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古今,深郁豪放

造化古今,深郁豪放

造化古今,深郁豪放

时间:2007-06-09 16:16:00 来源:

名家 >造化古今,深郁豪放

           
――记书法家张济海先生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当与一个胸怀广阔的人面对面交流,你就会觉得一切变得如此轻松和愉悦。张济海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懦雅而爽直的人。在他的述说中,你会感到他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浩瀚无边。看他的书法作品,听他娓娓而谈,在墨香缥缈中,他一次次生命的跨跃与艺术的腾飞便历历在目。 一、 书法人生 张济海的人生是多彩的,也是幸运的。观其人生路迹,但凡每一次重大变化都与书法有关。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他童年便受父亲的耳濡目染,8岁时在自家墙上写下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使父亲对他信心大增,从此开始手把手教他临帖,唐楷《九成宫》,《龙门二十品》等一一临过,给了他追求书法意境最初的启迪与兴趣;15岁时画的一张工笔画《毛主席去安源》和用小揩写的毛主席词――沁园春.雪,令带兵的首长对他刮目相看。从此,张济海穿上了军装,开始了他一生的戎马生涯;囿于深厚的书画基础,他先后被调进团、师和军区机关工作,又进鲁迅美术学院进修,得以全面系统地学习书画理论,使书画技艺得到全方位提高;后来,他被推荐到坐落在封龙山脚下的装甲兵学院的学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他亲眼目睹了底蕴丰厚的封龙山汉碑群,眼界大开,书艺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样是缘于对书法的孜孜以求,张济海先后踏进了天津茂林书法学院、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河南书法研修生院,得以有机会当面领受启功、欧阳中石、王遐举、沈延毅、李铎、张海、冯志福、刘顺等名家的指点…  一次次机遇,一次次艺术的洗礼,使张济海的书艺在人生的历练中不断提高。当年背着干粮坐着班车,风雨无阻去求学的艰辛,而今已变成了沉甸甸的丰厚记忆,他的人生交织着书法,书法又渗透于生活,如同树的枝与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而恰恰是在这数十年的磨炼与沉淀中,他领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对古人书法的精华一路采摘,并融会贯通,兼收并蓄,终于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书法之路。其“势”如浩瀚百川,其“姿”如白云变幻,其“韵”如万马奔腾,大气磅礴,给人极强的冲击力,形成了苍峻峥嵘、豪迈奔放、波澜壮阔的艺术风格。 如同做人需要踏实求进一样,在书法上,张济海主张临帖。他谨记老师欧阳中石先生“先吃透一家,打好基础,再遍临百家,集众家之长”的教诲,多年来,坚持临池不辍,就是出差在外,也不忘带上字帖和书法论著,眼读心摩,不断汲取营养。在临帖上,他特别强调入帖。他认为,几千年来,书法名家辈出,名帖浩如烟海,从法帖中取法,是学习书法的主要途径,这也是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区别所在。苏轼说,“初学欲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从临摹入门,使古人之笔墨皆若出于吾之手;继以披玩,使古人之神妙,皆若出于吾之心。”这也正是张济海的主张。 所有艺术都是人们情感的表达,当临帖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笔随心运,情随意转了。观张济海的作品,可以体会到书法家内心丰富的情感。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进行创造,同时在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而不是简单机械地去模仿古人。他取各家的长处,并有自家面貌。他将魏隶融入行草之中,质朴中见潇洒,细腻中显豪放,拙中见巧,刚柔相济。张济海的碑体得益于其对历代遗存墓碑、造像、墓志、经表的深刻理解;行书取法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和米南宫、苏东坡及明末王铎、傅山行草。以帖写碑,求其流畅,得其妍丽;以碑写帖,求其厚重,得其质朴。他在书法创作中,追求王羲之的点画清圆,笔力遒健,结构严谨疏爽,情态变化,风度超逸,墨采飞动,以及其精丽妍美而又自然流便;学习米南宫书法的意态活泼,骏快跌宕猛历奇美。同时,张济海将黄庭坚的用笔纵横奇倔,点画圆劲柔韧,舒展酣畅融入自己的书法创作;将苏东坡书法的结体敦厚壮实,用笔沉着苍劲,以及其运笔端庄淳朴中透露出的遒媚隽秀,体现于自己的书法作品。 一幅山水画,可以使观者在画面上行、走、坐、卧,以至神游八方,之内的虚实关系令你有宇宙星际的联想。同样,一幅好书法,可以给观者以无限的身心愉悦,其骨力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力度感,一是抑扬顿挫、刚柔相济、灵动飞扬的立体感。而两者在张济海作品中皆有很好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提按和使转的笔法交互使用,形成一种汪洋恣肆的视觉效果。更难得的是楷书又写得相当严谨,有晋唐人的古雅气息。这种反差很大的综合素养非常难得。 二、 翰墨田园 书法以幽微见证广大,以简远、纯粹展现宏深,她无所不包的对立统一观,丰富的哲学意蕴,使书法折射出中国哲学的全景图象。而在这个丰富的世界里,留出一片可自主规划的纯自由空间,实为一件惬意幸事。 张济海就给自己留出一块自留地,并用笔墨时时耕种,是为翰墨田园。在这片自留地里,他泼墨挥毫,爽意洒脱,日夜拭弄,其乐无穷。用黑白物语抒写着人世沧桑,用笔墨纸砚表达着人间情感。 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即指书法是书法家表情达性的特质。在这块翰墨田园里,张济海充分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化语言和感人的艺术力量,并通过作品表达出他所希冀和追求的艺术境界――雅俗共赏。 观张济海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创作没有拟定框架,没有厘定结构,而是不拘一格,不囿一体,各种笔体,均有涉猎。这就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多种面貌,其行草《早发白帝城》,将太白的恣肆汪洋,傲然天纵,逸兴飞扬的横溢才华和欢快率真,用笔细腻,充分表现。而隶书《厚德载物》规范严整却不乏新意,朴拙淳厚且不失灵动,使汉隶的稚拙雅趣和碑刻所特有的金石之气跃然纸上,与易经名句相得益彰。行书《云龙》张驰有度,苍劲奔放。他题写的“新石家庄”烟标潇洒灵动,豪放自由,在燕赵大地上随处可见。他题写的牌匾多处悬挂,笔法不一,深入浅出,正书居静以洽动,草书居动以洽静。但各种笔体都深得群众喜爱。正所谓没有风格即是风格,忘却风格才有风格。细观其作品,不难发现贯穿始终的是其 “气”。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而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阳刚之气、浩然之气令观者可想象出书者的峥峥铁骨,铁血丹心。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夫书道犹兵也,心意者将军也,腕指者偏裨也,笔锋者先锋也,副毫者众队也,纸墨者器械也。古之书论,犹古兵法也。”张济海的书道犹兵,在他所书写的“铁甲雄风”中体现得更为充分,这四个字如金戈铁马,气象万千,使友人倍加珍爱。这种磅礴大气与他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交相辉映,使他能以军人的气魄驾驶笔墨的器械,在尺幅之内渲泻着磅礴大气,融天地万物于笔端,书写出俊历挺拔,笔力千斤的作品。 “善笔力者见其骨,不善笔力者见其肉”。张济海还非常注重运笔,在行笔前要积蓄力量,蓄势而发。他主张中锋运笔,笔笔送到。因而,作品中常见功力非凡。 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守着这片翰墨田园,张济海更觉人生丰富而充实。 三、 书德共荣 几十年坚忍不拔地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使张济海的书法艺术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先后30余次参加国际和全国书画比赛及展览,多次获奖;他的书法作品被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韩国、巴西等外国朋友收藏;多家电台和报刊做过专题报道。但是,艺无止境,他从未满足,更不敢放松对艺术的探索与追求,在他看来,书法艺术自在天然,而真正的境界是在自己的心中。他认为,书法练习必然经过“手中有笔,心中有象到心手两忘”三个阶段。所谓手中有笔是指临帖学习的初级阶段,要时时练习,勤奋有加;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之后要做到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笔下具纵横万里之势,落笔之前,已胸有成竹,即为“心中有象”,而真正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之境,则需做到“心手两忘”,胸无尘滓,杂念俱消,这时写出的作品,即是神品了。对于这一境界,张济海用《诗经•小雅》中的诗来形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在张济海眼里,书法家应当做到“德、识、技”俱佳。他认为,无德则人品不高,书品自不会高,艺术家最应看重的是人品艺德,书品与人品共荣,才是最高境界。无识则无法表达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无技则为“野狐禅”。要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一定要以雄厚的积淀为前提。笔下功夫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锤炼,要求书法家具备中国传统文化渊博的知识,扎实的文学功底。同时,也要求书法家具备刻苦勤奋的精神和娴熟的书法技艺,这几者缺一不可。 笔者认为,能代表当下书家的状态的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历史过渡时期的性格,要体现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特征。第二,必须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具有代表整个时代向前发展的力量,扎根传统,把握传统精华,同时又义无反顾地面向当代,放眼世界艺术。寻觅张济海近年来的创作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两种并行不悖的发展趋势:坚定地进行现代书法的探索,冷静地到前人那里汲取养分。而这正是具备了当下书家的特征。 新理异态,古人所贵。逸少曰:“作一字须数种意。故先贵存想,驰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以阴阳备四时之气。新异态,自然佚出。”相信张济海会自然而然地推出属于自己的新异态,也期待他在探索中更加走向成熟。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