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 永
地处安徽省池州地区原青阳县境内的九华山,逶迤回环百余里,重峦叠嶂,群峭摩天,云海浮岚,飞瀑流泉,奇松挺立,绿竹如海,古刹梯田,足使游人迷峦忘返。九华山素有“莲花佛国”,享有“东南第一山”之美誉。千年以来,九华山以其独特的文化古迹,旖旎多姿的奇秀山色,以及宗教文化吸引了无数的游人。自李白于唐天宝年间第二次来秋浦(今贵池)和隐士高霁等合作《改九子山名为九华山联句》,其“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之佳名杰句成了九华山的定名篇后,他的赠友人韦仲堪“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句,又是一曲脍炙人口名扬千古的九华绝唱。自此以后,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揽胜探幽,赞叹不已。如刘禹锡、杜牧、杜荀鹤、王安石、杨万里、王阳明、汤显祖、康有为、黄宾虹、张大千、钱君匋、刘海粟、李可染等,都曾来此或横琴山溪,吟诗作画,或隐居山庄,讲学立说,故相继建有太白书堂、阳明书院、天桩山房等众多书院。山上刻石和摩崖诗刻,也就成了九华山之一大景观。
九华山摩崖刻石内容可分两部分,一是赞美山河壮丽的词句、诗文;一是与九华山佛教有关的内容。如南宋年间刻于莲花峰观音庵遗址前石崖上的“佛”字,楷书,长六六厘米,宽五三厘米,落款隐约可见“淳熙已酉重阳前三日章浩石应孙章耒来此”,此字为池州青阳进士,后封开国公的章浩所题,体势端庄厚重大方。在莲花峰东净信寺前石崖上刻有宋代诗僧希坦所题的“问心石”三字,字旁镌“希坦”二字。希坦在宋大中年间很有名气,他在九华山开创了山僧写山史的先河。其字给人以俊秀稳重之感。
九华山,在通往翠云庵(吊桥庵)石板路旁的岩壁上,首先看到的有“江南第一山”五个大字,每字长九十厘米,宽七十三厘米,为池州东至人许世英一九二三年题。许世英曾任安徽省省长,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在拜经台石板路旁,有”憩足而写心也静乐”八个楷字,为乾隆二年池州郡守李暲所题。在东崖的几处摩崖上,有几处石刻“缓步”为明万历二十三年池州知府吴同春题,“云深处”是楷书,每字长七十厘米,宽五十厘米,刻于东崖晏坐石西侧,“云舫”楷书为清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冬月山右河东柴廷选题。“别有天地”,楷书,每字长六十厘米,宽六十二厘米,为明万历间吴光锡题。“千峰坐照”,是由明万历年间池州知府汝南吴同春题,在东崖之侧,刻有“海阔天空”为明万历年间青阳知县苏万民所题。在翠云庵下石板路旁的崖石上,镌有“怪石擎空”四字,是民国丁丑年(1937)夏日邹鲁所题。一九三七年国民党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在抗日时期驻防青阳游九华宿祗园寺时所题,镌于祗园寺东山巨大石崖上,书写了“固我山河”四个大字,字长宽都是一百三十四厘米。这几处书法都给人以庄重雄逸、钟灵毓秀之感。因年久,部分已倒塌。九华乡刘冲双峰下“清隐岩”东一巨岩上,有明代柯磊楷书诗刻一首:“岩头一片薜萝披,上有平田下有池,最羡刘郎题字处,至今翠拥石生姿”。镌于“云波书院”大岩石上有楷书诗一首:“声非金石韵非幽,欲惹游人细细搜,石上他年存姓氏,知吾云波后费刘。”此为明代崇祯甲申年(一六四四)秋七月吴钟所题。
九华山的天台峰自古有“不上天台,等于白来”之说,天台耸立着九华最高的寺庙,在庙的周围,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众多的点缀于山石中的古今石刻。北莲台峰大石崖上有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开山比丘爱融大师所立的“莲台峰非人爱”六个楷字,每字字长三十厘米宽二十八厘米,端正秀丽。天台寺渡仙桥左侧崖壁上,刻有“非人间”三个楷字,每字长七十三厘米,宽三十七厘米,为清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春月观察使三韩人朱作鼎所题。在此字的旁边又刻有“中天世界”楷书四字,每字长三十八厘米,宽二十四厘米,为清光绪重建时所题。这两处字法高古,隐隐透出一股清虚之气。在天台小狮子峰前登山石板路旁,刻有“天梯”二字,字长七十五厘米,宽五十四厘米,在其石板路东峭崖石壁上,有楷书石刻“即是仙界”四字,为光绪已亥年(一八九九)巢县李文榜、侯国民等人题。天台峰青龙背西大石崖上,奇石兀立,镌于天台寺后青龙背西侧一巨石上的“东方极乐”四个大字,是民国丁丑年(一九三七)海城兴亚于五岳三山归来所题,字体行楷结合,线条圆浑自然。
歌颂山水之景的诗句,在天台峰迹有不少。在天台正顶大门前的石壁上,刻有“一览众山小”五个楷字,为清光绪辛丑年(一九○七)东至县谢徵、怀宁县马琨所题刻,此字厚重有力,结体舒展。青龙背西石壁上,有民国将领孙元良所题的两句诗:“高哉九华与天接,我来目爽心胸扩”,字为隶书,意态奇逸,用笔不激不厉,舒展开阔,雄浑大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风光秀丽的九华山,使游人不仅领略到皖南风光的钟灵毓秀,还能接受书法艺术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