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里安:别开生面的冷抽象

蒙德里安:别开生面的冷抽象

蒙德里安:别开生面的冷抽象

时间:2007-08-18 00:00:00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资讯 >蒙德里安:别开生面的冷抽象

百老汇·布吉伍吉
黑与白的构成
港口和大洋
红色黄色和蓝色的构成
纽约第二号
1981年,当现代审美的话题重新进入中国读者视野的时候,学者朱伯雄在一篇文章中专题介绍了蒙德里安,称“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可视为冷抽象的代表”。从彼时起,蒙德里安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他那独特的视觉形式和别致的艺术观念,不仅被吸收和运用到装饰艺术与平面设计的领域,而且对中国前卫艺术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丁乙、刘野、洛齐等人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借鉴了蒙德里安,他们在作品中与这位已故的荷兰画家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交流。正如有评论家谈到的那样,“没有蒙德里安,我们的世界会显得不同。”   蒙德里安(PietMondrian熏1872—1944年)生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身为业余画家的父亲和职业画家的叔叔是他的绘画启蒙老师。他在20岁时进入阿姆斯特丹美术学院学习,早期从事学院派的肖像画和静物画创作,1900年开始专攻风景画。富有亲切趣味的荷兰画派的精神积淀给早年的蒙德里安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在《街道》(1892—1895年)、《阳光下的风磨》(1908年)、《红磨坊》(1910—1911年)等作品中,灯塔、沙丘、森林、道路、风车等现实景观是其常用的绘画主题。1911年,蒙德里安来到巴黎,接受了立体派的影响,绘画风格开始发生变化。这个时期的作品如《灰色的树》(1911年)、《开花的苹果树》(1912年)、《有壶的静物》(1913年)等,逐渐流露出从写实向抽象的过渡。蒙德里安怀着对物体正面描绘的一贯迷恋走上了个人艺术风格的转型,他从物体的边缘提炼出各种各样的线,思考和尝试按照几何学的形体规则进行新的表现,从而在更为纯粹的世界中探索审美知觉的超越。1913年前后,他的探索已经有了新的进展,《线和色彩的构图》、《码头与大洋》等绘画作品,初步展现了“冷抽象”的雏形。   由于父亲病重,蒙德里安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回到荷兰。1917年,他与比他小11岁的杜斯柏格等人组织了几何抽象主义画派,并创办了《风格》杂志。蒙德里安在这个时候明确提出用纯粹几何形的抽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他主张在绘画中放弃具有再现要素的形象,用水平线、垂直线、正方形、矩形等元素表现画面的对立平衡。与此相关联的是,在色彩语言上也要做新的尝试,以三原色及黑、白、灰为主要手段,构建画面的新秩序。1921年,蒙德里安把这些绘画思想带入包豪斯建筑与应用美术学校,激发了西方世界对造型艺术的新思考。1940年,为躲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蒙德里安迁居纽约并组织了“美国抽象协会”,推动了美国抽象绘画的发展,也为自己的艺术带来了新的创作内容。跟其在欧洲时期的作品如《构成》(1921年)、《两条线的构图》(1931年)等相比较,蒙德里安在纽约时期的作品《百老汇·布吉伍吉》(1942—1943年)不仅打破了此前以黑色框线和大块矩形为主要特征的视觉模式,而且画面上的纵横交织、断断续续的彩色链条,在轻松灵活的气氛中也传达出了蒙德里安抽象绘画的新境界。可惜的是,蒙德里安没有来得及把这些新的感受转化为更多的作品,就因一场感冒而匆忙地与世长辞。   蒙德里安的冷抽象,说到底是他对事物内在的、相互的关系所做出的独特思考。这种摒弃了自然形态的理性绘画,充满着几何学的乃至建筑形态的新的视觉构成方式,掀开了20世纪世界绘画的新篇章。美国当代艺术史家H·H·阿拉森认为,蒙德里安“对20世纪艺术进程的影响,甚至可以超过毕加索、布拉克和马蒂斯”。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