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玉滢/文
面对一个人的脸时,最能读懂对方的当是直视他的眼睛。面对肖也先生的画时,我更认为读懂画中人的眼睛便能找到画的灵魂所在。他的《人之梦》系列,几乎都出现有孩童的脸,然而配在脸上的却是一双困惑、迷茫、敏感、受伤、渴望,又仿佛悲天悯人的眼睛。
这样的眼睛,有时夹杂于人流,它此时显得如此的困惑或无奈;有时张望于生活的门槛之外,此时它又是退却而依恋;有时置于天际,它却是自怜又超脱。它----看着秋来又暑往,看着青丝成白发,看着沧海变桑田,看着滚滚红尘被欲望捆绑、驱使、劳役的众生,似在拷问着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多久没有关注孩子的如花笑靥?多久没有与伴侣执手深谈?多久没有与父母共聚天伦?还真切记得海天的蓝、森林的绿、缓游的白云、沁人的微风吗?何谓强者?何谓成功?非要别墅名车,名满天下?
这是画家本人的眼睛。展现了物欲充斥、精神麻木的社会中一个独醒的灵魂。
艺术成就的高度最终体现当是灵魂的高度,艺术的感染力往往来源于作品题材的震撼力。画家从最初顾影自怜式的独白,继而是豁然开朗般顿悟;最后是从小我到大我,以俯视苍生、仰首苍穹之态逼问着人类生命的价值,存在的意义。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写到这,我想起了卢梭。的确,同样是毕生奉献于教育事业,同样是那么内省的思想者;不同的是对于家庭肖也从不用歉疚,他奉行的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之事。他爱他的家人,更爱他的学生;他为师,如兄、若父,诲人不倦、倾尽所能,获得大家的尊重与敬佩。
肖也老师属于为艺术而生就的那么一个人。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仅美术方面就涉足国画、油画、石雕、木雕、陶艺、版画、史论等等。诚然艺术是相通的;归根结底是其拥有一个杰出艺术家的灵魂。他是随和的,但内心却是孤傲的;他平静外表下“燃烧着一团非人间的火焰”。通过他的言语、文字、作品、作品中的眼睛,找到了精神的出口;延伸了自我,影响着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