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外景
大英博物馆始建于175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笔者有幸参加了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国际博物馆管理者培训项目,实地参观考察了大英博物馆的展厅、文物库房和科学研究与保护中心,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大英博物馆的运作与管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当下国内博物馆建设可谓风起云涌,希望此文能对国内博物馆在制度建设、资金筹措、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有益借鉴。
大英博物馆的管理构成
根据大英博物馆1963年法令规定,大英博物馆实行理事会制度。理事会实行宏观管理,主要负责制定博物馆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对博物馆财政收支情况实行监管,审查、批准和检查博物馆馆长执行计划,并提名博物馆馆长人选等。日常管理主要由博物馆馆长负责,并接受理事会的监督和检查。
作为国有大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文化、新闻和体育部(简称DCMS)的拨款。然而,大英博物馆并不直接受DCMS的领导和管理,而是由非政府公共文化管理机构——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委员会作为中介机构来实现政府对博物馆的控制。这种间接管理方式有效避免了政府主管部门管得过多过死,保证了精简高效的“小政府”的运作,也使博物馆有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
大英博物馆的部门设置分为文物部门和非文物部门两大类,拥有员工总数约1000余人。此外,还有专门的大英博物馆公司、大英博物馆发展信托基金和大英博物馆出版社,负责大英博物馆的相关商业运营活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博物馆运营经费的限制,自2000年以来,大英博物馆也不得不通过裁员和调整机构设置来缓解经费短缺的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大英博物馆在2003年至2007年间,实际来馆参观的观众数分别为462.2万人次、477.8万人次、448.5万人次、490.3万人次、604.9万人次;网站访问量分别为775.1万人次、756.6万人次、875.5万人次、767.4万人次、1350.7万人次。可见,大英博物馆的观众访问量在这五年里基本保持平稳,无明显增减。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英博物馆于2000年底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到2003年已有3年时间,免费开放对观众量增加的刺激作用已明显减弱。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大英博物馆展览内容和陈列方式陈旧,缺乏更新有关。而2007年度参观人数和网站点击率的明显增加则是由于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展造成的轰动效应。据该馆工作人员讲,2007年的访问量剧增仅是昙花一现,2008年则又回落至2006年的观众量水平。
大英博物馆的资金来源
据2008年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大英博物馆2007年的年收入为7444.7万英镑,其中,政府补助4164.8万英镑,占总收入的约56%;社会捐赠436.8万英镑,占总收入的约6%;经营性收入2843.1万英镑,占总收入的约38%。可见,政府补助仍是大英博物馆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并不像中国大多数博物馆那样完全依靠政府投入作为经济来源,其经济活动的收入也占了相当大比例。
具体而言,大英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政府财政拨款,大英博物馆每年可从DCMS获得约4500万英镑的政府补助。二是国家彩票基金和文化遗产基金,例如大英博物馆建筑“大庭院”的1亿英镑中,30%的资金来自国家路透彩票,而另一项遗产彩票提供了1600万英镑专款。三是社会赞助,赞助种类可分定期赞助和一次性项目赞助,如大英博物馆最大的多功能会议厅由英国企业巨头BP石油公司赞助,青少年活动中心由福特汽车公司赞助,而钱币展厅则由汇丰银行赞助。四是经营大英博物馆公司,该公司于1973年成立,主要负责出版、零售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2000年又成立了负责新建成的“大庭院”运作的大英博物馆大庭院有限公司。五是博物馆之友,大英博物馆通过大英博物馆之友、大英博物馆美国之友、大英博物馆加拿大之友等吸收社会资金;另外还兴办了支持购置文物艺术品的特定外援组织,例如赞助收购和研究希腊罗马文物艺术品的外援组织、赞助古近东文物艺术品的古近东之友、赞助日本文物的日本之友、赞助印刷品和绘画艺术研究和购置的大师绘画赞助者组织。
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是最具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收入来源之一。目前大英博物馆拥有4个固定商店(包括书店、文化用品商店、纪念品店和家庭商店),还有配合临时展览增设的商店。其经营的文化产品设计优美、制作精良,不仅包括文物复制品、图片、画册等, 还包括大量的根据博物馆馆藏品启示而设计的生活用品。馆内销售的书籍约6000多种,销售的商品约1700多种,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以2007年轰动一时的秦始皇兵马俑展为例,其主要的文化产品就有18种之多,既有基于兵马俑形象制作的手提袋、领带、雨伞、T恤、咖啡杯,还有相关的研究著作、音像制品和复制品。价格从几英镑到几十英镑不等,至今仍能在大英博物馆的网上商店买到。图书的出版与销售一直是大英博物馆最重要的文化产品,大英博物馆拥有自己的出版社,有专门的员工负责图书的编辑与出版。其书店不仅销售本馆编辑出版的书籍,同时还销售其他历史、考古、文物、文化和艺术类的研究和介绍性书籍,非常专业。此外,还有专门为少年儿童设计出版的各类图书出售。近些年电子音像类图书的发展也很快。此外,大英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藏品资料图片库,用于满足专业用户的需要,并收取一定的费用。随着近年来网络的发展,顾客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浏览博物馆网站,挑选所需要的图片,并在网上订购就可得到数码图片。此外,观众也可以在博物馆利用电脑和多媒体查询挑选所需要的图片,支付有关费用后可以得到现场打印的图片。
考察大英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无怪乎有英国专家说,最适合免费开放的是国家级的大博物馆,因为门票收入并非主要资金来源,它们具有多元化的市场,与许多社会机构有伙伴关系,有多种资金来源,不用过分担心减免门票收入后资金减少对博物馆运营造成的影响。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万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走进中国厅,远古时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六朝时代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种金玉制品,甲骨文、竹简、刻本古书和地图、铜币、丝绸、刺绣、书画、珐琅雕塑、景泰蓝、漆器、竹编等,让人目不暇接。然而,这仅仅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2.3万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一部分,另外的9/10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许可,一般游客是无缘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