44厘米,厚1.1厘米。受沁呈淡黄色,局部褐色。杨建芳师生古玉研究会图录系列之三、安徽省文物局主编的《安徽省出土玉器精粹》对此钩,作了精彩的描述:通体琢磨圆润光滑。带钩扁长微弧,两端作螭虎首,“两侧各雕一形态各异的螭虎。其中一螭虎张口、宽唇、方齿、鼓目、短耳、毛发下拖,一侧前爪伏于带钩体部,绞丝纹尾翻转跃于带钩正面,后足反跨尾部之上,两利爪清晰可见。带钩另一侧浮雕螭虎,作匍匐行走状,绞丝纹卷尾。带钩身部浮雕勾连方折卷云纹,背为长方圆角钮,钮面阴线刻‘中二’铭文。器体多处可见管钻痕迹。此钩造型奇巧,雕工精致,属罕见珍品”(众志美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78页)。

  螭虎纹玉佩

  汉代有不少玉佩是用螭虎作装饰的,其中很多是精品。

  1975年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广阳顷王墓出土一件螭虎纹环形玉佩,白玉,晶莹温润,环内透雕一盘曲螭虎,螭虎体用阴刻线条雕出形象。均两面刻,线条流畅,形象非常生动。圆佩顶部镂雕一朵缨花。此佩乃王后佩带之物,造型设计匠心独具,雕工极精,当出自名匠之手,为我国古代玉佩之极品。

  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43号东汉墓出土一件螭虎纹 形玉佩。白玉质,边缘有红色和褐色斑。中心为扁形长孔,四周透雕两只螭虎,辅以流云,给人以螭虎穿行于云中之感。一侧有一小凤鸟回首,与一螭虎对视。造型新奇,雕刻精细,为少见的精品。现藏定州市博物馆。

  1984年安徽省怀远县唐集东汉墓,出土一件透雕三螭虎环 形玉佩。鸡骨白色玉,有黄色沁。透雕三条螭虎,首尾肢爪相互勾连缠绕、盘游成绕空心的椭圆形球体。整体设计巧妙新颖,集线雕、浮雕、圆雕、镂空雕于一体,是汉代玉雕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品。

  螭虎纹玉璧

  螭虎是汉代玉璧常见的装饰纹样,其装饰手法有两种,一种作璧面装饰,一种作璧外缘透雕附饰。江苏省扬州市邗江甘泉老虎墩东汉墓出“宜子孙”玉璧,璧面透雕两只螭虎;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北庄汉墓出土的谷纹璧,璧上端外缘附饰出廓透雕两只螭虎。

  螭虎纹玉卮

  1997年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西汉墓出土。现藏巢湖市博物馆。

  卮高13.1厘米,青白色玉,有淡黄沁色。正面高浮雕一只螭虎作主题纹饰。螭虎背上,站立一只朱雀。螭虎伏卧,昂首挺胸,细长弓背,绞丝纹卷尾竖起,头部双目圆睁,炯炯有神,张口怒吼,把螭虎之威武,刻划得淋漓尽致。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