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意象,大象无形

抽象、意象,大象无形

抽象、意象,大象无形

时间:2007-08-31 00:00:00 来源:

名家 >抽象、意象,大象无形

——一种抽象或者反抽象的可能
所谓抽象,即是指人在认知思维活动中对事物表象因素的舍弃和对本质因素的抽取。在绘画艺术中,抽象是相对具象而言的,这两个词往往以形容词形式出现,并且分别与绘画一词结合,组成两个概念,即抽象绘画和具象绘画。抽象绘画的基本组成在于线条和色块,而关于色块和线条的纯粹实验在现代一百年的西方抽象绘画中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实践,那么抽象艺术在当代如何成为可能?这是当代艺术对于抽象绘画的一个基本疑问。 按照柏拉图的理论,我们看到的现实只是“理念”的影子,那么三维的艺术作品就是影子的影子。一个多世纪的抽象画实践坚持认为二维形式对“现实”的再现要远比三维形式更真实、更高级。但是在中国,概念是通过视觉形象来隐喻的,概念和视觉形象从来就不对立。中国画中一个重要的美学理论就是注重意境,神似重于形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等等,这与抽象画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中国绘画理论中的禅意说、顿悟说等也与抽象艺术理论有着殊途同归的感觉。 但是西方现代主义的美学是建立在主观与客观、艺术家与作品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的,它是个人精英意识的表现或再现。而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实际上是对一种混沌状态的表现,是对现实生活的隐喻。不论是类似参禅式的劳作,或者是一种日常化的、非一次性的“行动艺术”,还是对身边的现实的暗示,我们的抽象绘画都是现实的产物,而不是纯粹的形而上的抽象构成。我们从来不会像蒙德里安那样如同演算一道道数学方程式一般地仔细推敲那些彩色方块及其布局,或者说我们根本就没有纯粹形式意义上的抽象画。那么,抽象绘画在中国如何找到自己的语言体系,这是又一个问题。 我们说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我们承认我们缺乏那种把外部世界的结构和精神“抽象”化为极端二维平面化的几何形式的“抽象性再现”的观念和意识。虽然对康定斯基提出的“只有当符号成为象征时,现代艺术才能产生。”的观念,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的篆刻和书法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更接近抽象艺术,接近那种重视对点、线、面、色、形的造型元素与视觉、心理效应之间的联系的观点,包括蒙德里安提出的“只打算表达一种东西,即宇宙永恒的纯粹真实”的理念以及马列维奇认为一幅绘画作品的基础首先是“重力、速度和运动方向”的说法,我们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巨大的困惑源自于西方现代主义的美学原则对我们“抽象艺术”的解释的不适合。即使我们的书法和篆刻与西方现代抽象绘画有多少外在表象上的相似,我们依然看到二者之间存在着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上的本质差别。 我们说“抽象”一词,并不存在否定性,所以我们只能说抽象是对具体事物的概括,而不能说是对具体事物的否定或者破坏。从这个角度看,“抽象绘画”这一概念也许更适合指称我们进行了高度概括的那些大写意中国画。中国画讲究意境的理论在宋代就有画家专门阐述,我们古代画论画评中有大量对视觉值价值的间接确认和肯定,比如用“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来肯定布局的视觉价值,用“力透纸背”、“枯笔渴墨”等来肯定墨迹的视觉价值,用“荒寒悠远”肯定意境的视觉价值等等,这些对形式主义的认识,将成为我们的理论支撑,但是背倚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及人文背景,以契合本民族的关照形式与自然的思维方式,将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兼容并蓄地发展下去,这是否便能建立一个中国抽象画的语言价值体系?我们一直在努力。 赵无极曾说过:“我的画越趋于无形,我就越接近中国唐宋的绘画思想。我的抽象是属于中国的,属于中国传统的唐宋年代的山水。……我是越画越抽象,反过来也越来越接近我自己的中国文化,也就越来越深地感觉到中国文化的深厚的底蕴……”行云流水的优美节奏,蕴含着对意象世界的理解。但是,由对西方抽象艺术的热衷到回归中国传统这条主线,到底该怎么做才是有机的,且是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审视下的回归,而不仅仅成为一种简单的形式,我们在尝试。 我们试图做一些将东方的哲学和美学转化为当代艺术的尝试。不需要用色块、线条的构图去标榜“抽象”,也不必要追求一种所谓的二维形式的构成的形式美,如果这样的形式背后没有任何“抽”取出来的哲学或精神意义。我们不试图表现可视性的完整,没有具体超越的对象世界,只有伴随着人对世界认知过程的精神调和,我们表达的是对可感知与不可感知世界的流动的、反复的整体观念,我们强调发展性和不完整性,我们试图赋予每一个抽象的局部以不确定的移动感,从而形成多视点的“抽象”形式,让每一幅画的画面都是流动的局部,而非一个完整世界的抽象画总结。因为我们理解的现实世界总是在发展,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 如果不是完全从现代主义的美学原则来理解我们的抽象艺术,而是从“上下文”的角度去来解读。那么,我们的“抽象”形式同样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的再现性,是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反映。同时,我们也反对那种对画面的精神表现意义的极端排斥,恰恰相反,我们强调创作者个人在创作过程中的精神性。我们重视自己所画的与周围环境、个人生存状态之间的关系,这既是我们心境的表现,也是现实的再现。所以从这点来说,我们的“抽象”形式的本质是不是另一种反抽象的可能? 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陈湘 副教授 0572-7255069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